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国去”斯维德里盖洛夫之死
来自:白川音
看《罪与罚》时,这一段陀老写的留白颇多却非常精彩,以至于引发很多推测,关于斯维德里盖洛夫的自杀原因。
虽然着墨并不那么多,我却一直以为他是《罪与罚》中的第二主角。他与主角罗季昂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都杀过人,并且一直忍受着杀人后内心的痛苦折磨。区别在于,罗季昂在自首及入狱时并没有清醒的认罪意识,而斯维德里盖洛夫是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罪孽的,所以选择了“到美国去”。
在出租屋里,斯维德里盖洛夫欺骗并欲强奸杜涅奇卡,为此宁愿被她用手枪打死。即便是这样的逼迫,自尊而又纯洁的她最终丢掉手枪,不愿杀人。这一举动无疑触动了斯维德里盖洛夫,或许说是忧伤地刺痛了他。面对更纯洁的存在似乎无时不刻不在提醒他的罪恶与不堪。最终,他放走了她。
尽管如此不幸,罪孽缠身,却依然迸发出浪漫的气息,哪怕是如此悲伤的恋情,绝望的浪漫,也是我喜欢俄罗斯文学的原因之一。
多方位地刻画人物性格,人物的表象与内在往往不完全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在陀老的作品中非常常见。
斯维德里盖洛夫与罗季昂一样,不是单纯为了钱而杀人,不然斯维德里盖洛夫也不会随意地送出一万五千卢布的巨款。值得玩味的是,斯维德里盖洛夫的自杀对罗季昂来说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在众人眼里,斯维德里盖洛夫无疑是个奸淫幼女,嫖娼杀人的恶棍,从另一面来看,他内心的折磨斗争,没有人知道。
最后,他说要“到美国去”,告别了众人,独自来到郊外的旅馆中,那一夜睡得不好,接连做了噩梦。他的内心深处反而激发出对美好幻想的强烈渴望,却看见如白百合般的十四岁的纯洁少女因受到淫辱而自尽,苍白无力地躺在棺材里。在梦里他还救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假装在沉睡的小女孩露出无耻的挑逗神情,如法国妓女般,目光火热而又淫荡,这只不过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呀!这段文字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坚信斯维德里盖洛夫是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罪,那种罪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也包含了那个时代如此深重的不幸。
所以他想解脱了。
如此肮脏的自己,要如何解脱?这从下流胚的本性中带有的堕落与罪恶要如何摆脱呢?在肮脏的时代,无论是向基督祈求宽恕,还是自首被流放,对他而言,都无法使他从头开始,如新生儿一般。所以,他选择了“到美国去”。
为什么是美国呢?或许不是那个时代的美国,而是概念性的美国。因为美国过去是一个“罪犯流放地”。在那里,大家互不问出处,不管是民族还是曾经犯下的罪统统都会洗清,都能获得改头换面的新生。
所谓的赎罪,或许就是死亡与新生吧。
在斯维德里盖洛夫死亡这一章的描述中,我完全没感受到一个无耻恶棍即将自尽以赎罪的快感,反而是无奈,悲伤与同情占据了所有。在自杀的前夜,他一个人走向圣彼得堡郊外的破旧旅馆,如此寒冷,孤独,寂寞。我看到一个堕落的人无力自救,放弃了重新开始的可能,仿佛那种堕落是本性中带有的一般,再也无法剥离,那如此强烈的宿命感直击心门。
斯维德里盖洛夫爱着杜涅奇卡,但从未获得她的半分好感。与他相比,罗季昂就幸运地多了,他对索菲亚迸发出真挚的爱,而后者也是一样炽热地爱着他。不愿从心底承认罪行的罗季昂最终在索菲亚的爱的感化下,重新开始。
我不知道有没有读者也尝试着从罪与罚的角度去感受斯维德里盖洛夫的死亡,对我来说,斯维德里盖洛夫最终通过自尽完成了自我救赎。受魔鬼诱惑,犯下罪行,反受罪恶感折磨,忏悔赎罪,由此成为一个完整的创作风格。陀老的这本《罪与罚》中,心理描写占了极大部分,激烈而又痛苦,矛盾而深刻,并伴随着强烈的精神危机,或许稍显戏剧性,但却真正贴近并震撼了人的心灵。
-
浮 赞了这篇讨论 2024-11-01 00:26:05
-
豆友0eMZEve4qw 赞了这篇讨论 2024-09-29 09:46:46
-
可春可秋 赞了这篇讨论 2024-08-23 17:28:41
-
豆友7909363112 赞了这篇讨论 2024-07-04 02:03:09
-
🐏 赞了这篇讨论 2024-05-15 19:24:51
-
如图所示8-3 赞了这篇讨论 2024-04-25 14:31:16
-
豆友S8WgNMZ4GU 赞了这篇讨论 2024-03-12 22:39:42
-
爱看电影的Z 赞了这篇讨论 2023-05-29 10:37:31
-
驟雨 赞了这篇讨论 2023-03-24 11:20:10
-
白川音 赞了这篇讨论 2023-02-13 10:34:05
-
hibff 赞了这篇讨论 2023-02-12 03:09:02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篇关于诗、小说、电影和猫的随记 (雨形)
- 《白痴》也进豆瓣top250啦 (孬孬)
- 问答专区|《少年》里的这一段,两个译本有截然相反的意思 (FMySpK_Z)
- 把答案写在明面上的人固然爽快,可是不得分… (成逍)
- 《赌徒》的意义 (成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