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的实践:被抹去的一家
来自:Senny
北九州连环监禁杀人案被揭发是2002年的事情,似乎到疫情前松永太还未被执行死刑,不知道他和绪方纯子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纵观整个案件,发展之神奇多有让人不解之处,但因为知道内情的人大多死去了,所以我们也只能从事实上去理解案件的发展,而无法得知当事人的心理变化了。
作者丰田正义在开篇就已经表明,他将他理解的讲出来,不能理解的会做尽可能的描述。而他提到的这本创伤与复原,我觉得有机会也可以买来读一读,毕竟是能够让女杀手兼受害者感悟的一本书。这个案件简直是一出煤油灯效应的经典实操。
整个故事是从2002年服部恭子的出场开始的。并不是因为她揭发了这件惨事,而是因为她说出了自己父亲清志被杀,导致她的祖父报警。而这里的司法系统的反应显然和黑箱里是不一样的。警方根据恭子的话进行了立案。案情听起来耸人听闻,但完全拿不到任何证据,这样立案据说是顶住了非常大的压力的。其实这里我已经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祖父母对孙女的反常举动反应这么慢,让孙女被人带走也不敢强硬的说不。松永太和绪方纯子表现出的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他们就完全没有警惕起来吗?
整个案件跨度是很大的,表面上可以看到的仅仅是诈骗,没人想到背后还有7条人命。更恐怖的,这7个人里,有6个是一家子内卷互杀,另1个人的女儿则在父亲死后常年和凶手们待在一起。虽然松永太不是科班出身,但必须说,他在PUA方面自学成才,且天赋秉异。虽然我们能够明白这里面发生作用的是什么,但没有身临其境,恐怕很难真正感受到那种精神控制的恐怖。对于资深受害者兼加害人绪方纯子来说,如果不是在监狱里与松永太长期的隔离,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被精神控制了。
看绪方纯子的遭遇,会发现她的原生家庭在这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绪方纯子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她家庭的大家长式管理方式,爱面子且严苛管理女儿的家庭氛围,让绪方纯子习惯了被人控制,也让她对柔软的感情存在渴望。我觉得这是她无法拒绝松永太的重要原因,温柔体贴,看似非常理解她的有为男士。这是她悲剧的开端。
1、松永太通过温情搭建和纯子的关系,确定她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2、关系稳定之后逐渐转入暴力期,通过辱骂、贬低人格和殴打来打压纯子的自尊与人格,对她进行驯化。
3、之后,松永太开始让纯子辱骂自己的亲人朋友,断绝她的人际关系往来,进一步弱化她的社会属性,对她进行孤立。
4、让纯子辞职,从经济层面彻底陷落在松永太的掌握之中。
5、松永太对绪方纯子的最后一步控制手段,是让她脱离了父母的户籍。这下纯子彻底没有了后援。
如果说还有之后,那么大概就是在松永太的控制下,让绪方纯子深深陷入杀人分尸的案件里,这样一个把柄落在松永太手上,纯子彻底无法自拔。
松永太对绪方的控制,是抓住了绪方柔软和服从的性格特质,他对绪方一家的控制,则是以绪方纯子为契机,抓住绪方家族爱面子的特质,让这一家子因为自己的欲望陷落。这里涉及到的6个人里有4个是成年人,不但有公务员,还有曾经的警察,都未能逃脱这样的精神操控,不得不感慨松永太的天赋了。
恭子的父亲是第一位受害人,作者都不得不吐槽,说想不到还有这么傻的人。的确,松永太对女人下手,是从情入手,对待男人,则是从钱下手。清志虽然挺傻的,但如果不是因为他对钱有欲望,也不会掉在松永太的大坑里。不得不说,如果人有了欲望,就有了软肋,这是这些犯罪者能够施加侵害的窗口。这不但只是说松永太,现代的种种诈骗,其实都逃不开这个套路。先和你沟通,探查你的内心,然后从中下手,一击必中。
阅读整个故事,经常出现让人无法理解的、放在虚构小说里必然会被人吐槽作者强行推动的情节,然而这不是小说,而是现实。从松永太的行为轨迹,可以清楚看到人性之恶是如何由小而大,最终无法收拾的。这里松永太是毫无争议的加害人,但这些受害者也不能说完全无辜,不是说受害者有罪论,而是这种不断的妥协和给予加害人的成功的激励,助长了他的气焰,弱化了他对法理和道德的敬畏,导致最终大家一起滑向深渊。
精神控制极为可怕,但这也需要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他们有无数的机会自救,却都被放弃了。我能想到的应对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准确的锚定自我,懂得说不,并学会向警方求助。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赤裸裸的PUA成功案例。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酷,过程让人感到不寒而栗。这种一对多的驯服,和受害人表现出的习得性无助和类似斯德哥尔摩情节,很难想象就发生在我们周围。这些人在封闭空间展现出的,看似普通的人的恶行,塑造了一个人间地狱。
作者表示对很多情况都不理解,作为读者的我只有更加的不理解了。之后我准备去看一下煤油灯效应,结合理论和实际,大概更能看明白这个案件到底是怎样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赋予物品以意义的同时也是在重构记忆... (叙事通勤族)
-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从“礼”到“礼法” (叙事通勤族)
- 《马可瓦尔多》:人始终大于生存的困境 (叙事通勤族)
- 《历史的教训》--在努力地活着了 (陈粒)
- 《舆论》:保持清醒,保持思考 (叙事通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