2012年3月8日读书会记录
艸田(求则得之)
主题: “《论语•学而第一》”研读 时间:2012年3月8日,星期四晚6:00 地点:文化大厦605室 主讲:高志强 主持:崔洁莹 记录:雷阿勇 参加者:陈芸、崔洁莹、高志强、姜哲、雷阿勇、秦烨、时霄、魏琳、徐翔宇、赵倞、周江平、温老师等 讨论内容摘录: 高志强:大家对“人不知,而不愠”是怎么理解的? 赵倞:古代不太强调说教的时候还不会时,用“知”来表达。 高志强:就是这个人不知道这事,他总不生气? 周江平:不是这意思。是你教他、他的理解总跟你有差异的意思,并不能说“教不会”。 陈叙:这是总纲性的。不要把它提得很大或说得那么具体。 时霄:如若人有钝根而不能自解。 高志强:历代注疏由各地地方,汉学家作为他者。比如印度的奥义书等。我们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就看的很清楚,孔子首先就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不管是教人、教名、教君子、教小人什么的,若不牵扯这些的话。的确他首先是一个伟大教师。是后代逐渐地把她抬高到至圣先师的地位,万世师表。实际上,我们看孔子祭祀的情况、包括配饰的情况等,都是根据时代的需要。所以在中国,再大大不过皇权,皇权再大大不过军队。 陈芸:你刚才说很多文章都提到第一节,那你觉得哪一篇文章讲出了这一节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原因呢?或者你刚才讲“次序”问题,那它的内在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先不要纠缠个别字句,先说说这句话到底是怎么讲的?或者我想再提一个问题:我有一个朋友认为,孔子只不过伦理讲得比较好,还不至于如中国人所理解这么伟大,因此如何理解孔子在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简单的伦理问题还是背后有更多意义的东西。 陈叙:程子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名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所以每个人读了都有不一样的感觉,这可能就是读论语的意义,有的人可能是基于安身立命,有的人可能觉得一两句写得很好。 高志强:如我们学校立的那个孔子像的题词说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没有说是哲学家。孔子首先是一个伟大的老师。所以说要讲到意义,要讨论老师,我们又对老师的个人生活并不怎么了解,要讨论的也只能是讨论老师教授的东西,就是“学”。 陈芸:那其他对这一句有什么看法呢?你们认为这一句话为什么这么重要?我同意“学”是这一章最重要的,除此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呢? 姜哲:“学”肯定很重要,“时”很重要,“习”也很重要。 陈芸:是的,都很重要。那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可以说这句话在学术史上具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姜哲:我觉得这里孔子并不偏重讲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学习”“操习”“练习”。比如鲁哀公文孔子说,“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是颜回,说颜回 “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但他现在死了,没有人好学了。那“不迁怒,不贰过”跟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学习又如何能联系起来呢?那为什么他最好学呢? 陈芸:有人会问,孔子有这么多弟子,那么他独称颜回好学? 姜哲:颜回“好学”内容很奇怪,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陈芸:对。就是“学”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它就是一个动作?强调背后学的内容?还是它本身是一个状态? 姜哲:对。《白虎通》也说“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觉悟未知”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那个“未知”是什么? 陈芸:如果有西方哲学史背景的话,就会知道有个“美诺悖论”,就是关于学的悖论。 时霄:“美诺悖论”是知识法则指别人教来的,还是天生的。 陈芸:还有,就是如果这个东西我们知道了,我们就不用去学了。但如果这个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我们有如何去学呢。这是一个悖论问题。 姜哲:我在翻译的一本英文书说,“学”不是占有而是存在,这是很有意义。我们说的学习,大部分是占有的形式,是纯知识,是和道德行为分开的。 姜哲:另外,“时”其实也很重要。比如说,孟子所“孔子,圣之时者也。” 陈芸:君子处时而变。也讲到时机的问题。所有说“时”值得我们去想。另外“习”也值得我们去思考。鸟舒飞,就是小鸟刚刚学习飞翔的样子。也就是学不止是一种占有,而是用之于行的东西。还有这里说,“不亦说乎”和“不亦乐乎”,这里就谈到了“孔颜乐处”的问题,这在宋儒那里,在那里就特别强调,儒家要学的就是“孔颜乐处”,所乐何处,那个东西带你去克服和面对一些处境,最有名就是,那他到底所乐何事,这个带来“乐”的问题,在最开始学《论语》时候,可好好思想一下。 赵倞:这本质上就是很乐观的。 陈芸:就是很饱满的生活状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姜哲:杜维明说过这是“现世的理想主义”,我觉得这一点倒是挺对的。 陈芸:大家也可看看张祥龙老师的一篇文章,我已贴到我们的豆瓣论坛上了。这篇文章是用现象学的角度去理解,我觉得点得还是非常正。对刚才提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独称颜回好学,张老师强调颜回对“学”本身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学不知是学这个动词,也不只是学这个内容,而是在一种学的状态中的不离不弃,处于那种状态而自得其乐,那种非常饱满的生活状态。其实还值得讲一下是“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会这么高兴?这里有人认为是有朋友过来求证于学问,谈论学问本身就是开心之事。小枫老师在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阐释,就是这个朋友是在远方的,他的视域和你的视域可能是会不同,所以两个不同的视域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打开不同的天地和意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就像我们去了解一些汉学家的说法,就可能打开一片视域一样。“人不知而不愠”也是很有意思的。小枫老师对“愠”有个解释,他说“愠”,不直接等同于怒,是一种含怒,是一种未发的状态,他讲到有些人容易“愠”,那么君子为什么不愠,就在于君子的那种内在的饱满和喜悦,所以他说儒家的成君子问题就在首章出现了。 陈叙:我觉得这一章对读《论语》,怎么理解《论语》是很重要的。可能有人能够把《论语》整个地背下来,但他的理解不一定与那些不怎么能背《论语》的人多。我觉得读《论语》是一个“学而时习之”的问题。我觉得理雅各把“习”译成“practice”,译得挺好的。我觉得,在读《论语》时,要花很多时间去琢磨一些字词,但我觉得意义是在:读了《论语》去实践一些东西。比如刚才讲“人不知而不愠”,我觉得孔子不太担心人的智力问题,我认为这句话是讲人在学时,别人不理解,但仍坚持自己所学而且没有情绪上变化。我是这样来理解这句话的。 姜哲:《论语》不是能不看注就可看懂的,很多是很难看懂的。要真正了解《论语》的话,可读十三经里的古注,最重要的还是汉人的注。读注还得先读古注,学问应该有个次第。 周江平:还有那个“朋”。 高志强:注里讲是同门曰朋。朋最早是指钱币,后来可指拜在同一个老师门下的人,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朋友”。 周江平:有的人解释成“朋友”,那肯定是不准确的。 高志强:一定是自己人。 周江平:应该是指共同见解的人,见解相同,或者见解大致相同,很知心等之类的。 高志强:刚才提到的“朋友”是阿瑟韦利的提法,说“朋”是孔子周游列国认识的朋友。 魏琳:刚才陈芸师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有关于视域是如何融合的嘛。我当时的想法是视域融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视域汇合在一起。另一种情况是刚才那个师兄所说的,有相同的想法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很高兴。我就联想到后面一句“人不知而不愠”。如果前面这一句说有相同的想法然后很高兴,那么后面这一句就是虽然没有相同的想法,别人不了解我的想法,我也不生气,这就是君子。 周江平:有个成语叫“朋比为奸”。这个“朋”和“比”都是指意境相同、意思相同、心意相合的意思。这里的“朋”可能也要从最早的字源去解释。 赵倞:最早的字源是一个回事,但在春秋怎么用这个字又是另一回事。 高志强:所以这个就比较麻烦所在。你一定要回到殷周的社会背景去了解这事。 陈芸:其实我特别强调和建议是大家在读《论语》时,要看看《史记•孔子世家》。 崔洁莹:刚才我们说“乐”在整个《论语》中地位也是比较重要的。“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于语君子”,这个很有意思。这个“乐”好像已经是关乎德、君子等状态什么的。 赵倞:“说”是比较内心一点,“乐”是外在一点的。 陈叙:那要注意程子为什么要解释这一个。 姜哲:他是根据自己的哲学来的。他太爱说这个内外的了。 陈叙:是的。 赵倞:但在古文里感觉不是那么明显有这么一个层次。 崔洁莹:说到子夏的“学”,我觉这句话挺有意思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里讲子夏“抑扬太过”,这应该是针对前面一句而发的。 陈芸:我在论坛上也发了一篇文章,就是大家要注意作注的这些人大概是怎样的一个关系。我们要注意不同的人对答的话也是不同的。子夏在论语提到比较多,他对答的话比较偏于文学科,他比较不足的地方就是会被别人批判比较小。夫子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对子夏说的。 陈叙:其实我觉得子夏的这句话并不那么跳。他们强调都是学,只是学的内容有时也会不一样。 陈芸:但游氏讲到这里面“废学”的意思。 姜哲:我觉得没有“废学”的意思。比如“学文”,文献为什么要学,可能还是指及时实践等。 陈芸:“学文”朱熹解释的是指六艺之学。 陈叙:如果学了六艺,前面还是做不好,那还是不是学。 陈芸:这里讲的是一个次第的问题,也没有讲什么因为什么而废弃什么。 崔洁莹:但后面又解释“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 陈芸:对。就是“文”与“质”的关系。 姜哲:子夏的这句话,明显是非常肯学的人说出的话。 下周读书会由姜哲讲《论语》第二篇,周江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