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他是谁》为什么渐渐没那么好看了
来自:乘物游心
看完今晚更新,不想再条理分析这个剧了,俩大老爷们一人一鬼站河边喊站住……
@编剧吴迪,你怎么想的呢,声称打磨了好几年的剧本就写些这样的桥段,你真让人尬得头皮发麻。
只能说人生有际遇,也要有能力接得住才行。
——————原贴————————
为什么最近这几集渐渐出来让人觉得水,觉得散了的批评声音?
这里面的原因,除了多线叙述的因素,我个人以为更重要的原因,是 共情消减 的因素。
先说普遍反响不错,最吸引人的前4集好看在哪里。这几集在建立男主的人物性格,大体事件的发生推进是围绕男主,以主角视角主动展开的,观众很容易就能从此视角代入,并对主角共情,而主角的一系列行为动作也很干脆利落,带爽感,讨观众喜欢,观看体验自然好,剧也能留人。
而从抓到薛家键,主角开始暴露性格缺陷,当然这不是大问题,到了第8集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成长升华线。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主角在这一阶段的不讨喜行为对观众的观剧代入感造成了不适。
是的,观剧代入感,经过前几集的塑造,观众已经和主角产生了共情体验,这也是一开始审讯时,观众对顾开岩角色存在那么大对立情绪的深层原因,因为‘主角即我’,顾开岩即‘我’的对立面,但紧接的剧情就将主角打脸,也就是将‘我’打脸,甚至‘我’的被打脸,完成了一开始被我放在主角对立面的顾开岩这一人物的形象确立。
从这一刻起,跟随主角被打脸的心理不适感,将观众对主角的深度共情体验隔断了,对主角的代入感由此消减。
当然不是说不能塑造复杂缺陷人物,只是塑造时应当注意表现手法,不能只关注人物逻辑,而忽视观众观剧时的心理逻辑。
这种代入感减退带来的就是第9集的感情线在总体并没有占据多少时长,表演上也没什么大问题的情况下,却有很多反对,争论的声音。因为观众对主角已经不是完全认可了,甚至对主角有了一份无意识的存疑心,观众会产生想法:主案情没怎么推进,你还刚犯了错误,不赶紧去查案,还搁这谈上恋爱了?不干正事。
从上一阶段延续下来的对主角共情代入感的降低,导致对感情线的包容度也降低了。
这不能不说是情节编排上的失误。
再然后,从第10集开始,多线叙述占比加大,事件不再完全由主角主动推进,配角开始更大比例的参与事件推进,剧集开始向群像剧发展。
但群像剧比所谓的男\女主剧更吃人物塑造。而《他是谁》目前看来,还没有成为好的群像剧的潜质。
这里就不得不先插入我的一个观点:某些类型的电影或超短剧,可以选择强情节而弱化人物塑造,完全由事件推进,但电视剧不行。
电视剧因为篇幅和逐集播出的方式,必须由人物推进。剧集必须建立能让观众陷入共情的人物,然后让这个人物来推动事件进展,让观众的共情需要有落脚点。
观众只有对人物产生兴趣,迫切的想知道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的故事,才会一集一集追着走。人物不可爱,长剧情也很难有强情节,那么随时弃剧。
而人物如果是可爱的,剧情有些许不合理些许缺陷,观众大多是可以包容的,甚至在对角色爱的滤镜下,观众可以选择性忽略部分缺陷。
目前《他是谁》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贪多嚼不烂,主次不分。
剧情视角偏移,主角对事件的参与度降低,展开的人物倒是很多,能做为观众追剧抓手的有哪个?
顾开岩的人物也许有这个潜质,剧中几次案情进展也由她推动。但以她的角色身份设定,担起全剧显然困难。
观众的对主视角的代入感再一次削弱,共情改为旁观,对剧的包容性自然也就高不起来,挑剔心随之增加,情节缺陷也就越发扎眼。 现在剧集已经过半,不知编剧导演是什么思路,再看看吧。
这部剧的水平,播到现在这样程度,真的已是演员光环和机缘巧合。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看完《他是谁》大结局,我想请教编剧10个问题! (马哥有点东西)
- 结局贴讨论!大家赶紧进来,4分我都嫌高。大家使劲喷吧,亏我... (远走便是天涯)
- 蒋广善这名字是不是讽刺蒋介石 (祉)
- 不理解,为啥有的人会如此恨这部剧? (喵喵教大护法)
- 有点虎头蛇尾了 (小鱼爱吃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