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综合|天人感应下的天文与人文 四 感应
月在梨花
三、天与人之间的感应
人如何与天进行感应呢?古人认为特殊的天象是天对人的兆示,于是专门设立了观察天象的-天学机构,并把天与人相关的事件记入史册。
(一)特殊天象
1、五星连珠:最吉祥的天象,金、木、水、火、土五星以某种方式聚会,兆示天下将有大人物出现,天命有所转移,表示国家会有大的改朝换代发生,新的伟大人物将建立新的国家。
今本《竹书纪年》对殷末周初,周将代殷时的天象也有描述:“孟春六月,五纬聚房。后有凤凰衔书,游文王之都。书又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灵祗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西元前1059年5月28日,周文王改朝换代为周,当时所有的行星会聚在巨蟹座内6.45度的范围,这是史书上记载的行星会聚第二紧密的一次。
《宋书·天文志》说:“齐桓公将霸诸侯,五星聚于箕。”齐桓公乃春秋五霸之首,在他统领诸侯之际,又出现了五星连珠的天象。
到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时代,天空星象又呈现五星连珠的状况。据说,星象在五星连珠时,在地球上的人文世界中,也象征着学问的鼎盛,所以宋代的文风极旺。
《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这是汉朝某次占卜的卦言,而且还是对“中国”有利的卦象,专家推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后面可能还有对应的文字记载。
在后来调查的过程中,专家们又相继在其它的墓室发现了相类似的织锦裤,与上述所讲的一块特征雷同。

专家们再次对五星锦的织物图案及其文字进行了研究,经过对此前研究资料及海内外相关出土文物的比对,最终确定了完整的五星锦图案及文字,其中文字部分还原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共21个字。利用现代标点符号断句则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意为:五星同时见于东方,中原王朝征讨南羌的军事行动,必得成功。

并以此为基础复原了织锦图案

△“五星”织锦和“讨南羌”织锦合并复原
织锦每平方厘米经线220根、纬线48根。蓝、绿、红、黄、白五色经线与纬线,交织出星纹、云纹及灵禽瑞兽纹样。上下每两组循环花纹间织出文字,每组花纹循环为7.8厘米。其中动物纹图案自右向左,依次为凤凰、鸾鸟、麒麟、白虎。各类花草纹样和云气纹,尽展祥瑞曼妙之处。

△“五星”织锦图案纹样与祥瑞元素
尼雅遗址的前身是西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这件织锦应当是汉王朝给精绝古国的馈赠。“生前”的至上荣耀与佳话使其备受精绝贵族的珍视,世代相传直至精绝国王死后随葬。

汉西域诸国图 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雕版墨印 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2、荧惑守心:荧惑指的是太阳系中的火星,因其荧荧似火,行踪不定,得此称呼。 “守心”的“心”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心宿由三颗星组成,古人认为这三颗星,分别代表了皇帝和皇子,皇室中最重要的成员。“守心”是指火星在顺行和逆行的转折期间看似行进速度较慢,这个缓慢的转向过程叫做留,留在心宿区域徘徊不去,就是“守心”。火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预示着战争、杀伐,因此荧惑守心的出现在古人看来并不是吉利的征兆。轻者天子失位,重者就是皇帝驾崩,丞相下台。对于“荧惑守心”最著名的记载便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南朝梁时代·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绢本,27.5x489.7,描绘的是想象中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象,原分为上下两卷,前画五星,后画二十八宿。现仅存五星和十二宿图,推测此图当为原作之上卷。每个星、宿各作一图,或作女像,或作老人,或作少年,或兽首人身,或作怪异形象。每图前有篆书说明。
第二幅荧惑星(火星)记:“荧惑星神食火。祭用血肉酒,器用赤铜,币用赤,杀牲吺血祭,具战器鼓舞,然后祭之。忌哭泣,善事荧惑。娇暴公子。荧惑庙可致军门。”

3、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遮住月亮的天象。古时候也称彗星为星孛、蓬星或长星,民间多成为灾星、扫把星,人们便把战争、瘟疫等灾难归罪于彗星的出现。《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
西汉帛書《天文气象杂占》湖南博物馆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长150厘米,宽48厘米 。
在西汉第二代软侯利苍之妻及其子的墓中,有帛书20余种,15万余字。有关天文部分的帛书现起名为《天文气象杂占》,其中有恒星、月掩星、彗星与行星等多方面描述。帛书有350余幅图及相应的文字,内有彗星图29幅,形态清晰各不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彗头,四类彗尾。图下文字,表述曾散见于史书的彗星名称共18种,如帚彗、蚩尤旗。帛书之末有占文约6000字,文后附表列出自秦始皇元年(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共70年间,岁星、填(读如镇)星和太白的位置及会合周期内的动态,数据都极为精确慕葬于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帼腔 (役残办绷168年),此帛书可谓现存最早的一本天文学专著。它的抄存时代早于《史记》与《淮南子》,然有关天文素材与数据却胜于前两书。


西汉木刻盱眙星象图 南京博物院藏。一级文物。它以图象形式标示了月亮、慧星、太阳、诸星宿与银河等天体的视运动关系,还与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一颗彗星的记录大致吻合,具有超高的天文学意义。

4、白虹贯日:即白色的虹霓横贯太阳。这里的“虹”是一种“晕”的天象。古人认为白虹如刀,日为君王,预示着君王被威胁的征兆。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5、日食月食:由于古代认为“日者,人君之象”,出现日食,便是“蒙蔽圣聪”,与江山社稷及教化有了直接联系。天子不施仁政,宫廷外的政事就存在问题,让上天看到,就会发生日食。这也就是“君王失德”。《后汉书·五行志》载:“夫至尊莫过乎天,天之变莫大乎日蚀”。见到日食,皇帝就要修德和修政。修德主要指皇帝日常行为的自我规范和约束,而修政则是非常时期君臣对于朝政所采取的建设性措施。并且要责躬,其实就是罪己,素服、徹乐、减膳。
月亮则有两重含义:对于后宫来说,月亮是帝王后宫之主的代表。对于朝廷来说,月亮又是诸侯大臣的代表。 正因为有以上附会,月食在古代常被用作“大臣斗皇后”或”大臣内斗”的有力武器。从国家大政角度看,月食以后,古人还要反思在刑罚方面是否有失偏颇。因为“日掌阳,月掌阴。阳为德,阴为刑”。“执法不得其中,怨气盛并滥及良善,则月蚀”。也就是说执法有失偏颇,怨气过盛也会导致月食的发生。因此月食出现后往往有皇帝颁布特赦诏书,赦免囚徒、收拾和掩埋骸骨,以及讼理冤屈。
现今最早记载的一次“日食”现象是在《尚书》中“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据推算是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夏朝第三代国君仲康为政),面对日食的应对就是把大臣都召集在一起,然后不停的敲鼓,再命令管钱币的小官赶紧取钱币,礼敬上天,之后和大家一起走路,当作服苦役。这一系列做法的目的就是“救回太阳”。
关于日食月食的史书多有记载,解决办法多是发出声音,让上天听到动静。就是现代,遇到日食月食,民间还有敲打锅碗瓢盆之类的习俗。当然文化在传承中,还是有改变的,据说之后民间敲打响器,是为了赶走天狗。因为传说中发生日食月食是因为天狗吃了日月。
汉“日月交蚀图”,汉阳汉画馆。河南南阳宛城区出土的画像石。画像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右下)为苍龙星座,图中刻一苍龙,周围繁星簇拥,云气缭绕;第二幅(左下)为毕宿,内刻玉兔;第三幅(右上)为阳乌,阳乌负载日轮,由东向西飞行;第四幅(左上)为日月合璧,阳乌背负的日轮之中刻一象征月亮的蟾蜍,表示日月重叠的日食现象。

日月合璧 汉阳汉画馆,阳乌背负的日轮之中刻一象征月亮的蟾蜍。

6、水星凌日:发生的原理与日食相似。日水地三者又恰好排成一条直线时,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太阳上有一个小黑斑在缓慢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
(二)天学机构 (部分内容参考江晓原《中国古代天学之官营传统》)
几千年来,皇家天学机构一直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甚至更早。从《尚书·尧典》所载帝尧分命天学官员前往四方观天之事,推断那时已有天学机构,且负责领导此机构的天学家是重要的朝廷命官,应该不算牵强附会。到了周代,皇家天学 机构及其职官,都已颇具规模,并且对后世产生深 远的影响。这可以从《周礼》中见之。
《周礼》的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根据近年学者的 研究,将西周金文中所见官制与《周礼》所言相参证,可以断定《周礼》中记载的官制有相当成分为西周官制之实录。
《周礼·春官宗伯》所载各种官职中,其执掌中至少有6种明显与天学事务有关者。具体如下: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 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实柴 祀日月星辰。……
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 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
酹曼。掌十輝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
大史(太史)。……正岁年以序事, 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闰 月,诏王居门;终月,大祭祀,与执事卜 日;……
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 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 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 九州之地一一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 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 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象。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 凡此五物者,以诏救政,访序事。
以上各职官的级别和属吏人数也规定甚明: 大宗伯,卿一人;
占梦,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
时曼,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
大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
冯相氐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 人,徒八人。
大宗伯职掌甚多,天学事务仅为其中一个方面。在他之下,太史的级别也很高,也有不少旁的 职掌。再往下四种职官则为具体事务的负责人。
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 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
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
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
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
元有太史院,明时沿用司天监,后期改为钦天监,至清朝时官职沿明制,仍属钦天监。 钦天监是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明代沿用的历法计算方式误差较大,不利于王朝的统治,恰在此时,传教士带来了新历法。
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各朝代皇家天学机构及官职名称列表如下:

各朝代名称虽然屡变,但皇家天学机构的地位和性质,确 实是自《周礼》以后一脉相承,垂数千年而不变。
皇家天学机构负责人的官阶,历朝颇有沉浮波动,从下表尚不完整的资料中可以略见一斑。:

(三)天文志
天象的记载,早期分散在各种书籍中,如《尚书》、《竹书纪年》、《春秋》、《史记》等等。后来各朝代正史书专门设立了《天文志》,是史志书中的一个重要而传统的组成部分,但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篇幅上,唐初以前所修史书中,《天文志》所占篇幅达到10%以上,而宋以后则在6%左右。在内容上,《天文志》开始以记录各星辰位置意义为主,而后加入与人事上的联系。这股潮流在南北朝至唐初所修诸史达到了高潮,几乎每一种星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即“占”,同时也会有相应的事件与之对应,即“应”。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增添对观测技术、宇宙构成讨论的记载。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家们逐渐抛弃了关于“占”、“应”的部分。只留下天体客观的运动现象。《天文志》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其在诸志中所占份额自然越来越小。
《汉书》和《晋书》中的天文志是很有地位的。
《汉书·天文志》记录西汉自汉高祖到时平帝王莽,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天文史。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
选取几段有代表性原文
总论介绍天人感应的: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骥,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鸶霓,迅雷风祅,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
说北斗七星的: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禄,六曰司灾。在魁中,贵人之牢。魁下六星两两而比者,曰三能。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柄辅星,明近,辅臣亲强;斥小,疏弱。
说金星火星的:太白者,犹军也,而荧惑,忧也。故荧惑从太白,军忧;离之,军舒。出太白之阴,有分军;出其阳,有偏将之战。当其行,太白还之,破军杀将。
说五星利中国的: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大利;积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
说秦灭亡彗星荧惑守心的:周卒为秦所灭。始皇之时,十五年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竟天。后秦遂以兵内兼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又荧惑守心,及天市芒角,色赤如鸡血。始皇既死,适庶相杀,二世即位,残骨肉,戮将相,太白再经天。因以张楚并兴,兵相跆籍,秦遂以亡。
说刘邦建汉朝的: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以历推之,从岁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故客谓张耳曰:“东并秦地,汉王入秦,五星从岁星聚,当以义取天下。”秦王子婴降于枳道,汉王以属吏,宝器妇女亡所取,闭宫封门,还军次于霸上,以候诸侯。与秦民约法三章,民亡不归心者,可谓能行义矣,天之所予也。五年遂定天下,即帝位。此明岁星之崇义,东井为秦之地明效也。
荧惑守心 丞相自杀:二年春,荧惑守心。二月乙丑,丞相翟方进欲塞灾异,自杀。(后文详讲)
《晋书·天文志》,唐李淳风撰,是一篇重要的天文学著作,它的内容丰富,基本上是晋以前天文学史的一个总结。其中有关于天地结构的探讨,浑天盖天宣夜之说及论天学说,各说之间的争论和责难;有各代所制浑象的结构、尺寸、沿革情况;有全天恒星的重新描述,计283官,1464星,为陈卓总结甘石巫三家星以后直至明末之前我国恒星名数的定型之数;有银河所经过的星宿界限;12次与州郡与二十八宿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有各种天象的观测,首次指出彗星是因太阳而发光,彗尾总背向太阳的道理。
写北极五星中的第一星太子的: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北极,北辰最尊者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第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乙之坐,谓最赤明者也。第三星主五星,庶子也。中星不明,主不用事;右星不明,太子忧。
以主星辅星写君臣关系的:五帝坐北一星曰太子,帝储也。太子北一星曰从官,侍臣也。帝坐东北一星曰幸臣。屏四星在端门之内,近右执法。屏,所以雍蔽学帝也。执法主刺举;臣尊敬君上,则星光明润泽。郎位十五星在帝坐东北。一曰依乌郎府也。周官之元士,汉官之光禄、中散、谏议、议郎、三署郎中,是其职也。郎,主守卫也。其星不具,后妃死,幸臣诛。星明大及客星入之,大臣为乱。郎将在郎位北,主阅具,所以为武备也。武贲一星,在太微西蕃北,下台南,静室旄头之骑官也。常陈七星,如毕状,在帝坐北,天子宿卫武贲之士,以设强御也。星摇动,天子自出,明则武兵用,微则兵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文物|转发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 2025年4月12日 这不是茶... (月在梨花)
- 文物|转发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 2025年4月14日 2000多年... (月在梨花)
- 黄鹤楼胜像宝塔 (佳时扬帆)
- 历史|考据:《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寻迷之旅)
- 文物|转发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 2025年4月28日 西周“三... (月在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