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筱禾《抗拒的诱惑》有感
浮萍于野
第一次接触筱禾的作品是在高中的时候,就是那本圈内人尽皆知的《北京故事》,陆续看了好几遍之后,再开始看《青山之恋》还有《辉子》,到现在《抗拒的诱惑》。
不知道作者是否心境有了变化,《北京故事》尽管比较写实,却非常震撼,因为蓝宇的爱是那么的深沉与纯粹。一段感情里,有些人选择付出物品,有些人选择付出深情,付出物品的往往因为它容易表达出爱意,付出深情的往往因为爱得深沉。为了这,《北京故事》一直是我心中与《断背山》并齐的存在。
《抗拒的诱惑》却太写实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一个故事之所以成为小说,是因为它有着平常故事达不到的理想的一面。比如说爱,世间真有矢志不渝忠贞不二的爱情吗?我个人是不相信的,但小说里可以有,这就是为什么小说的故事总让人感到头皮发麻,内心激起一股难言的情怀。再说回《抗拒的诱惑》,它娓娓道来了一个同志的成长心路历程,最终他还是向现实妥协,跟一个差不多的女生结婚了。这种家长里短的小短文固然有它的魅力,却少了点盼头。
读完书后我回味了一会儿,觉得像是体会了别人跟自己差不多的三餐四季,像是在看自己的生活:平淡如水,偶有涟漪,不足为道。后来我又想,为什么筱禾要写这么一个清水的小说,是他对爱情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吗?然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代入感太强了,我是一个异性恋,我的生活如《抗拒的诱惑》里一样这代表着什么?是不是代表着有些同志们不渴求别的,只渴求过着细水长流,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但是——,但是——,现实给不了他们这个,现实连这个也给不了他们。于是我开始体会他们的寂寞,他们如异性恋一样正常工作生活,喜怒哀乐,但是内心深处——寂寞得要死。也许他们也有群体,也许他们也有三两知已,也许他们也习惯这样的生活,可是,午夜梦回的时候,在每个人都容易多愁善感的时候,他们或许感到更多的空虚。
我不禁感受到了作者的些许期盼:最简单也最艰难的生活,人人可得却又人人不可得的平淡的生活。我曾看过美版的《queer as folk》,那里面描写了一段刻板印像的同志生活:滥交,吸毒,泡吧,我知道不是每一个同志都过着这样的生活,但也许可能是每一个同志都无可避免选择要过的生活;也有一些人他们心中有诗有梦,有理想有目标,他们的灵魂干净,也只想跟另一半诗意的栖息,我想这也许是所有被世人称为‘少数人’最美的愿望吧。
希望所有觉得《抗拒的诱惑》不够传奇的读者能够在以上观点上有些许共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爱的世界 (筱禾)
- 近几年贴吧里“你们的蓝宇”发言 (漫看天外云卷舒)
- 【求证帖】关于北京故事 (你看啥呢)
- 无冬之城读后 (getyourcrayon)
- 筱禾,你不写了吗? (H-O-M-E-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