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删重发 每页每段都是翻译错误的书
来自:青山红豆
有人说“就你放出来的这些句子看 我认为翻译得没任何问题”——不是我编的。
《说谎这门艺术》,译者唐慧、叶雨佳,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世界大师散文坊”丛书之一,2015年出版。后改名《 密西西比河上的风光》,收入同出版社“名家经典散文丛书”,2018年出版。该文集的作者是马克吐温,将此译文与吐温的名字相连,是对作家的严重侮辱。 我因喜爱马克吐温,几年前抱着期待借来此书一读,不料但见满篇不知所云,于是失望归还。去年再次借来,稍稍对比原文,顿时发觉冤枉了作家。不过分地说,吐温这位世界大文豪,被中国的垃圾译者冤杀了。 要谈《说谎这门艺术》的翻译错误,真不知从何说起。难的是鸡蛋里挑骨头——如果这本译文是鸡蛋,译文里的正确是骨头。上文已说过:每篇文章,每一页,每一段,全是低级翻译错误,其中一篇文章,每一句话全部都是错误的,属实是个惊人的世界纪录。先随手从其他文章里挑几个刺眼的错误——不读原文,单读译文便可断定有错的——示众,真不知参与所谓 “三审三校”的编辑女士先生们,在做什么。 第111页:“也许横渡卢比孔河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转折点,史维都尼亚斯曾这么说。”(Perhaps the most celebrated turning-point recorded in history was the crossing of the Rubicon.Suetonius says:) “最出色的” ,原文the most celebrated,“最有名”的才对。Suetonius,古罗马历史学家,作品《罗马十二帝王传》已有中文翻译,名字被译作苏维托尼乌斯。 “史维都尼亚斯曾这么说。”原文为“Suetonius says:”,是冒号不是句号,“苏维托尼乌斯说:”。 说了些什么呢?译者说:“史维都尼亚斯在卢比孔河与他的军队一同上岸后,停了一会儿,心里反复思忖着他正要迈出的这一步所蕴含的巨大意义……” 觉得我言过其实,用语夸大的读者,至此也许会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并开始相信我了。横渡卢比孔河的主角是恺撒,而非被马克吐温引用,讲述这一事件的历史学家“史维都尼亚斯”。明明“正要迈出这一步”,还未渡河,“一同上岸”又是什么东西。原文Coming up with his troops on the banks of the Rubicon, he halted for a while,说的是恺撒率领他的军队出现在(或者来到) 卢比孔河岸边,他停了一会儿。 请再读一遍译者的译文: 也许横渡卢比孔河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转折点,史维都尼亚斯曾这么说。 史维都尼亚斯在卢比孔河与他的军队一同上岸后,停了一会儿,心里反复思忖着他正要迈出的这一步所蕴含的巨大意义…… 第38页也提到了Suetonius,这回译者却不译成自创的“史维都尼亚斯”,而是苏维托尼乌斯了。不过…… 第38页:“对此占卜师们预言,这里必将出现一个非凡人物——苏维托尼乌斯,并且迟早有一天他将会掌握大权。”(……that a native of that town would some time or other arrive at supreme power. —Bohn’s Suetonius, p. 138.) Bohn’s Suetonius, p. 138,是“Bohn's classical library版本的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 第138页”的意思。也即上面这句话是作者引用,出自苏维托尼乌斯著作。 像上文不认识冒号一样,译者连破折号“—”,第138页“p. 138”都看不懂,实在令人佩服。另外此处译者又一次让历史家做了历史主角。根据上下文,被苏维托尼乌斯取而代之的,又是凯撒。 第38页: “就会发现其实那道闪电冥冥之中,已经授意给该撒亚古士督了”,通译凯撒奥古斯都的Caesar Augustus,译者为什么要译作该撒亚古士督,以及译者与凯撒可能存在的某些私人恩怨,我们暂且不去费精力揣测了。 二 译者,以及此书编辑们的常识水平于此可见一斑。不过最要命的是,此书译者的英语水平,连初中都摸不到,只是小学程度。根本不配翻译的唐慧、叶雨佳,是如何成为此书,以及其他书的译者,经手此书的编辑们是如何堂而皇之将译文通过、出版的,我深感好奇。 其他文章里的海量错误抛开不提,直接进入每一段,每一句话全部都是错误的《奇特的历史碎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美国乡下一名废奴主义者被判绞刑,却成为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并引起无数效仿者的故事。 “任何组织,都会褒奖和推崇头一次向其发出质疑的人”。有这回事吗?Now the original old first blasphemer against any institution profoundly venerated by a community is quite sure to be in earnest,大意为“最先向人们奉为圭臬的制度发难的人很可能是真心诚意的”,其后的追随者和效仿者可能只是投机。 “罗伯特哈代是我们中第一个倡导废奴的人”,漏译“—awful name!”。“他工作的那家制桶厂”,漏译“belonging to the great pork-packing establishment ”。(此书译者的“漏译”都是故意的)“这是自古以来当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金科玉律”(this is the ancient law with man and the other animals),这是自古以来人和其他动物都遵守的古老法则。 人们认为哈代是疯子,“既然疯了,那他就大可口出狂言,他也很是得意”。“他也很是得意”原文为He was found to be good entertainment,意谓人们觉得听他讲话是很好的娱乐。 “他……为恢复黑奴的权利提供了很多对策”(He implored them to ……take measure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ir stolen rights),是“乞求人们为恢复黑奴被窃取的权利采取行动”,不是“他提供了很多对策”。“希望黑奴们不再血流成河”(or in no long time blood would flow—blood, blood, rivers of blood),说的是否则不久就会发生流血事件,直到血流成河,意谓不久恐怕黑人与白人会发生冲突,译者是看不懂的。长长的意思丰富的一句变成错误的“希望黑奴们不再血流成河”,译者是故意的。 原文for the Mississippi is not a French brook, like the Seine, the Loire, and those other rivulets, 被译成 “密西西比河可不是小溪流”。 作者说密西西比河不是塞纳河, 卢瓦尔河这样的法国小河,译者漏译,我说过,是故意的。 作者说到有位慕师,人们“私下里叫他诅咒威廉,这么叫因为他有巨大能量与诅咒这东西抗衡,时时刻刻都在抗衡”(because he was so powerful on that theme and so frequent),“诅咒”原文是 Damnation,说的是这个威廉讲盗时常常谈罚入地狱(Damnation)这个话题,谈起来很有说服力。译者“抗衡”个什么东西?“他有巨大能量与诅咒这东西抗衡,时时刻刻都在抗衡”。(此段我被迫使用别字) 废奴主义者哈代误杀人后被判绞刑,请品味译者写下的这段话: “村里的周报前不久来了位新编辑,那家伙事业心很重,但通常都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他发行了另一份报纸,扬言要报道此事,报纸中印有那个谋杀犯有趣的自传全集,甚至还有一张他自己刻在木板背面的自画像。村报上首次出现的那副画,简直聒噪一时。” “村里的周报前不久来了位新编辑”(The village weekly journal had lately gone into new hands),村里的周报刚刚易手不久。“那家伙事业心很重,但通常都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原文and he made the most of the tragedy,说的是周报新老板充分利用了这场悲剧,指刚发生的谋杀事件。 “他发行了另一份报纸”(He issued an extra),他发行了一份号外。“扬言要报道此事”(promising to devote his whole paper to matters connected with the great event),承诺要把报纸全部篇幅用来报道与此重大事件相关的一切。 “报纸中印有那个谋杀犯有趣的自传全集”(there would be a full and intensely interesting biography of the murderer),报纸会刊登那个谋杀犯全面动人的传记。传记不是谋杀犯的自传,是办报的人写的。“full” “biography”变成自传全集,有趣。 “甚至还有一张他自己刻在木板背面的自画像”,and even a portrait of him,甚至还会刊登谋杀犯的画像;漏译He was as good as his word,办报的说到做到;He carved the portrait himself, on the back of a wooden type,画像是办报的亲自刻的,不是谋杀犯“他自己刻”,不是“自画像”。 “村报上首次出现的那副画,简直聒噪一时”( It made a great commotion, for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the village paper had ever contained a picture),说的是村里一阵轰动,因为这是村报第一次刊登图画。 哈代被杀后收获了追随者,四个年轻人帽子遮脸招摇过市,“似乎暗示着废奴的微弱可能性”(hinted darkly at awful possibilities),是“神秘地暗示可能会发生可怕的事”,什么叫“似乎暗示着废奴的微弱可能性”? “最近他们得到讲坛优待” (They presently achieved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denounced by names from the pulpit),是他们被轿会(此处我被迫使用别字)指名道姓地痛斥的意思,不是“优待”。 “挣脱敌人的束缚本是值得骄傲的事”(To struggle against a visible enemy is a thing worth while),跟看得见的敌人斗是值得试的事。 “人们可以勇敢地发起攻击,但也要学会控制”(That is a thing to make the bravest tremble and hold back),真正的意思是“那是会使最勇敢的人颤抖和退缩的事”。 “这位慕师,曾有无数人听他讲盗”(The man who was to have had a packed church to hear him expose and denounce the common enemy),这位慕师本来要向满满一脚堂的人揭露和谴责大家共同的敌人。(此段我被迫使用别字) “又比如他俩是如何不费吹灰之力将他擒获,逃之夭夭”(and how Hart and Ronalds made no effort to capture him, but ran away),什么是“将他擒获,逃之夭夭”?原文说的是这两个人不敢去抓他,而是逃之夭夭。 “原告的首要目击证人进了监狱”(The prisoner was theprincipal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明明说的是犯人自己成了主要的控方证人,绘声绘色讲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被绞死了,这又很荒唐”(He was hanged. It was a mistake),“这是一个错误”,因为会引起别人效仿,不是“这又很荒唐”。 “他死后的一个月里,社会里又出现了二十位新战士” (the society which he had honoredhad twenty new members),他使之增光的社团又吸收了二十位新成员。 “他们不再去触犯法庭,而是通过死亡仪式来运动” (They did not court distinction inthe same way, but they celebrated his martyrdom.),他们不再用同样的方式寻求名声,而是去赞颂他的殉难。 …… 列举这一篇文章的全部错误,恐怕要数万字。 三 译者的胡言乱语,信口开河,不需要再多列举了。这本每页都是翻译错误,枉我几年内两次借来拜读的书的真相,算是曝光了。仍然是老问题: 这本书狗屁不通的译者为什么要当翻译,怎么敢把自己的排泄物交出去? 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以及三审三校的编辑,对比原文之事想必是没有的。可是在文化领域耕耘的女士先生们,连基本的中文阅读能力,也付之阙如吗? 比低下的能力更使我震惊的,是此书经手诸人的道德水平。我们国家的出版界,当然不是全由此类人组成的,不过大量卑鄙无耻的文化人,在横行,在跋扈,掏人钱包,摧残人脑筋,浪费人时间,受人赞美……也是事实。 说译者、编者“无耻”“低能”等语,固然不雅驯,但证诸事实,我的评价是否过分,请大家来评判。 有人说“就你放出来的这些句子看 我认为翻译得没任何问题”——不是我编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购转让|因搬家,处理上百册书,大部分免费送出(邮寄到付... (槿木落篱)
- 求购转让|《史记》岳麓书社好价转让 (液态力比多)
- 求购转让|贝克特全集求购 (亚扪人)
- 求购转让|有出北京十月文艺版周作人自编集的吗? (常遇)
- 请问有人和我一样爱到西西弗买书吗? (先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