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最好的告别》不单单是一本社科畅销常识书,看待衰老与死亡的方式极大程度决定我们当下的生活需求
来自:李西
花了一整个周末的时间看完这本书,或许是职业关系(我自身在nursing home上班),对此书产生极大的共鸣。
葛文徳自身是位外科医生,写下这本书探访了不少老年病医生,也走过很多疗养院,看到了里面的真实生活,并围绕高龄老人真实的需求以及困境,写下了这本书。
我的工作环境以及接触人群(习惯上还是喜欢把老人叫病人),他们和书中的老年人的境遇大差不差,但那是别人的九十年代,从救济院到疗养院再到威尔逊的生活辅助机构,再到被华尔街精英插手造成的各种养老机构,都能在现实中看到影子。
本来想举很多发生的真实例子,但碍于“病人”隐私,还是不打算一一列举,还是引用书中的一些观点。
高龄老人告诉我,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正如菲利克斯对我说的:“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在小说《每个人》(Everyman)中,作家菲利普·罗思(Philip Roth)说得更加苦涩:“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50多年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他的著作《收容所》(Asylums)里写到了监狱和疗养院之间的相同之处。疗养院和军事训练营、孤儿院及精神病院一样,是“纯粹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社会隔绝的地方。”
“当未来以几十年计算(对人类而言这几乎就等于永远)的时候,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东西——成就、创造力以及“自我实现”的那些特质。但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
“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至关紧要的是观念,而不是年龄。”
但这些观点性的东西,我觉得还是没办法更直观地去表达我想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毕竟还是真实的案例会更有说服力,事实上,nursing home里面的老人生活质量远不如书中例举的几位老人。
这也让我反思一个问题,当大家口口声声宣传养老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未来大势所趋”的同时,是不是也意味着,高龄老人的“未来”就是一门大生意,但当这成为一门生意的时候,意味着更没有人会去关心他们的困境。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疗养院的创办从来不是为了帮助人们面对高龄的依赖问题,而是为了给医院腾床位。长期以来,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处理老年问题的模式。我们设计制度的目的几乎总是为了解决其他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从老年人的角度描述疗养院的历史,“就跟从驴子的角度描述美国的西部开发一样;它们当然参与了这个过程,那些划时代的事件对驴子当然至关重要,但是,当时几乎没有人给予它们任何关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拔草|男作家觉得一个已逝女同性恋作家会喜欢上他是什么水平? (豆芋小狗三千三)
- 求解|请问王尔德哪部作品最适合第一本入手 (小蝌蚪找爸爸)
- 求解|请大家提名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精彩纷呈、一看就让人停... (燕飏)
- 座谈|有没有一本书让你反复阅读,想安利给所有爱读书的人? (姜郁)
- 采花|最近最让你惊艳的推理小说是哪本? (钱从四面八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