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际》后三章讨论

娄熙明

娄熙明
2023-02-20 19:28:01 北京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娄熙明

    娄熙明 楼主 2023-02-21 09:05:00 北京

    我想从道家音乐流变来直观感受由巫到礼的变迁,从某种角度讲,方术、巫术是道教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都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此时巫乐美学特点,重意轻声,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些都为道家所吸收。早期道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于是出现了《太平经》,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既带有汉代思潮的共同性,又具有神学的鲜明特色。其中有关音乐的“巫觋杂语”即所有用音乐招鬼神、占吉凶的文字不但是建立在以五音、五行、五时、五方、五色、五常、五脏、五神相配列的阴阳五行基础之上,也是建立在同气相通、同声相应、同类相感的天人感应原则基础之上。期间一系列改革发展按下不表,到唐代时,道家音乐已由最初的脱胎于巫乐发展到与礼乐交融,直接用于皇宫的祭祀典礼之中,成为宫廷音乐的成员之一。这足以表明,《乐记》中所极力夸大的“声音之道与政通”的一面,在唐代得到自然而深入的呼应。帝王、乐工、文人、民间艺人都成了道家音乐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并在传播中根据自己的意识和心理改变道家音乐的艺术形态,使之符合自己的目标和利益,经过众多社会阶层群体的参与,道家音乐的形式内容不断膨胀,品味也渐渐发生了变异,道曲俗乐化即是这种变异的表现方式之一。道家在保存神圣的仪典乐以增加其权威感及保留自身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并不排挤增加一些较轻松的抒情音乐来营造其亲和力。而这些,是和《乐记》中强调的礼乐的特征和功用有相通之处的。

  • 娄熙明

    娄熙明 楼主 2023-02-21 09:53:36 北京

    余英时在本书后几章延续之前的思路,进一步梳理了“天人合一”概念的历史脉络,并特别留意加入中 余英时在本书后几章延续之前的思路,进一步梳理了“天人合一”概念的历史脉络,并特别留意加入中西对比的论述视角。 第四章谈到了巫文化的处境变动,从占据朝堂与民间的权威地位、到轴心时代以后活跃在民间。轴心时代以来,统治阶层不再以巫文化为无上至尊,巫师的政治地位已经大大下降,君主转向将世俗之人当作治国理政的顾问。但是巫文化并没有消失,依旧活动在民间。君民之间信仰的距离被拉大了。第五章则换了一个方向,论述巫传统对孔子、对轴心突破的影响。虽然孔子破除了巫文化的权威,但是巫文化其实对孔子是有影响的。孔子生长的时代环境,注定他不能完全不受巫传统的影响。因而,对于“礼乐”,孔子不是简单否定,而是重新诠释,是有所扬弃地继承与发展。而对于巫术文化中神鬼占卜等内容则是将之边缘化处理,不强调与鬼神世界建立沟通。孔子提出与巫师的“神通”有一些类似的“学易”,但是重点不同,不言鬼神之力而是强调感化人的精神力量。 第六章概述“天人合一”的历史演变:“绝地天通”——“天命无常论”——轴心时代的新天人合一论——新旧天人合一论的交涉。天人合一已经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基调,内化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且在各朝思潮演化之中都构成了怀德海所谓的“基本预设”。其他与“天人合一”观点不同的概念,总体来看还是处于边缘位置。进而,余英时将中国轴心时代与古希腊轴心时代对比,指出二者都有文化背景:希腊面临萨满文化,中国面临巫文化;都强调精神修养,以及自我扩大以至于与宇宙万有融合。他认为,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共有的一些“思维模式”(model),具有一定普世性。虽然其具体内容会因具体文明而有所差异,但是大的框架可以跨越文明与时代的界限。这也是比较哲学、比较思想能够成立的主要依据。 第七章将结论落于内向超越。余英时指出,多种古文明都经历了一个超越的时代、精神的突破,因而建立起一个与现实世界对照的超越世界,成为精神价值的终极源头。在中国文明传统中,就是“道”。他以柏拉图的理念说为例,力图说明西方文明倾向于“外向超越”,进而突出中国的独特性——内向超越。他用“不即不离”概括中国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指出不同于西方灵魂高于肉身,中国的“道”与“人伦日用”既不会遥遥相隔、也不存在高下之分。道心与人心,是一对不可割裂的共存概念,也是内向超越的最终归宿:人心于日常生活不可或缺,道心给人以更高的精神指引。两者为人同一心的两种状态,不容偏废。 读罢与映辉同学一同探讨,认为书中论述虽详实,但也存在一些混淆之处。个人感觉最明显的地方是:在实现“天人合一”的过程中,第四章说“道”是庄子一派的重心,否定其物质基础“心”;儒家孟子则更突出的是“心”的重要性;但是到第六章,书又直接说“道”是各派公认的超越世界。后续章节直接用“心道合一”取代“天人合一”,这一关键理念的置换显得很突兀。此外,中国的“天人合一”也存在“外向超越”的一些因素,老师的中西对比显得有些绝对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书中对于中国文化内部的“天人合一”的相关论述与脉络梳理,材料详实,阐释细腻。 ... 爱学习的月亮桃

    胡潋月同学前面的梳理十分细致,对于最后探讨的问题,我有一点其它的看法。不是特别赞同庄子一派重道而轻心的说法,庄子认为心的交通机能有些局限,但仍然发挥了交通机能,甚至对心提出很高的要求:心应当排除一切杂质而让清气充盈其间,才能使道更好地集聚于此。轴心突破带来的天-巫-人到天-心-人的模式转换被各派广泛地接受认同,在枝节之处略有不同不太影响大方向的一致。因此在我看来,心道合一与天人合一的概念对应比较自然,指涉一致,可以混用。个人的“心”取代集体的“巫”成为沟通天人的媒介, 个人对“气”的运作也取代了“巫”的法力,天和人因一理相通,心与道凑泊吻合,顺道自然,匹夫也可以与天地合德。天人同气,天人同体,获得形而上的意义。所有关于“天人合一”的分析最后都会容纳到一个普遍的形式中, 那就是:“人”是“心”的物质载体, “天”是“道”的物质载体。“天人合一”实质上就是“心”与“道”的合一。

  • 娄熙明

    娄熙明 楼主 2023-02-21 14:28:13 北京

    感谢熙明同学的指正与补充~关于“心”和“道”,孟子的浩然之气说指出人心中的至清之气可以通过 感谢熙明同学的指正与补充~关于“心”和“道”,孟子的浩然之气说指出人心中的至清之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继而人人皆可与天相通,不用借助于巫师。庄子则把“气”作为核心,提出“心斋”。庄子不像孟子那样相信心的力量,他认为完全敏感精神质体的“气”才能通往道。心斋,即心中无杂质、气充盈其间,道方可聚集。所以也不是说,庄子否认“心”,二者的重点有所不同。书中谈论新旧天人合一的交涉问题时,提出:在整体结构上,新继承了旧;“心”取代“巫”作为中介;心道合一取代人神沟通的信仰。那么,这里可以感觉到余老师是将“心”大致定义为中介地位的,人通过心而得道,那么这种模式下,如何又在后期叙述中直接将“心”代替“人”本身呢?其实大致意思都明白,但是论述的时候如果来逐个钻研对应问题,感觉就会发现一些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 爱学习的月亮桃

    潋月同学按一一对应的方式观照两个概念,指出天人合一与心道合一的不能完全置换,我认为也是合理的~我想这两个概念如果在书中以并举的方式提出,可能就更严谨了。因为像我刚才发的人是心的物质寄托, 天是道的物质寄托,天人合一和心道合一指涉同一种事象或者说意涵~

  • 娄熙明

    娄熙明 楼主 2023-02-21 15:19:42 北京

    这一段发言和后三章的关系是什么? 这一段发言和后三章的关系是什么? 张欣

    老师,第六章有论述巫与礼,我想以道家音乐由巫向礼的转变作为具体例证展示这个变迁过程,可以嘛?还是需要重新发言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