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悉达多》讲了什么和我感受到的
延时流星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首先是关于阿特曼,悉达多从追寻阿特曼,要摆脱、制胜“我”,到放下自我,与世界融为一体。说起来有点俗套,但好作品就可以用各种细节和深刻的语言让它变得动人。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只觉得很受触动,于是写: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仿佛前世为人的经验被唤醒,忽然一阵风吹过,一转眼只剩我。人生在世何所求,你选糊涂,我要清醒,清醒令人快乐吗?不,清醒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第二遍发现这是一个自觉觉醒的故事,悉达多听凭内心的召唤,又倾听河水的声音,让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一切。
书中的明线是悉达多和乔文达、迦摩罗、船夫、儿子等人在一起经历的不同磨难。
暗线则是悉达多世界观的改变:从现象世界愚蠢而偶然的纷繁到世界就是真理本身,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他成为了一个苏醒的自觉的人,而一个苏醒的自觉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也对喜悦与痛苦更加敏感。
书中提到悉达多厌倦了苦修,认为这不再有帮助,独自前往林中,这里对于求知欲和修习的厌恶有强烈的禅宗和道教色彩。禅宗讲究不立文字,爱打机锋,搞行为艺术,讲究顿悟。道教则说道可道,非常道,众妙之门,玄而又玄。
在我看来,悉达多追求的更像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道理早就说尽了,开悟的人还是寥寥无几,所以再去参悟也是枉然,所以为从头再来,他必须变蠢、习恶、犯错。为了重新找到内在的阿特曼,他必须先成为愚人。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活于世,该走的弯路一条也少不了。其他的路,哪怕是跟着佛陀修行,也只是以一种更接近道的方式如孩童般生活,因为修行者将自我寄托在了法义、僧团和佛陀身上。
看到有人觉得悉达多就是释迦摩尼,这应该是没有认真看书,书里说得很清楚了,乔达摩就是释迦摩尼,不说别的,祗树给孤独园也算是佛经里的地标性建筑了。
从行为上来说悉达多就更不可能是佛祖了,乔达摩是宁愿把道用法义的方式讲出来也要布道的人物,用书里的话说,是其宗旨并非为阐述世界,而是为了济拔苦难。而悉达多拯救不了任何人,他救不了迦摩罗,也救不了自己的儿子。他在与世界的圆融中获得了永恒的宁静。
此外,书里有一种很有趣的观点,即世人是以孩童或动物的方式生活,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将孩童目为纯真、天真的化身,但悉达多将满身欲望的成人视为孩童,修行自觉的沙门视为成人,这里似乎更加强调孩童的无知和动物性,如果世界上忽然只剩下孩童,那么一定比只剩下成人惨烈得多。
但悉达多本身的观点又很矛盾,他对于孩童般生活的世人既爱慕又蔑视,并且认为只有世人才会爱,这是他们的秘密。悉达多后来也变成了世人,贪婪、疲惫、无情又深深地爱着孩子,爱到了宁愿忍受爱的痛苦和忧虑,也不愿接受没有他的幸福和快乐,爱到了双方都感觉痛苦也不愿放手。爱是人刻在灵魂深处的本能,爱让人永远渴望,无法停息,说是病毒也无不可,一种与人类共生的精神病毒。
悉达多最后真的圆满了吗?真的对孩子放手了吗?我想未必,只是书已到此为止,修行或者只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并不通往任何地方。
任何一个阶段的悉达多都给人一种已经得道的感觉,但又旋即又被下一阶段的自己推翻,所以或者修行永远在路上,“我已修行圆满”的认知本质上也是一种阻碍圆满的傲慢。
世界是一场轮回,悉达多抛下父亲独自去修行,终于又被自己的孩子抛弃,设若时间真的不存在,那么这一幕在世界的同一时间不同角落正在无数次上演。
而我们自身,就像河流一样,不懈涌动却总在此处。身体里的细胞死亡了又分裂,头脑中的思想如秋叶落下又层发新芽。我们即忒修斯之船,我们在思想上亲手杀死了幼小的自己,少年的自己,继而变成现在的自己。我们一直在变化,但我们始终是我们自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书友组队|寻找有输出欲的书搭子 (无尽夏)
- 活跃且氛围好的读书群招新了 本群书友都很有见地 说话质量高 (畅傲)
- 书友组队|寻找长期阅读书友 (呆小呆)
- 有没有朋友愿意加入我的读书群! (滕美丽)
- 🟥 五月正是读书天 找书友 要求平均年阅读10本 有读书习惯... (陈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