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作者|从女神到怪物,旱魃形象的演变
来自:瑾瑜
不知道大家见到“旱魃”这个词,浮现的是什么样一个形象。
可悲的是,在我脑海中呈现的是一个高大恐怖的男性形象。
直到今天我读到了《山海经》中的文章。
“《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北入焉。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1)。蚩尤作兵伐黄帝(2),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3)。魃时亡之(4)。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5)。
【注释】
(1)女魃(bá):传说中的秃头女神,她所到的地方就会大旱。
(2)兵:兵器,兵刃。
(3)田祖:主管田地农耕的神。
(4)时亡之:指女魃被人们所厌弃,经常四处逃亡。亡,逃亡。
(5)渎(dú):沟渠。
【译文】
大荒当中,有座山叫不句山,海水从北面灌注到山中。
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共工台,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神威,都不敢朝北方开弓。有一个人穿着青色衣服,她就是黄帝女魃。蚩尤制造了各种兵器用来攻击黄帝,黄帝派应龙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应龙蓄积了很多水,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制造了一场大风雨。黄帝就降下名叫魃的天女来助战,风雨就止住了,于是应龙得以杀死蚩尤。女魃耗尽神力无法再回到天上了,她在人间居留的地方滴雨不下。叔均将此事禀报给黄帝,后来黄帝就把女魃安置在赤水北边。叔均做了掌管土地农田的神。女魃常常到处流亡,所到之处都会出现旱情,当地人要驱逐她,就会祷告说:“神啊请向北去吧!”祷告之前要清理水道,疏通大小沟渠。”
(以上引自中华书局《山海经》方韬译注)
在这段文字中我产生了三个疑问:
一、黄帝女魃作何解释?
二、女魃(bá)为什么是一名秃头女神?
三、为何“女妭”的女神形象会演变成“怪物”呢?
回答问题一:何为黄帝女魃?
我在《中国神话通论》中找到相关文字,
袁珂先生认为“黄帝女魃”为“黄帝的女儿名叫魃。(仅供参考)
以下为正文引用:
“神话中黄帝和蚩尤之战,主要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黄帝派遣应龙去抵御蚩尤,“应龙畜水”,使用的还是老战法——水战。可是“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那就是以水对水了。说明炎帝这方面的军队,能火战,也能水战(炎帝的后裔祝融是火神,共工是水神,即其例)。应龙虽然能“畜水”,却也没法对付蚩尤先发制人的“大风雨”。最后,黄帝只得从天上派遣了自己的女儿名叫“魃(bá)”的下来,顿时雨止风停,这才擒杀了蚩尤。黄帝的这个女儿魃,又叫旱魃,据说是秃头无发、“目在顶上”(《神异经》)的一个怪物。”
回答问题二:女魃(bá)为什么是一名秃头女神?
首先,查找了郭璞的《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他对“女魃”的注释是:
“女魃:音如旱妭之魃。〇懿行案:《玉篇》引《文字指归》曰:“女妭,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雨也,同魃。”李贤注《后汉书》引此经,作“妭”,云:“妭亦魃也。”据此则经文当为“妭”,注文当为“魃”,今本误也。《太平御览》七十九卷引此经,作“妭”,可证。”
其次,查阅了袁珂《山海经校注》第491页:
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吴任臣本注文正作“音如旱魃之魃”,可证经文实宜作“妭”,注文“旱妭”宜作“旱魃”。
所以:“魃”应该是“妭”,对吗?
那,妭是什么意思呢?
我在线查询了《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𠀤蒲撥切,音跋。
【說文】美婦也。
又與魃通。
【文字指歸】女拔禿無髮,所居處天不雨。
又【集韻】北末切,音撥。羌人謂婦曰妭。
妭:貌美的女子。《现代汉语词典》
那为什么注释要将秃头跟女妭作联结呢?我无法理解。
然后,我在一篇文章《论“虎吃女魃”墓葬画像与汉代巫仪》(作者:高梓梅)中找到了“虎吃女魃”的图像,而这些图像中的女魃均是长发。
(图传不了)
在这些出土的汉朝的壁画中,可以发现女魃是长发而非秃头的形象。那是否可以合理怀疑是汉代之后的注释中添加的呢。
注释中“懿行案:《玉篇》引《文字指归》曰:“女妭,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雨也,同魃。”
郝懿行是清代。
《玉篇》产生的时代是南朝。
《文字指归》产生的时代是隋唐。
所以,以上均晚于汉代。
另外,在《论“虎吃女魃”墓葬画像与汉代巫仪》中还讲到了“曝巫、焚巫”的行为。感兴趣的友友可以查看文章,本来想引用几段的,但会被🔒。
回答问题三、“女妭”的形象演变。
我找到了两篇文章:《中国古代“旱魃’形象的起源与嬗变》(孙国江)与《汉代的“虎吃旱魃”画像研究》(李世晓)引用如下:
(一)先秦至汉代 :天女形象的旱魃。
先秦至汉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 为代表 ,其形象特征为身着青衣的女子 。这一时期的旱魃带有神怪二重的身份 ,人们将其视为旱神 ,但又以日晒 、水淹 、虎食等方式对其进行驱逐 以实现驱旱求雨的目的。
(二)汉末至明初 :XX形象的旱魃
自汉代中后期开始 ,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 向另一种形象的旱魃过渡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 因 ,应是由于先秦时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汉代逐渐衰退 ,旱魃神性的 一 面逐渐被人们否定 ,她的天女身份因此也遭到质疑,其形象遂逐渐转向另一种更为邪恶的面目。
南北朝时期 ,迅捷健走的怪物形象的旱魃 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民间多有捕获此类旱 魃的报告。猜测民间所获之旱魃很可能是不常见的野 生动物 。野生怪物形象的旱魃普遍被隋唐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所接受 。
旱魃在唐代尚保留着祛除水灾 、带来晴天 的功能 。 旱魃的这一功能在宋代以后却逐渐被另一种新的民间俗神 — — “扫 晴 娘 ”所代替。
神话传说中的天女魃 ,在后世的民间被分解为善恶对立的两种形象 。汉画中的女妭均是以反面形象——旱魃而出现 的。但同时 ,它又以正面形象—— “扫晴娘 ” 的身份而存在于民间的祈晴风俗中。
注:汉朝旱魃与扫晴娘均为女性。
而扫晴娘的出现、宋代民间俗说中出现一种的说法,使宋代以后旱魃的形象中不再具备天女的特征而最终变为妖怪 。
(三)明清时期 :CC形象的旱魃
(四)清末 :旱魃化犼之说的出现
结语:从女神“妭”,天女、玄女、黄帝女儿等身份,助力黄帝战蚩尤,到一步步降格为怪物,对于“妭”从身份、地位、性别到物种的演变,内心从愤怒到悲凉,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
希望我们女性能够用笔书写,也希望挖掘女神、复原女神、或者说重新建构女神形象可以作为大家动力与资料的来源之一。
PS:友友“ID终归大海”写得关于探讨神话中的女神,例如女娲的文章:https://www.douban.com/note/846739281/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作品/作者|有些作者你一看就知道是同性恋 (千夜一昼)
- 讨论/提问|女高们办的文学杂志征稿 (octopusnolegs)
- 讨论/提问|被《弗兰肯斯坦》的开篇暴击,如果是女译者第一句... (瑾瑜)
- 自荐|关于东亚女的《天堂门之外》 (我是一個缺口圓)
- 作品/作者|全女世界观作品推荐 (范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