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重庆金刚坡和一头老水牛
筑思(博学于文,筑思以行。)
李可染笔下的牛。李可染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 李可染画牛始于20世纪40年代。他曾在《自述》中回忆了自己画牛的起始:“1941年后,文委会(李可染)的工作告一段落,我有较多的时间恢复 对中国画的研究。当时我住在重庆金刚坡下村民家里,住房紧邻着牛棚。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间吃草、喘气、啃蹄、蹭痒,我都听得清 清楚楚。记得鲁迅曾把自己比作吃草挤奶的牛,郭沫若写过《水牛赞》。世界上不少有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把自己比作牛。我觉得牛不仅具有终生辛勤劳动、鞠 躬尽瘁的品质,它的形象也着实可爱,于是以我的邻居作模特,开始用水墨画起牛来了。” 从此,李可染画牛不断,直到生命结束。 1980年,在人民画报社成立30周年之际,李可染受邀欣然为人民画报作画以示纪念。可染先生赠给我们的画正是以牛和牧童为题材。画面上,两个天 真活泼的牧童分别坐在牛背上,似乎正在对话,简单几笔画成的两头牛形神兼备,有一种让人莞尔的可爱之气。画的上方,可染先生题跋曰:“牛也力大无穷,俯首 孺子而不逞强;牵犁驾车,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肉,无不有用。形容无华,器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 形,故屡屡不厌画之。”细细欣赏眼前的这幅画,品味着这些朴实的句子,我不禁对老舍先生的一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极爱那几笔抹成的牛啊!” 爱牛的李可染还为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这个开始于1979年的斋号,一直被使用到可染先生生命终结之时。可染先生爱牛,而他自己更是以牛的吃苦精神感动人们。他称“我是一个苦学派”。 筑思:当时的重庆有水田,靠水牛来耕地。菜园坝,就是种菜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寻找志同道合的三五好友—读书/探寻/交流 (若若)
- 坚持做正确的事,想组建一个线下读书会 (嗯嗯哈哈)
- 组一个本地读书会吧? (啊这)
- 面对面读书 (独白)
- 来组一个书会吧~ (屲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