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及感悟 | 为什么先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
来自:姜不浪(知行合一)
佛经地狱一词有一个翻译是:“毫无喜乐之地。”
人活着,如果不爱自己,那该有多苦?不珍重自己的生命、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对未来没有任何期待和希望、连一丝幸福感都没有…这是否就像活在地狱里?我们督导对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先做好自己的内在功课,在“爱自己”这条路上不断深行。
我们都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
心理咨询师自己能做到,才可能带给咨询者温暖有力的疗愈,包装出来的或只是理论上的东西,无法链接人心。
不懂爱自己,一定会无意识伤害他人。
老姜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有一个女生,疯狂“爱着”一个男生,拼尽一切对他好。
他随口说一句话,她都会很深记在心里;他只要不开心,她就会想尽办法;他后来一直躲着她,她也一直追着…
每天她脑海里都会想着这个男生,因为他的一举一动而反复被牵动情绪,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工作。
照理来说,她很爱这个男生,但进入她内心的潜意识时,却没有发现一点这个男生的影子,里面充斥着她对父亲的怨恨和排斥。
换句话说——她心里没有装着这个男生,她对这个男生的感情,是因缺少父爱带来的投射。
她上瘾痴迷的是这个男生带给她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满足她潜意识里对“爱”的渴望。
换一个人,如果对方可以填补,她也会如此。
表象上这个男生一直拒绝她,但实际上心里却是真正装着她这个人的,只是在行为上没有把她放在恋人角色,而是作为朋友一样看待。
他不是不喜欢她,而是在躲避她深深地控制和占有欲。
是不是很有意思?表象和本质几乎完全相反。
我们一起去追根溯源,去探索真正的真相——
·男生成长于一个相对和谐健康的家庭,父母虽然对他很严厉,但也会尊重他的独立空间。
他外表高冷而内心温暖,对他人心存善意而有很强的边界感。·女生则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以及常年缺位的父亲。她从小就很会自我伪装去讨好母亲,恋爱中也习惯去计算和迎合对方的喜好。她表现出活泼开朗讨人喜欢的样子,实际是因为太缺乏安全感,很怕别人对自己不满意、抛弃自己。当她遇到了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她用尽了所有方法,却还是无动于衷时,便很不甘心,认为这是一个冷心冷血没有爱的男人。
人的心灵空间,总会装一些东西的,如果没有装爱,那就是装欲望、痛苦。
付出时以为给对方的是玫瑰,实际上是心魔的抓手,不断想要从对方身上索取爱。
这时对方本能想要逃离,我们也因自己的牺牲付出得不到回报,积累大量负面情绪。
由此恶性循环,到最后已经没有力量去承担感情中的真正责任,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把所有东西都推出去,才能得到内心相对平静。
即:都是对方的“不好”,不是我的错。
当我们不清楚自身的发心是什么,即使手段看起来再美好,对方只要是有心之人,就仍然会感受到我们漂亮行为和语言下包裹的浓浓私心。
“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人的灵魂是通透的,对方和你在一起时,就算你不说,感受到的是你的“负能量”,而非被爱的温暖。
而表面的付出,有时候甚至会欺骗我们自己,蒙蔽我们越来越看不清实相。
自欺欺人,恨怨仇争,也就随之产生。
每个人都被原生家庭或者周围的环境,塑造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视角。
当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必然会出现“你给的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你没有给我。”
爱他人的前提是尊重他,看见和理解他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可是当我们只有习性中的思维或行为模式,是看不到对方的,你只能看到自己内在的投射。
而这一切我们是不知道的。
我们在没有形成真正的爱的行为模式之前,只会用习惯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和他人。
就像中国很多父母伤害小孩的点往往不是不爱,而是他们的“想当然”,而这种想当然就充满了大量的自我投射。
在一个又一个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案例中,有时候是我们自己的,有时候是他人的,用这个视角,或许你们能明白这种被投射的感受。
爱是心灵的呼吸。
我们的心灵不会呼吸时,我们的爱也只会让他人窒息。不是不爱,不是不想爱,而是不会爱、没有爱可以给出去。
一段亲密关系,就像两个人作为伙伴,共同想要走一条通往爱和幸福的路。
你们在这条路上越往前走,越发现一切和之前想象的都不一样。这时两个人都迷路了,谁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别人的路标都太模糊了,你照着走过,发现实际上和理论上根本是两回事。
“为什么我那么爱这个人,他却感觉不到呢?”
——原来自己根本不知道通往幸福的路要怎么走,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有去过。
我们自己不曾到过某个地方,想要引领着他人去,只能靠我们自身的幻想或道听途说。
当我们根本不会爱时,就极有可能误把自身想要的当成他人的需求,也误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对他人的爱。
关于怎样爱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以前我写过其中一个角度,作为参考。
人类的能见度有限,注定每个人认知都有其局限性,都有自己认知层面的好坏标准。
由此,几乎我们与他人关系最大的阻碍,就是评判心——当评判出现,爱就会消失。不会爱自己,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
我们活在自身过往人生经验标准的评判中——只有自己做的“好”才会喜欢自己,要是感觉自己哪里“不够好”,就会不断自我否认和攻击,陷入痛苦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立一段关系,更多是为了逃避内心缺爱的痛苦而“向外求”。
潜意识的根本动机不是“爱他人”,而是想要通过各种行为证明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爱的。这种“外求”意味着我们容易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之上,受外界风吹草动影响越来越大。
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过度归因——都是自己做的不好才让感情出现问题,于是越发向外去抓力量,内心力量不断消耗,内在也就会越来越虚弱。但我们很难了解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围绕着太多的声音,连自己和自己都会在脑海里打架。
大部分人内心都是混乱的,尤其这个时代我们会接触很多自相矛盾的价值观。爱自己和爱他人,通俗讲就是自利利他。
虽然我们内心关于爱的缺失和创伤,许多都和原生家庭有关。但并非说不幸的原生家庭一定会导致不幸的人生。那只是我们人生之路的起始,而非终点。
过往种种,皆是我们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可转化为未来走向幸福之路的力量。在走出原生家庭的路上,你越来越懂得如何爱具体的自己,如何超越环境对你的束缚和狭隘的评判,你就知道如何把这份力量传递给他人;你明白了爱自己对你的生命有着怎样的意义,你就可以更加理解爱对他人的生命意义。这就是,先爱自己,然后爱人的真正原因。
“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也有很多人问,喜欢和爱的区别到底是什么。答案也是一样的——喜欢是基于“评判”——因为认为这个人优秀、好看、脾气好、有个性,喜欢跟这个人待在一起,当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也就会不喜欢。
所以通往爱的不二法门是:不断放下评判心,对放下对他人的评判和对自己的评判。那时你一定能感受到来自心灵的呼吸,那就是幸福和自在的感觉,就是爱的降临。爱很抽象,但也可以很具体。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你才知道如何给自己最想要的爱。
附上姐妹篇: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思考及感悟|对自己的贬低打压威胁是因为不够爱自己 (uuuuuuuu)
- 点亮心情|放下手机 拿起人生 (上官猫叮当)
- 思考及感悟|嫉妒的根源是对自己不满 (鲨鱼游过夏天)
- 实用小贴士|治愈心累的方法——行动和动力的双向关系。 (明日晴我猜的)
- 出谋划策|嫉妒好朋友命好导致自己内耗怎么办? (爱咋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