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及CSSCI范文分享
田园橘子(靠谱编辑 WX:19980464892)
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这也决定了异化活动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终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消灭而消灭。
二、表现形式
“异化劳动”包含四种表现形式: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关系的异化。
(一)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的世界就越强大,他自身的、内部的世界就越贫乏。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
(二)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
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三)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关系的异化
异化劳动夺去人的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异化,因此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类本质相对立后,最终也会同他人对立,即呈现人与人的异化。
三、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异化理论
1.异化理论的形成
异化现象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而异化理论则萌芽于中世纪文献,在文艺复兴后的近代西方哲学中逐渐形成。
最早接触异化实质的理论形态,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说。其中异化已被明确规定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否定活动,即指权利的放弃或转让。除此之外,卢梭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能转让,除非在社会契约中放弃这种权利和自由转让给代表他们的国家,这体现了要求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意向,也揭露了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变成异己东西的事实。综上,卢梭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重关系上深化了异化概念的内涵。
2.德国古典哲学异化理论
“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它的含义。马丁·路德最先把希腊文圣经中表述异化思想的概念翻译成德文hat sich gesaussert(自身丧失),之后费希特和黑格尔在此基础上提出外化(entausserung)概念。虽然费希特还没有使用异化概念,但他经常从哲学高度通过外化这个概念揭示异化的重要含义。例如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诗人席勒通过批判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危害深刻揭示了异化的实质: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个别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会变成部件。
3.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黑格尔继费希特揭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之后,通过思想异化的形式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随后他将“异化”作为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
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在社会历史中作为“自我意识”环节的人异化为“绝对精神”。
他认为,人和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形态及其历史作为主体,在异化中不仅表现为“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且这种由主体所产生的对立物,对于主体是一种“压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从而赋予异化概念不同于外化概念的深刻含义。
但是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具有唯心主义历史局限性,他把异化作为发展中介的同时,也把对象化和对立面转化笼统地当作异化,把“自我意识”作为异化的前提和归结点。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1.提出与使用
在《关于伊壁鸠鲁的哲学笔记》和《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异化”这一词汇,此时由于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还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上的“异化”,即“异化是正源的客观化和对象化或物化,只是绝对观念的异化,而人则是异化的结果和产物”,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则受到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思想的影响,关注政治生活异化。后 在《论犹太人问题》 中又批判了二者的异化观。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主体不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也不是人本主义中抽象的人,而是无产阶级。他认为劳动是现实的人改造客观自然界的物质活动,人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劳动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2.批判与发展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将先前概念中的人分成了“两个对立面”,即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异化概念的理解重心由人和自己的关系转到了人和他人的关系。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而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整地制定了唯物史观原理,脱离了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并引入了“分工”概念,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
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
四、C刊范文
1.《从异化劳动到实践自由:劳动自由得以可能的思考》,孟祥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25
2.《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孙伟平,《中国社会科学》,2020-12-25
3.《数字时代资本意向、技术加持与劳动异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姜英华,《北京社会科学》,2022-10-16
4.《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异化及其消解》,贾彦峰,《北京社会科学》,2022-10-16
5.《从数字异化到数字共鸣: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加速的双重幻象——以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为视角》,温旭,《新闻界》,2022-10-12
6.《新异化的隐忧——对现代教育速度逻辑的反思》,邱昆树,《教育研究》 ,2022-09-28
7.《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审丑异化样态及应对策略》,张亚莉、严从根,《教育学术月刊》,2022-09-15
8.《当代劳动的异化风险与现代劳动教育的应对》,余清臣,《社会科学战线》 ,2021-01-01
9.《教师的工作负担、角色异化与减负治理》,董辉、刘许、张海,《教师教育研究》,2022-09-15
10.《数字劳工的主体性及其发展走向——基于品牌带货主播异化劳动的研究》,戴颖洁、吕梓剑,《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2-09-02
11.《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异化及匡正——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考察》,李晓庆、何敏,《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2021-02-12
12.《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主要来源、创新及现实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杨怡莹、薛忠义,《经济问题》,2022-07-20
13.《异化劳动理论: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中轴——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研究》,于良,《东岳论丛》,2022-08-05
14.《马克思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论述逻辑》,李涛,《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6
15.《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其超越性——以卢梭、斯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参照系的考查》,涂良川、陈大青,《学术研究》 ,2021-11-20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树洞情感|寻找笔友 (番茄西西弗)
- 学术交流|读研小分队 (傻小子)
- 树洞情感|98女找对象 (时晨一)
- 大四现在还没联系到研究生导师这学期还有必要联系吗😰 (爱吃锅包肉)
- 有偿招募小程序试用者 (唱唱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