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呼喊与耳语之间:林贤治访谈录》——“知道风在往哪一个风向吹”
水母
《呼喊与耳语之间:林贤治访谈录》 作者: 林贤治 陈志红等著 定价: 32 元 页数: 217页 ISBN: 978-7-309-08619-5/K.362 字数: 158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2年3月 内容提要·编后记 二十年来,媒体曾先后作过多次访谈。日前,根据李又顺先生的提议,从谈话记录中选编成一个集子,算是对自己已发表的文字的一种补充。 内容浮泛得很,无非是知识分子、文化及艺文之类;由于属意当下,不免多少触及现实社会,体制,所谓“语境”问题。诗人周伦佑先生过访,才较多地谈到个人,诸如出身、职业、读书和写作等等,作为一代人的经历,这里面有不少容易被忽略、被遗忘的共同的东西。论观念,我是倾向于西方主义者的。在我看来,鲁迅就是一个西方主义者,我常常称引他的著作,甚至把他的观点当作现成的结论,直接用于自己对事物的判断之中。历史实在太接近了。但因此,也就不免为聪明的“批评家”者所讥,这是没有法子的事。 我把世间的文字分为三种:独语的,对话的,宣讲的。独语在“自己的房间”里,宣讲在广场,对话大抵在客厅、旅馆,或是长廊一隅。宣讲于我是不相宜的,虽则喜欢独语,也不可能长期耽留在屋子里,何况患有幽闭症,心里害怕封闭和黑暗。这样,便免不了与人对话。访谈即其中之一种,介乎独语与宣讲之间,集子的命名无非也是这层意思。不过,“呼喊”并非如鲁迅式的启蒙主义者的呐喊,而是蒙克式的,源出于某种生存境遇的惊觉;至于“耳语”,我知道英国作家费杰斯著有《耳语者》一书,此处使用并无此意,仅指对话较为切近,如此而已。因为对话,结识了一批媒体的朋友,感谢他们为我存留了如许多的“纸上的声音”。 林贤治 2012年元旦于家中 作者简介 林贤治,诗人,学者。广东阳江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旷代的忧伤》、《孤独的异邦人》、《火与废墟》;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一个人的爱与死》、《午夜的幽光》、《纸上的声音》;文学史专著《中国新诗五十年》、《中国散文五十年》;自选集《娜拉:出走后归来》、《沉思与反抗》;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萧红》等。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书摘 目录 知识分子 批判:需要就是可能 索尔仁尼琴:薪火相传的人文主义传统 九十年后看“五四” 谈精神人格 独立、自由与思想尊严 挑战强势者是一种使命 批判性与边缘化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永远的乌托邦 关于鲁迅 面对鲁迅 鲁迅在广州 就李敖评鲁迅答记者问 鲁迅、“左派”与“新左派” 文学的面孔 谈散文一 谈散文二 关于《文学中国》 一个自由漂泊者的困境 萧红:“弱势文学”的命运 作家的素质和生存状态决定中国文学的现状 中国文学处在前所未有的“低度” 自由:批评的生命 当代文学与批评 一代人 寻找一个失踪的族群 让历史记忆正常化 精神家园、知识者与革命问题 生存与写作 编后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骆玉明、肖能 | 大话《西游》之世道人心 (小欢)
- 陈广宏、侯荣川 | 《明人诗话要籍汇编》前言 (小欢)
- 江巨荣 | 大木康《冯梦龙<山歌>研究》序 (小欢)
- 汪涌豪 |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新版后记 (小欢)
-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全新版《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