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画中国碑帖名品
昵称只能改一次
封龍山頌/中國碑帖名品十三 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楊守敬 《封龍山頌》又名《封龍山碑》,東漢桓帝延熹七年(一六四)十月立。隸書,十五行,行二十六字,無撰書者姓名,碑側有唐咸通題名。宋代洪適《隸釋》及鄭樵《通志略》均有著錄,碑石後佚。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十一月,元氏知縣劉寶楠發現于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的王村山下,即命工移置城中文清書院。運工嫌其沉重,乃截裂爲二,後雖經嵌合,但裂紋清晰可見。此碑民國時尚在文清書院,今又佚。此碑書法方正古健,結體奇崛,氣魄雄偉,爲漢隸中不可多得的上品。 本次選用之本為上海童衍方先生所藏『韓林』之『林』未損本,椎拓極精,曾為唐雲先生舊藏,係首次原色全本影印。 王羲之十七帖/中國碑帖名品二十四 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朱熹 王義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官拜右將軍,故世稱『王右軍』,東晋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晋書》稱王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永和七年拜右將軍、會稽内史之職。永和十一年辭官,居山陰,與諸名士游於山水之間,風流蕴藉,以虚曠為懷。據《晋書》本傳謂其卒年五十九歲,但未記何年,故其生卒年世傳不一。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品,此帖集王義之尺牍二十八通,裝裱成一卷。因起首一通有『十七日』三字,故名之曰《十七帖》。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爲卷,取其書迹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 本次選用之本爲上海圖書館所藏宋拓本,手卷裝。明代弘治問歸吳寬,嘉靖時在項元汴處,後經清初吳郡繆氏,海寧查氏遞藏。未知何時入清宮,帖中钤有『嘉慶御覽之寶』,清末於宮中散出,歸銅山張伯英。一九二二年張氏石印出版,此本名噪一時。其中《青李帖》失兩行,殘六字。卷尾有明中葉詩人張正蒙爲吳寬長跋一篇。原手卷於裝裱時不慎留有拼接之誤,今糾正後原色全本影印。 歐陽詢虞恭公温彦博碑/中國碑帖名品四十四 體方書圓,深稔秀腴,當為晉唐正脉,楷法極則,歐書中之最足寶貴着。——楊賓 歐陽詢,潭州臨湘(今長沙)人,字信本。隋朝時,曾官至太常博士。入唐後,累遷銀青光禄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世稱『歐陽率更』。 其楷書法度嚴謹,於乎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結構獨異,自成一家,稱為『歐體』。後人將他與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稱為『初唐四大書家』。宋《宣和書譜》稱:『詢工書,為翰墨之冠。』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温公碑》,亦稱《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歐陽詢書丹,唐貞觀十一年(六三七年)十月立,原立於陝西省醴泉縣煙霞鄉山底村南約三百米處温彦博墓前,一九五七年移入昭陵博物館。正書,三十六行,行七十七字。碑額篆書四行十六字。碑高三百四十二釐米,寬一百一十一釐米,厚三十七釐米。為陝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碑之一。此為歐陽詢晚年力作。楷法精妙,神采奕奕,確係唐碑上品。全文約二千八百字,碑石至宋時已漫漶嚴重,又經鑿損,所存最古之本僅八百餘字。陸心源所编《唐文拾遺》收入此碑文,幾近完全,考其文字,雖基本可信,然其中仍有不少明顯的脱漏錯訛,或其所據者為偽刻,或曾經編者妄加增删,有待進一步考證,故未予全文采入。 本次選用之本馬上海圖書館所藏清内府舊藏宋拓本,钤有『嘉慶御覽之寶』印記,後有王澍、翁方綱、王文治長跋,堪稱海内最佳本,今原色全本影印。整幅碑拓為朵雲軒所藏百年前舊拓本。 孫過庭書譜/中國碑帖名品五十二 孫過庭草書,在唐為善宗晉法。其所書《書譜》,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劉熙載 孫過庭(約六四六—六九〇),名虔禮,以字行,唐陳留(今河南開封)人,郡望出自富陽。歷右衛胄曹,官至率府錄事。 工正、行、草書,有《書譜》、《草書千字文》、《景福殿賦》等傳世。唐張懷瓘《書斷》稱孫過庭『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於用筆,峻拔剛斷,尚异好奇,然所謂少功用,有天才。』唐吕總《續書評》說:『孫過庭書,丹崖絕壑,筆勢堅勁。』至宋,尤見推崇,米芾《書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宣和書譜》謂其『好古博雅,工文辭,得名翰墨問。作草書咄咄逼羲、獻,尤妙於用筆』。清劉熙載《藝概》評《書譜》云:『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 《書譜》歷來被論者譽為『詞翰雙絕』,書於垂拱三年(六八七),草書,紙本。凡三百五十一行,共三千五百餘字。現藏臺北故宫博物院。 《書譜》墨迹中缺失内容,本次出版時以朵雲軒所藏《停雲舘法帖》中《書譜》刻本補之。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寒山子龐居士詩帖/中國碑帖名品七十五 徽宗皇帝評公之書,謂如抱道足學之士,坐高車駟馬之上,橫斜高下,無不如意云。——晁公武 黃庭堅(一〇四五—一一〇五),宋代書家。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官吏部員外郎。工正、行、草書。正書學《痙鶴銘》,遒健而不俗;行書得《蘭亭》風韻;草書得懷素三昧。其書法雖昂藏鬱拔,而神閑意穠;其筆法瘦勁圓通,則自篆來。《山谷集》自謂:『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爲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迹,乃窺筆法之妙。』 《松風閣詩帖》,墨迹,粉花白紙本,縱三十二點八釐米,橫二百十九點二釐米。凡二十九行。本幅無款,曆代題跋及著錄均肯定爲黃庭堅所書。約書于宋徽宗崇寧元年(一一〇二)九月。此帖宋時爲向若水所有,後又經賈似道收藏。元時歸皇姊大長公主祥哥刺吉,至治三年(一三二三)春三月二十三日,『魯國大長公主集中書、議事、執政官,翰林、集賢、成均之在位者,悉會於南城之天慶寺。命秘書監丞李某爲之主,其王府之寮寀悉以佐執事。籩豆靜嘉,尊斝潔清,酒不強飲,簪佩雜錯,水陸畢湊,各執禮盡歡,以承飫賜,而莫敢自恣。酒闌,出圖畫若干卷,命隨其所能,俾識於後。』這次雅集所觀賞的書畫作品中,就有這件《松風閣詩帖》,當日在此帖後題跋者達十多人。入明後,此帖歸項元汴,至清則由孫承澤、安岐、卞永譽等人收藏,後進內府。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寒山子龐居士詩帖》,墨迹紙本,縱二十九點一釐米,寬二百十三點八釐米,約書于元符二年(一〇九九)至三年(一一〇〇)。此帖曾經宋高宗內府收藏,钤有『紹興』連珠印、『內府書印』,又經賈似道手,有『悅生』、『封』印。清代入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三編》。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米芾蜀素帖 苕溪詩帖/中國碑帖名品七十九 米老書,如遊龍越淵,駿馬得御,矯然拔秀,誠不可攀也。——趙孟頫 米芾(一〇五一—一一〇七),宋代書家。早年名『黻』,四十一歲後改署『芾』。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世稱『米南宫』。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徙居襄陽(今屬湖北省),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建海岳庵。宣和時為書畫學博士,後至禮部員外郎。好潔成癖,多蓄奇石,人稱『米顛』。其書宗晋法,以二王為歸,晚年出入規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識者然之。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一作蔡京)齊名,後世稱為『宋四家』。 《蜀素帖》書自咏五言詩四首、七言詩四首,絹本,縱二十七點八釐米,横二百七十點八釐米,為米芾行書代表作。計七十一行,五百五十六字。此蜀素乃北宋慶曆四年(一〇四四)東川造,林希 (子中)裝裱成卷,記其尾虚其首以貯屬善書者。熙寧八年(一〇七五)胡完夫等觀於林家,亦只题其尾。至元祐三年(一〇八八)九月廿三日始為米芾所書。鈐有『項元汴印』、『高士奇』、『王鴻绪印』、『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鑒藏印。帖前清高宗乾隆簽題『米芾書蜀素帖』六字,帖後有胡完夫、董其昌、沈周、祝允明等跋,文徵明、陳巘等觀款。今藏臺北故宫博物院。 《苕溪詩帖》宋元祐三年(一〇八八)八月八日米芾書自撰詩。紙本,縱三〇點三釐米,横一八九點五釐米。行書。計三十五行,二百九十四字。此為米芾三十八歲時所書。鈐有『紹興』、『睿思殿印』、『項元汴印』、『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鑒藏印。帖首行下有項氏收藏之『獨』字编號,帖後有米友仁、李東陽跋。曾歸宋紹興内府,明楊士奇、陸水村、項元汴,清内府。今藏故宫博物院。 祝允明書法名品 箜篌引詩卷 古詩十九首/中國碑帖名品八十八 我朝善書者不可勝數,而人各一家,家各一意。惟祝京兆為集眾長,蓋其少時於書無所不學,學亦無所不精。——文彭 祝允明(一四六〇—一五二六),明代書家。字希哲,號枝山。生而枝指,又號枝指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與徐祯卿、唐寅、文徵明號稱吳中四才子。以舉人授興寧令,後遷應天府通判,未幾乞歸。師法元常、二王、永師、虞、歐、旭、素以至宋之蘇、黃、米顛,靡不工絕。晚歲變化出入,天真縱逸,似綿裹鐵,如印印泥。或謂祝書出松雪翁,然趟遒而媚,京兆遒而健,似有勝之。文徵明以爲祝書得外大父(徐有貞)與婦翁(李應禎)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 《箜篌引詩卷》,紙本墨迹,縱三十六釐米,橫一千一百五十四點七釐米,共一百十六行,書曹植《樂府》四首。祝允明在題跋中說:『寫此神在千五百前,不知知者誰也。』可見自視甚高,又自信之至。這件作品是祝允明草書代表作品,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古詩十九首》,自署書于乙酉(一五二五)九月。共一百四十九行,行草書。據記載,祝允明六十六歲那年,文徵明的次子文嘉得悉祝枝山經濟困窘,便在書房裏設置了蠶絲高麗紙和上等的筆墨,請祝允明去,引起了祝允明的豪興,揮寫了行草《古詩十九首》,文嘉付以酬金。這件作品爲祝允明心手兩暢、紙精墨良之際的神來之筆,亦是其越唐宋而人魏晉,行草書最高成就的代表作。文嘉父子珍愛之至,翌年,文徵明在此卷後題跋贊賞不已,後來刻入《停雲館帖》,曆來爲書家稱道。現據朵雲軒藏本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