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青州北齐画像石与人华粟特人美术//逝者的面具
来自:王绩五
粟特人: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著称,主要信仰祆教,南北朝以后曾大批徙入中国新疆和内地。
北朝及隋唐时设立专门管理祆教和粟特人事务的官职,称作萨保、萨宝或萨甫。
相关墓葬如:西安北郊北周天和六年(571年)车骑大将军大天主康业墓、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同州萨保安伽墓、 大象二年(580年)凉州萨保史君墓、甘肃天水石马坪北朝墓和太原王郭村、隋开皇十二年(592年)虞弘(北周时曾任职于“检校萨保府”)墓
隋代虞弘墓
1999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南的一条土路上,发现了一座古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等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了发掘清理,从出土的墓志确定为隋代虞弘墓。
墓葬形制为单室砖墓,墓顶已毁。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几部分组成。墓道上宽下窄,呈斜坡状;甬道砖砌,砌法为三顺一丁。墓门和甬道同宽。墓室平面为弧边方形,砌法同甬道,地面无铺地砖,仅在四周墓壁下用砖平铺一层作砖基,呈方形框。
墓葬早年被盗,仍留有石质人物俑、石台灯、白瓷碗、铜币等80余件。人物俑有汉白玉和砂石两种石质,共16件,分为侍从俑、伎乐俑、文吏俑,有男、女俑,其中2件男侍从俑为胡人,余皆为汉人。
墓志清理出2方,一方位于石椁前,为墓主人虞弘墓志;另一方位于石椁右侧,为虞弘夫人墓志。均细砂质,有盖有志。虞弘志盖顶阳刻“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9个篆字,据墓志,墓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人,死于并州晋阳府第,葬于隋开皇二十年(592年)
他未必是粟特人,但是可能被粟特“化”了。石棺中不见尸骨,而摆放随葬品,但石棺底部虚空,似可起到盛骨翁的作用。













因虞弘曾在茹茹、波斯、土谷浑、北齐、北周和隋朝做官,北周时期曾任“检校萨保府”、职掌袄寺及西域诸国事务,还游历过安息、月支诸国,所以虞弘墓把神秘的异域文化、风情,与严谨的东方丧葬礼仪紧密结合,既体现了中原古代文明,又体现了汉文化的包容性,可称之为中西文化交流之集成。它是迄今为止中原发现的惟一经科学发掘,又有准确纪年的反映中亚文化的考古资料,也是国内以图像形式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完整的实物。

石棺床案例:
1、2000年5月陕西西安北郊大明宫乡炕底寨出土北周大象元年(579)安伽墓石棺床,装饰有袄教色彩的贴金加彩浮雕画像,该墓门额上还发现火坛等与袄教有关的图像。
安伽曾任北周同州萨保,应为安国人的后裔,属于分布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昭武九姓胡,即汉魏时代所谓的粟弋或粟特。



2、甘肃天水石马坪北朝墓石棺床


3、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北齐石棺床

4、Miho博物馆所藏北朝石棺床:传出于山西北齐墓中

一、傅家画像石的配置问题
青州傅家画像石1971年出土于一座墓葬中,据现场施工人员反映,原墓室向南,呈长方形,南北长近5米,东西宽约6米,墓室南有长约5米、宽近2米的甬道,墓室与甬道均用上、下两列石板砌成。该墓随葬品早年被盗,未发现随葬品,大部分石构件被农民砌到水库大坝底基的涵洞内。当地博物馆仅收集到一批石板,其中9件有阴线刻的画像,大小不完全一致,高130—135厘米,宽80—104厘米,厚薄不均,最薄的10厘米,最厚的近30厘米。 268 仅知卒葬于北齐‘武平四年’(573)






如果说北朝壁画中具有偶像性质的正面画像是表现墓主神灵所在的一种符号,那么,牛车、鞍马题材则是表现人物身份的一种固定模式...鞍马与牛车作为一种程式化的固定搭配出现,实际上是卤簿的简化形式。 291






底部勾栏纤巧通透,说明棺为木质 ……宁想石室和虞弘石棺外形均仿木构的房屋,傅家画像石的形制也是如此。这类仿木结构石棺的流行,说明当时有许多殿堂式木棺存在。 289
入华粟特人的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也使用汉人中流行的石棺和石棺床。但是在汉化的总趋势下,原来的习俗还会有所遗留,墓葬中出现一些奇特的现象。如虞弘石棺中不见尸骨,而摆放随葬品,但石棺底部虚空,似可起到盛骨瓮的作用;安伽墓的尸骨在甬道内,而不在石棺床上,该墓在封闭时室内还曾点火焚烧,墓内缺少随葬品。这些葬具的装饰图像也与北朝汉人或鲜卑人墓葬中画像石和壁画有显著的差别。 290

雕刻技术的来源
这批线刻画像的风格与洛阳邙山出土的北魏晚期线刻图像石十分相近...这些葬具上的图像线条西昌,与傅家画像石的风格比较一致。269-272

固原雷祖庙北魏太和年间墓葬出土的描金彩绘漆棺(孝子画像)
洛阳地区葬具的雕刻技术比较单纯..有着比较特定的适用范围。除了极少量的造像、碑座、墓门的门楣和门框上曾发现线刻以外,绝大部分线刻出现在葬具上。估计这种独特的线刻技术的使用与特定的作坊有关。 272-273 ( 《洛阳伽蓝记》: “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輀车为事。”)
后郑岩补记,2001年上海博物馆展出了一件青州隆兴寺出土的北齐背屏式造像的背面,阴刻线流畅,因此青州当地未必就少见阴刻线的雕刻技术。
——葬具:
1、“围屏石榻”(石棺床)

2、“画像石棺”
3、石椁(殿堂式石质葬具)
这种形式的石棺在东汉四川地区已经出现 (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研究 [J])

郑岩判断傅家画像石是一具殿堂式石棺或石椁的构件而非墓壁,它们构成了一个半封闭的三维空间。 276
二、石棺与石棺床结构的意义
葬具结构所反映的观念方面的问题 276
《洛阳伽蓝记》: 洛阳大市北奉终里,里内之人,多卖送死人之具及诸棺椁,(崔)涵谓日:“作柏木棺,勿以桑木为攘。”人问其故,涵曰:“吾在地下,见人发鬼兵,有一鬼诉称是柏棺,应免。主兵吏曰:‘尔虽柏棺,桑木为攘。’遂不免。”京师闻此,柏木踊贵。人疑卖棺者货涵发此等之言也。
在北魏分裂以后的汉人或鲜卑人墓葬中,尚未发现仿木结构的石棺和石棺床,而目前所见继续使用此类葬具的墓葬似乎多与在华粟特人有关,但其雕刻技术又有所改变,以加彩贴金的浅浮雕为主。 277



论及北朝殿堂式石棺的结构渊源,除了应考虑到当时所使用的一些木质殿堂式棺椁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即在北魏、北齐时期,许多汉代石祠仍矗立在地面上。 279
洛阳北魏晚期殿堂和床榻形式的葬具都是被浓缩到最低限度同时又保留着具体的视觉形式的“家”。 280



北齐时期,京幾地区的大墓后壁都堂堂皇皇地画上了墓主端坐在帷帐中的正面像,形成了一定的规制,并影响到太原和山东等地...在这些墓葬中,殿堂式的石棺和石棺床一般不复出现 282
葬具上的画像题材也相当丰富,不仅有对丧葬场面的复制,而且有对墓主饮食、出行、会客情景的描绘,已死的墓主在艺术家的想象中延续着各种有生命的活动,而这一切内容虽然打破了葬具空间的局限,却仍与葬具形制上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即都是对于另一个世界的想象与设计。 283
三、傅家画像石图像解读
傅家画像石采用了屏风的形式,这些石板的界限及封闭性的画像边饰强调了每一画幅独立存在的意义,即每一个画面都可以被相对单独地观察。但另一方面,这些画像属于一个共同的空间,彼此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会存在许多关联。 283
1、边饰中的忍冬纹 283

2、颈上系绶带的鸟



3、筌蹄与坐姿 286

首先,画面之间的联系应当建立在对这些石刻原有结构进行复原的基础上。虽然本文没有彻底解决石棺结构复原的问题,但我们已经知道这些画像原来被安排在一个三维空间中,而不是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它们往往成对地互相呼应,并不是一套前后连接紧密的“连环画”;画面之间的关系不是时间性的,而是空间性的,因此在画面之间很难找出一种单线的文学性的叙事关系。 294
这种写实性的风格很容易对我们理解画像内容产生一种误导,认为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是对墓主生前活动的忠实再现,这实质上是将作品形式上的写实风格与内容忠实于原型这两个不同的问题等同起来,或者说“写实=现实主义”。 294
从史实到一套图像的形成也有许多中间环节,就傅家画像石而言,诸如葬具的功能、粉本的利用等,都是一些必须考虑的因素。粉本的形成与生活的真实背景或多或少有一定关系,但是这些画面被描绘在葬具上,直接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而不是其生活原型。 295
南北朝时墓葬中的各项内容似乎有一种功能的划分,墓主的家世与生平被详细地记述在墓志中,充分利用了文学在叙事方面特有的长处;壁画着重营造丧葬礼仪的空间氛围,大多与真实的事件无关;陶俑则是千人一面,甚至不同的墓葬中出土有使用同一模具制作的陶俑。 295-296
粉本被多次借用、复制、选择、组合、改造,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我们认为傅家石棺图像的构图和主题大多取自一些既有的格套,并不意味着否定这套图像所具有的鲜明个性,相反,在许多看似雷同的图像程式中,都有与墓主特殊身份相关的损益,选择什么图像、如何进行改造,都反映出死者文化趣味的独特与复杂,但是对此类问题必须做更为具体的分析。 296
传统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一种特定的意义 296


四、傅家画像石的历史背景
曹家样——衣服紧窄,衣纹稠密(曹仲达是画史上唯一有明确记载的粟特画家)
宿白注意到青州龙兴寺佛造像自东魏晚期开始流行衣裙贴体的新风格,认为这种变化的背景“与6世纪天竺佛像一再东传、高齐重视中亚诸胡伎艺和天竺僧众以及高齐对北魏汉化的某种抵制等似皆有关连”。他提到这些以商贩或伎巧东来中原的胡人在北魏多宅于洛阳,后附高齐东去,颇受恩幸,而迁邺后,东西往返仍极为频繁。宿白特别指出,青州傅家画像石中多见胡人形象,便与这种背景有关——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 1999年第10期,第44—59页
傅家石棺的主人是北齐统治阶层中汉人或鲜卑人的一员,但很可能生前与萨宝等粟特人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以致于可以得到萨宝丧葬所用的粉本并乐于加工改造,用在自己的墓室中。 298
虽然文献中尚未发现关于北齐青州萨宝的明确记载,但有墓志资料显示,北齐时青州的确可以接触到来自中亚与萨宝有关的人物。 299 (龙润墓墓志)


可以看到这种借用并不是全盘抄袭,而是明显留有与墓主本人所属文化相关的改造痕迹。例如傅家画像石并不采用粟特葬具上的浅浮雕,而是延续了北魏洛阳地区的传统,这一点是否与墓主的种族有关,值得注意。又如傅家第二石在构图上采用了粟特人的范式,主题却与原来大相径庭。墓主本人坦然坐在虞弘墓中属于一位尊神的筌蹄上,而旁边的粟特人却被刻画得形体矮小,一副毕恭毕敬的姿态,设计者似乎忘记了画像粉本来源于粟特人这一事实。这种矛盾的现象透露出墓主对于其身份和所属文化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耐人寻味。 303
鞍马和牛车...可以作为文化融合与交流的过程中同一图像在不同性质的文化中来回传动的一个典型案例。 303
无论在虞弘墓还是崔芬墓,我们都能够比较容易地判断出其文化的基调色彩,而在傅家画像中,基调色彩则大大模糊了。 303
本书的附记非常重要!!


-
gzy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5-02-14 21:59:24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巫鸿.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王绩五)
- 吕思勉·三国史话札记 (王绩五)
- 李硕.骑射、冲击与军阵:步、骑兵战术的演变 (王绩五)
- 高居翰.沈周的前辈 (王绩五)
- 高居翰.“空白时期”的绘画(1436-1465) (王绩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