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药物说明书
半世逍遥(阴德不够,追求极致快乐易有大祸)
抗疟药是用来治疗或预防疟疾的药物。合理使用抗疟药,不仅能收到防治疟疾症状的效果,而且也能阻止疟疾传播和消灭传染源。抗疟药的使用应遵循安全、有效、合理和规范的原则。
现有的抗疟药中尚无一种能对疟原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都有杀灭作用。因此必须了解各种抗疟药对疟原虫生活史的不同环节的作用,根据流行地区的疟原虫虫种及其对抗疟药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药物,严格掌握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延续耐药性的产生。大部分不同抗疟药对疟原虫发育的特定阶段有主要作用,因此了解疟原虫的生活史对合理用药十分重要。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病。通过受感染的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疟疾患者及带虫者是传染源。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引起间日疟、卵形疟,都是每48h发作一次)、恶性疟原虫(引起恶性疟,每48h发作一次或呈弛张热)及三日疟原虫(引起三日疟,每72h发作一次)。卵形疟仅云南、海南有个别报道。恶性疟原虫是到目前为止最致命的一种疟疾感染。间日疟的传染期1~3年,恶性疟1年以内,三日疟3年以上、偶可达数十年。
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定时性规律发作的寒战、高热、岀汗退热及贫血和脾肿大的特点。潜伏期约为10~30日,输血感染潜伏期为7~10日。卵形疟2~5年。
疟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在人体内的无性增殖,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有性增殖。只有雌性蚊才会传染疟疾。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以下各期: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外期分为原发性红细胞外期和继发性红外期。
(1)原发性红细胞外期受疟原虫感染的按蚊叮咬人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约30min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进行裂体增殖,形成原发性红外期裂殖体,经过10~140,胀破肝细胞逸出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液,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此期在进入红细胞之前,为原发性红细胞外期,不产生临床症状,是疟疾的潜伏期。对此期有作用的药物如乙胺嘧啶可作为病因性预防用药。
(2)继发性红外期 迟发型子孢子视种株的不同,经过长短不一的休眠状态后(约4~6个月),在肝细胞内增殖,释放裂殖子入血,成为继发性红外期,即造成疟疾的复发。恶性疟原虫无此期,故恶性疟疾无复发性,用氯喹、奎宁治疗后不再复发。对此期有作用的药如伯氨喹有根治作用。
(3)红细胞内期进入血液的裂殖子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殖,发育成滋养体,滋养体继续发育再形成裂殖体,裂殖体成熟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再加上红细胞破坏产生的大量变性蛋白,至一定程度引起疟疾临床症状的发作。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其他红细胞继续进行裂体增殖,每完成一个增殖周期,引起一次症状发作。对此期有作用的药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可有控制症状发作和症状抑制性预防作用。
在红细胞内期进行的有性增殖,经过细胞内3~5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进入红细胞的裂殖子不再进行无性分裂,逐渐发育分化成为雌、雄配子体,在雌按蚊胃内进行有性生殖,最后形成子孢子,成为疟疾传播与流行的根源。因此应用杀灭或抑制配子体的药物如伯氨喹、乙胺嘧啶等可以阻止疟疾传播。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大多数疟疾流行区疟疾传播增加,中、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菌株,特别是对氯喹,其次是奎宁、乙胺嘧啶,而且对耐氯喹的菌株常对乙胺嘧啶和周效磺胺等产生交叉耐药性。为防止抗药现象的产生,临床提倡联合用药,即联合不同作用点的抗疟药,使疟原虫的不同代谢环节受到药物干扰。例如联用乙胺嘧啶(或甲氧苄啶)和磺胺类(或砜类加氨苯砜),前者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后者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两者合用,对疟原虫的叶酸代谢产生双重阻断作用,而使其核酸合成受到抑制,细胞核不能分裂繁殖。国际医学界的研究表明,从中国青蒿草中提取青蒿素制成的青蒿类药物,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抗疟药的耐药性问题。复方青蒿素制剂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其治疗疟疾的治愈率可达到95%,起效时间比青蒿素单方制剂要短,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治疗疟疾,临床应使用复方青蒿素制剂,以避免疟原虫对目前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产生耐药性。
一、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的抗疟药
氯喹 Chloroquine
【作用与用途】
(1)本品为人工合成的4-氨基喹咻类衍生物。主要对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有杀灭作用,为高效裂殖体杀灭剂。可有效的控制疟疾症状发作。其特点是疗效高、生效快、持久,多数患者在用药后24~48h内发作停止,48~72h后外周血涂片疟原虫消失。对红细胞外期无效。对配子体无直接杀灭作用,但可通过杀灭裂殖体而杜绝配子体产生,残存的配子体能被机体防御功能消灭,故也能阻止良性疟的传播。
氯喹的作用机制尚未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氯喹能插入疟原虫DNA的双螺旋结构,形成DNA-氯喹复合物,干扰DNA复制和RNA转录,并使RNA断裂,从而抑制疟原虫的分裂繁殖。氯喹还能抑制磷酸掺入疟原虫的DNA与RNA,由于核酸合成的减少从而干扰疟原虫的繁殖。也可能氯喹为弱碱性药物,大量进入疟原虫体内,在疟原虫食物泡内浓集,使其细胞液的pH值升高,或者是药物直接与血红蛋白酶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使疟原虫分解和利用血红蛋白的能力降低,导致必需氨基酸缺乏,干扰疟原虫的繁殖。亦有认为氯喹可与高铁原卟啉结合成复合体,此种复合体能减低细胞膜维持阳离子梯度的能力,从而使虫体分解。
(2)抗肠道外阿米巴原虫,氯喹对肠道外阿米巴原虫滋养体有较强大杀灭作用,由于它在肝组织内分布的浓度比血药浓度高数百倍,对阿米巴肝脓肿有效。对阿米巴痢疾无效。
(3)抑制免疫,大剂量氯喹能抑制免疫反应,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蝶形红斑狼疮,但对后者的疗效尚无定论,而且用量大,易引起毒性反应。
本品主要用于治疗恶性疟、间日疟及三日疟。用于控制各型疟疾症状发作,不能阻止复发,但因在体内代谢、排泄缓慢,作用持久,使间日疟复发推迟,有效地控制间日疟的症状发作,也可用于症状抑制性预防。对恶性疟疾有根治效果。还可用于治疗肝阿米巴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结缔组织病等。另可用于治疗光敏性疾患,如日晒红斑症。
但近年来发现有某些疟疾对本品产生抗药性,使疗效降低,因而需改用其他抗疟药或采用联合用药。
【体内过程】本品口服后肠道吸收快、完全,生物利用度接近100%,约3h达血药浓度高峰,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50%~60%,药物迅速向组织分布,红细胞内浓度比血浆浓度高10~20倍,而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浓度又比正常红细胞高约25倍,这对杀灭红细胞内裂殖体有利。本品与组织蛋白结合率高,肝、脾、肾、肺浓度是血浆的200~700倍。由于在组织内浓缩,Vd大,约为13L/kg,大部分肝脏代谢,主要代谢物脱乙基氯喹仍有抗疟活性。10%~25%以原型经肾排泄,由于代谢及排泄缓慢,贮存在组织中的药物又可释放到血液中,故作用持久。排泄速度因尿液酸化而加快,碱化而降低。8%经粪便排出,也可从乳汁排出。t1/2为3~5日,治疗有效血浓度对敏感恶性疟为30μg/L,对间日疟为15μg/
【用法与用量】
(1)控制症状发作 成人,口服,首剂1g,8h后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疗程3 0,如与伯氨喹合用,只需第1日服本品1g。小儿间日疟,口服,首次10mg/kg,以氯喹计算,最大量不超过600mg(高热期酌情减量,分次服),6~8h后按5mg/kg再服1次,第2~3日各服5mg/(kg·次)。
(2)抑制性预防疟疾 口服。成人,每周1次,0.5g/次;小儿,8mg/(kg·周)。
(3)抗阿米巴肝炎或肝脓肿 口服。成人,第1,2日,每次服0.5g,每日2次,以后每日0.5g,连用12~19日;小儿,第1、2日10mg/(kg·d),分2~3次,连用12~19日,休息1周后,可重复一疗程。
(4)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盘形红斑狼疮 口服。成人,开始剂量每次0.25g,1~2次/<1,待症状得到控制,改为0.125g/次(每次量不宜超过0.25g),2~3次/d,长期维持6周~6个月才能达到最大疗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用皮质激素治疗症状缓解后,可加用氯喹以减少皮质激素用量;小儿,5mg/(kg·次),2~3次/d,用法同成人。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治疗量服药后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饭后服用,可减少消化道刺激。还可出现皮肤瘙痒、头痛等。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常见视力模糊,对角膜和视网膜有损害。故在长期服用本品治疗以前,应先作眼部详细检查,排除原有病变,60岁以上患者宜勤检查,以防视力功能损害,出现视力障碍时应停药。
(2)长期维持剂量每日以0.25g或以下为宜,疗程不超过1年。
(3)少数患者可引起窦房结抑制而导致心律失常,严重者产生阿斯综合征,值得重视,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
(4)少数人有精神症状,甚至自杀。可有暂时性运动障碍,类似帕金森病,好发于年轻人,其机制与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有关。
(5)有时可有白细胞减少,如减至4000/mm3以下应停药。
(6)伴有血液或神经疾病的患者易产生不良反应。肾功能减退者宜减量。由于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可使血压下降而猝死,心脏病患者禁用。用肌内注射氯喹致死的病例国内外屡有报道,其中大多数是小儿,因此,一般情况特别是对小儿,均不采用肌内注射。禁止作静脉推注。
(7)本品无收缩子宫作用,但可引起胎儿脑积水、四肢畸形及耳聋,故孕妇禁用。
(8)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性(多见于恶性疟)。如用量不足,恶性疟常在2~4周内复燃,且易引起耐药性。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伯氨喹合用时,部分患者可产生严重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如改为序贯服用,疗效不减而不良反应降低。
(2)与氯丙嗪等对肝有损害的药物合用,可加重肝脏负担。
(3)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增加毒性。
(4)与保泰松合用易引起过敏性皮炎。
(5)与氯化铵合用可加速排泄而降低血药浓度。
【制剂规格】片剂:每片含磷酸氯喹0.075g、0.25g;注射剂:129mg(盐基80mg)(2ml),250mg(盐基155mg)(2ml),322mg(5ml)。
附:复方止疟片:含磷酸氯喹110mg(盐基66mg)和磷酸伯氨喹8.8mg(盐基5mg),口服,6片/次,1次/d,连服3日。小儿酌减。
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
(羟氯喹啉、Plaquenil、Ercoquin、Quensyl)
【作用与用途】本品化学结构与氯喹相似,是氯喹4位氮原子上的乙基取代的衍生物,因此药理作用相同。其抗疟作用与氯喹一样,但毒性仅为氯喹的一半。本品也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由于能减少红细胞的沉积和抑制血小板凝集,因而也具有抗凝作用。
本品主要用于疟疾的预防和治疗,也用于治疗盘状红斑狼疮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美国FDA已批准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也用于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内过程】本品药动学性质与氯喹相似。口服吸收迅速,完全血药达峰时间(tmax)为4~8h,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74%;分布以含黑色素的组织为最高,其次是肝、肾、脾、肺和肾上腺,红细胞中浓度比血浆浓度高2~5倍。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50%,t1/2α约为3日,t1/2β约为18日。可有微量在乳汁中检出。本品主要在肝中代谢,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胆汁排出,少量从尿中排岀。大鼠口服LD50为(1880±133)mg/kg。
【用法与用量】
(1)治疗疟疾急性发作(用于控制疟疾临床症状和疟疾的抑制性预防) 成人,口服,首次服0.8g,6~8h后0.4g,以后每2日0.4g;小儿,首次10mg/kg,6h后第2次服药5mg/kg,以后每2日5mg/k。
(2)预防疟疾在进入疟疾流行区前1周服0.4g,以后每周0.4g;小儿5mg/kg,1次/周。
(3)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成人开始每日0.4g,分1~2次服,根据患者的反应,该剂量可持续数周或数月,长期维持治疗可用较小的剂量,每日0.2~0.4g即可。青少年患者治疗6个月无效即应停药。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与氯喹相似,胃肠道反应较氯喹轻,眼毒性较低。
(1)可有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及腹部痉挛等,少见肌肉无力、眩晕、耳鸣、神经性耳聋、头痛、神经过敏及情绪不稳等。也可引起皮肤反应和脱发,但停药后可恢复。
(2)由于本品可造成视网膜病变,阅读及视物困难、畏光、远距视觉模糊,中心或周围视野有区域消失或变黑、闪光及划线,在治疗期间应定期做眼底检查。
(3)过量可至头痛、视力障碍、心脏衰竭、惊厥,甚至心跳和呼吸停止。
(4)肾功能不良者应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调节剂量。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新生儿、肝病患者禁用。
(6)对任何4-氨基喹啉化合物治疗可引起视网膜或视野改变的患者禁用。已知对4-氨基喹啉化合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制剂规格】片剂:0.1g(相当于羟氯喹基质0.077g),0.2g。
甲氟喹 Mefloquine
(甲氟喹啉、美化喹啉、拉力灵、Mephaquine、Lariam)
【作用与用途】本品对血液裂殖体有明显而持久的杀灭作用。为高效的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杀灭剂,对耐氯喹疟原虫亦有效。与氯喹或奎宁无交叉抗药性。有长效抑制疟原虫作用,可作防疟药,亦用于耐药疟原虫的治疗。本品不干扰疟原虫的DNA复制,但能竞争感染的红细胞内氯喹结合部位,药物浓集于红细胞内,药物在其中的浓度可比血浆高5倍。活力与奎宁相近,对恶性、间日、三日及卵形疟原虫均有效,包括耐其他药物的虫株。本品以四种抗疟效力大致相同的光学异构体的外消旋混合物形式存在,抗虐作用与奎宁相似,但确切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选择性地与疟原虫的磷脂结合,并与铁卟啉IX结合形成对疟原虫有毒的甲氟喹啉铁卟啉复合物,使本品在受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内的浓度远远高于非感染红细胞内的浓度,杀灭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裂殖体,从而很好地发挥抗疟作用。
本品为目前治疗耐氯奎恶性疟患者的有效药物。用于治疗耐药性疟原虫感染,常与伯氨奎啉合用。本品特别适用于在疟疾感染流行区只作短期停留(3~4周)的无免疫力的旅游者作预防用药。而流行区本地居民不应使用本品作预防用,以免导致抗甲氟喹疟原虫的出现。
【体内过程】本品口服吸收良好,达峰时间有个体差异,4~24h血浆药物浓度达峰值。Vd为16~25L/kg,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8%。药物在红细胞内浓集,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本品脂溶性高,能少量进人乳汁,主要在肝中进行代谢,清除率较低,t1/2为15~33日,平均21.4日。仅少量原型药物及代谢产物由尿中排出。主要经胆汁与粪便排出。盐酸甲氟喹体内明显存在肝肠循环。
【用法与用量】
(1)治疗恶性疟1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g,分1~3次,用餐时吞服(不宜嚼碎,避免空腹服用)。为避免复发,应继续用伯氨喹治疗。
(2)抑制性预防 成人及45kg以上小儿:0.252g/周45kg以下小儿,每周4mg/kg,最好在进入流行区前1周开始服用,直至离开后继续服用3~4周。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眩晕、平衡失调。也可出现神经精神紊乱,如焦虑、抑郁、精神错乱、幻觉等。其他尚有皮疹、瘙痒、荨麻疹、头痛、无力、肌痛、感觉异常、视觉障碍及肝功能失调。罕见血小板及血细胞减少,多型性红斑及斯约(Stevens-Johnson)综合征、无症状性心动徐缓及心电图改变。
(2)有精神病史、惊厥史和癫痫患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应禁用本品预防。
(3)本品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1岁以下小儿尽量不用。
(4)服药期间应避免进行需要较高运动共济性能的工作,如驾车、驾机或操作机器。
(5)禁与奎宁或奎尼丁等影响心脏功能的药物合用,服奎宁12h内不能用甲氟喹;禁止与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地高辛、抗抑郁药合用;与伯氨喹合用时可增加甲氟喹血药浓度,增加副作用的发生,氨苄西林或四环素可增加正常人甲氟喹血药浓度;甲氟喹可减弱口服活伤寒疫苗活性,因此接种该疫苗应在服甲氟喹3日前完成。
【制剂规格】片剂:250mg,500mg(相当于基质0.456g)。
哌喹 Piperaquine
(喹哌、双喹哌、磷酸哌喹、抗矽-14)
【作用与用途】系4-氨基喹啉化合物。
(1)本品的抗疟作用与氯喹相类似。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红内期的超微结构,使虫体线粒体及食泡腔内出现罗纹膜,并呈进行性加重,影响膜上有关酶系而改变膜的功能以及线粒体肿胀,最终导致其生理功能的破坏。
(2)抗矽肺作用,可延缓矽肺病情的进展,试用于矽肺的防治。
主要用于疟疾症状的抑制性预防和疟疾的治疗,并有延缓矽肺病情进展的作用,有人试用于矽肺的防治。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后大部分药物被吸收,分布于肝、肾、肺和脾等组织内,其中约药量1/4左右贮存于肝脏,以后缓慢释放进入血液,故作用持久,t1/2约为9日。药物主要自胆汁排出,有肝肠循环代谢途径,这可能是本品作用时间持久的主要因素。
【用法与用量】剂量按哌喹计。
(1)抑制性预防疟疾 每月1次,每次服用0.6g(盐基),睡前服,连服3~4个月,但不宜超过6个月。
(2)治疗疟疾本品对于抗氯喹性恶性疟有根治作用,但作用缓慢,宜在用奎宁、青蒿素、咯萘啶控制症状后继用本品。首次0.6g,第2、3日分别服0.6g及0.3g,总量1.2~1.5g。
(3)矽肺的防治 预防,每次服0.5g,每10~15d一次,一月量1.0~1.5g;治疗,每次0.3~0.75g,每周1次,一月量2g,半年为一疗程,间歇1个月后,进行第2疗程,总疗程约3~5年。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偶有头晕、嗜睡、乏力、胃部不适及面部和唇周麻木感,轻者一般休息后能自愈。
(2)因本品多积聚在肝脏,若给药量多,间隔时间短,则易引起肝脏不可逆病变。故肝功能不全及孕妇慎用。
(3)严重急性肝、肾及心脏功能障碍患者禁用。
【制剂规格】片剂:0.25g(相当于哌喹0.15g),0.5g(相当于哌喹0.3g)。
附:(1)轻基哌喹(Hydroxypiperaquine)用法与用量同本品。
(2)抗疟片三号,每片含磷酸哌喹0.25g,磺胺多辛50mg。预防疟疾:成人,每月1次,每次服4片,或4片分2日分服,睡前服用,连服3~4个月。治疗疟疾:成人,首次4片,第2日及第3日各服3片,对耐氯座性疟疾有根治作用。小儿剂量酌减。
咯萘啶 Malaridine
(磷酸咯萘啶、疟乃停、Pyronaridine)
【作用与用途】本品是一种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杀虫剂,对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的裂殖体均有杀灭作用,抗疟疗效显著。作用机制与破坏疟原虫复合膜和食物泡结构及功能有关。首先是破坏滋养体的复合膜结构功能和食物泡的代谢活力,使附和膜肿胀,食物泡融合,色素凝集,这些变化呈进行性加重;药物作用4h后,滋养体结构逐渐瓦解。
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或伯氨喹与本品合用可增加疗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防止复发。副作用比氯喹轻。对氯喹有抗药性的患者亦有效。
适用于治疗各种疟疾包括脑型、凶险型及耐氯喹所致恶性疟,也用于间日疟。
【体内过程】口服或肌内注射tmax分别为1.4h和0.75h。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40%。t1/2为2~3日。药物吸收后以肝内含量最高,尿中排泄1%~2%。
【用法与用量】
(1)口服 成人,第1日服2次,每次0.3g,间隔4~6h,第2、3日各服1次;小儿总剂量为24mg/kg,分3次服。
(2)静脉滴注 3~6mg(kg·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500ml中,于2~3h左右滴完,间隔6~8h重复1次,共给药2次。12h内总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2mg。
(3)臀部肌内注射 2~3mg/(kg·次),共2次,间隔4~6h。以上剂量均以碱基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口服后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腹痛、胃部不适,稀便,少数患者有头昏,恶心,心悸等,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2)肌注部位可有疼痛和硬结,每次应改变注射部位。
(3)严重心、肝、肾病患者慎用。
(4)严禁静脉推注。
【制剂规格】磷酸盐肠溶片:含碱基100mg;注射剂:80mg(碱基)(2ml)。
青蒿素 Artemisinin
(黄蒿素、黄花蒿素、Arteannuin、Anartemisin、Artemisinine)
【作用与用途】本品为一高效、速效、新型抗疟药。是我国学者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中提出的倍半萜内酯。对红内期疟原虫有杀灭作用,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及线粒体的功能。给药后可见疟原虫表膜改变并伴有核糖体及内质网变化,核膜起泡,核原生质分离、变性,疟原虫可崩解、死亡。本品疗效与氯喹相似,且退热时间和疟原虫转阴时间较氯喹短,可能与本品在体内迅速代谢有关。可与伯氨喹合用,使复发率降低约10%。对血吸虫也有杀灭作用。
用于治疗间日疟,恶性疟,对于抢救脑型恶性疟尤有良效。也用于治疗对氯喹有抗药性的疟原虫。但对间日疟原虫的近期复发率比氯喹高20%~30%。还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
【体内过程】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h后血药浓度达高峰,4h后下降一半,72h血中仅含微量。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分布广泛,胆汁、肝、肾中的分布较多。本品为脂溶性,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脑型疟有效。在体内代谢很快,主要从肾及肠道排出,24h可排出约50%~84%,72h仅少量残留。由于代谢与排泄均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利于彻底杀灭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青蒿素衍生物青蒿酯,t1/2为0.5h,故应反复给药。
【用法与用量】
(1)口服 成人,首次服1g,6~8h后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疗程3日,总量为2.5g;小儿,15mg/kg,按上述方法3日内服完。
(2)深部肌内注射 成人,第1次200mg,6~8h后再给100mg,第2、3日各肌内注射100mg,总计量500mg(个别重症第4日再给100mg),或连用3日,每日肌内注射300mg,总量900mg;小儿,15mg/kg,按上述方法3日内注完。
(3)直肠给药 首次0.6g,4~6h后0.6g,第2、3日各0.4g。
(4)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 口服,第1个月0.1g次,2次/d,第2个月0.1g/次,3次/d,第3个月0.1g/次,4次/d。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青蒿素毒性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但不严重,可自行恢复。
(2)偶见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及轻度皮疹。
(3)注射部位浅时,易引起局部疼痛和硬块。
(4)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5)妊娠早期妇女慎用。
(6)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世界抗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建议:认为单方青蒿素的使用容易使疟原虫产生耐药性,提岀了停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复方青蒿素的建议。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必须与伯氨喹合用根治间日疟。与甲氧苄啶合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减少近期复发。
【制剂规格】片剂:50mg,100mg;水混悬注射液:300mg(2ml);油注射液:50mg(2ml),100mg(2ml),200mg(2ml),300mg(2ml);栓剂:400mg,600mg。
双氢青蒿素 Dihydroarteannuin
【作用与用途】双氢青蒿素为青蒿素的衍生物,是青蒿素的体内活性物质,对疟原虫无性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杀灭疟原虫,从而控制症状。耐药性培育实验表明,疟原虫对双氢青蒿素不易产生耐药性。对抗氯喹和哌喹的恶性疟同样具有疗效。本品毒性较低,在动物生殖毒性方面的研究证明,未见致畸作用。
用于治疗各类型疟疾如间日疟及恶性疟,尤其适用于抗氯喹和哌喹的恶性疟和凶险型脑型疟疾的救治。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起效迅速。口服双氢青蒿素2mg/kg后,1.33h血药浓度达峰值,最大血药浓度为0.71mg/L。血浆t1/2为1.57h。体内分布广,排泄和代谢迅速。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60mg/d,1日1次,首剂量加倍,连续服5~7日为一疗程;小儿推荐剂量为1.5mg/(kg·d),服法同成人。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有轻度网织红细胞一过性减少。个别患者出现皮疹。
(2)孕妇慎用。
【制剂规格】片剂:20mg;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氯喹320mg。
蒿甲醚 Artemether
【作用与用途】本品对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有杀灭作用,其抗疟作用为青蒿素的6倍。能迅速控制症状并杀灭疟原虫,对于抗氯喹恶性疟同样有效,但对恶性疟配子体无效。其抗疟作用机制认为是干扰了疟原虫的表膜-线粒体的功能。本品毒性较低,但有一定的胚胎毒性,主要表现在胚胎吸收。本品对恶性疟(包括抗氯喹恶性疟及凶险型疟)的疗效较佳,效果确切,显效迅速,近期疗效可达100%。用药后2日内多数患者血中原虫转阴并退热。复发率8%。较青蒿素低。与伯氨喹合用可进一步降低复发率。临床还试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热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取得较好疗效。退热效应一般在肌注后半小时左右即开始岀现,体温呈梯形逐渐下降,4~6h左右再逐渐回升,无体温骤降的现象,退热作用稳定。本品肌注后患者出汗少,不致引起老人、小儿、虚弱患者发生虚脱等不良反应。
适用于各型疟疾,但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治疗和凶险型恶性疟的急救。
【体内过程】吸收快且完全。在体内分布广泛,以脑组织最多,肝、肾次之。t1/2约为13h。主要通过肠道排泄,其次为尿排泄。肌注10mg/kg后,tmax为7h,峰值可达到0.8μg/ml左右。
【用法与用量】
抗疟:肌注,成人,第1日第2日起80mg/次,1次/d,连用5日;小儿,首剂3.2mg/kg,第2~5 0 1.6mg/kg,1次/d。口服,成人,常用量首次160mg,第2日起,每日1次,每次80mg,连服5~7日;小儿按年龄递减。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本品反应轻微,个别患者有AST、ALT轻度升高,网织红细胞可能有一过性减少。
(2)本品遇冷如有凝固现象,可微温溶解后使用。
(3)本品毒性较低,但有一定胚胎毒性,妊娠2个月内孕妇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苯巴比妥可诱导本品的脱醚甲基,使代谢增快。
【制剂规格】胶囊剂:40mg;注射剂:80mg(1ml)。
附:复方蒿甲醚片:每片含蒿甲醚0.02g、本芴醇0.12g。用法:成人首次口服4片,以后第8、24和48h各服4片,总量16片;小儿剂量按年龄递减。
青蒿琥酯 Artesunate
(青蒿酯)
【作用与用途】本品为青蒿素的水溶性衍生物。可杀灭各型疟原虫的血液裂殖体,对疟原虫无性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奏效快,能迅速控制疟疾发作。对抗氯喹或甲氟喹的恶性疟也有效,作用比青蒿素和蒿甲醚强。但对恶性疟配子体无效。口服后吸收良好,约1h达血药浓度高峰。在肝中迅速水解成活性代谢产物二氢青蒿素,给予治疗剂量时,青蒿琥酯及其代谢产物的血药峰浓度远远高于对恶性疟原虫的MIC。原型药及其代谢产物迅速向组织分布,脑脊液中达有效浓度,清除较快。
适用于治疗各型疟疾,脑型疟疾及各种危重疟疾的抢救。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约1h达血药高峰浓度。口服后体内分布甚广,以肠、肝、肾较高,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浓度。清除较快,t1//2约为4h。主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仅有少量由尿、粪便排泄。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迅速下降,血浆t1/2为30min左右。
(1)口服 成人,首剂量100mg,第2日起2次/d,50mg/次,连服5 0;小儿,1mg/(kg·次),首剂加倍,服法同成人。
(2)静脉注射 临用前用所附的5%碳酸氢钠注射液0.6ml,振摇2min,待完全溶解后,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4ml稀释,使每1ml溶液含青蒿琥酯10mg,缓慢静注。首次60mg(或按体重1.2mg/kg),首次注射后4、24、48h各重复注射1次,危重者,首次剂量可加至120mg,3日为一疗程,总剂量为240~300mg,7岁以下小儿1.5mg/kg,用法同上。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本品对恶性疟配子体无效,故症状控制后,宜再用其他抗疟药根治。
(2)动物实验表明本品有明显的胚胎毒性,故妊娠早期妇女慎用。
(3)推荐剂量下未见不良反应,如使用过量(>3.75mg/kg)可能产生可逆性的网织红细胞减少。
(4)本品溶解后应及时注射,如出现混浊则不可使用。静脉注射速度以3~4ml/min为宜。
【制剂规格】片剂:50mg;注射用青蒿琥酯:60mg。
本芴醇 Benflumetol
(Lumefantrine)
【作用与用途】本品是二氯苯亚甲基衍生物,能杀灭疟原虫红内期无性体,但对红前期和配子体无效。对间日疟有性体和无性体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对间日疟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对恶性疟无性体也有杀灭作用,但起效缓慢。能降低血中配子体成活率,抑制配子体在蚊体内发育。在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试用证明,对抗氯喹或多抗药性的恶性疟的治愈率在95%以上。与蒿甲醚配伍,两者抗疟作用可以互补,本芴醇杀虫彻底,作用持久,但控制症状缓慢。而蒿甲醚速效,但复发率高。动物实验证明,本品毒性甚小,临床未见不良反应。
小鼠、大鼠LD50均大于10g/kg,属微毒类药。
主要用于恶性疟疾,尤其适用于抗氯喹恶性疟疾的治疗。
【体内过程】本品口服吸收慢,组织分布广,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消除t1/2为24~72h。血浆蛋白结合率均在90%以上。在肝内代谢,从粪便中排出。
【用法与用量】口服,4日疗法:成人,第1日顿服800mg,第2、3、4日各400mg,顿服;小儿每日顿服8mg/kg,连服4日,首剂加倍,小儿首剂最大用量不得超过600mg。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心脏病和肾脏病患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治疗恶性疟时,在症状控制及红内期原虫消灭后可使用伯氨哇杀灭配子体。
(3)动物实验表明,本品在治疗有效剂量及10倍有效剂量下,小鼠口服发现对神经系统有影响。对大鼠及家兔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亦无影响。小鼠、大鼠LD50均大于10g/kg,致突变和致畸试验均为阴性,临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心电图Q-T间期一过性轻度延长。
【制剂规格】胶丸剂:0.1g。
附:复方本芴醇片:成人用每片含蒿甲醚20mg,本芴醇120mg;小儿用每片含蒿甲醚10mg,本芴醇60mg。
奎宁 Quinine
(金鸡纳霜、盐酸奎宁、二盐酸奎宁、硫酸奎宁、二硫酸奎宁、碳酸乙酯奎宁(无味奎宁)、重硫酸奎宁)
【作用与用途】本品是茜草科植物金鸡纳树皮中含的一种生物碱,是速效、高效的各种疟原虫血液裂殖体杀灭药。对间日疟配子体也有杀灭作用。对恶性疟的配子体无直接作用,故不能中断传播。对各种疟原虫的孢子体和肝内期无效。作用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已知奎宁可抑制多种酶系统。本品也能与疟原虫的DNA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抑制原虫的蛋白合成,作用较氯喹弱。
本品有一定的解热镇痛和中枢抑制作用。剂量过大,尤其是静脉注射过快时,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使血压下降。对妊娠子宫有微弱兴奋作用。对神经末梢及骨骼肌纤维膜有稳定作用,可缓解肌强直。可用于腓肠肌痉挛及先天性肌强直。
由于作用弱而毒性较大,对一般疟疾控制症状已不作首选药。其特殊价值在于治疗耐氯喹或耐多药虫株所致的恶性疟。也因其生效快,对脑型或其他重型疟疾不能口服给药时,可用二盐酸奎宁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治疗,有利于患者抢救。也可用于治疗间日疟。
【体内过程】口服后在肠道迅速吸收。1~3h达血药浓度高峰,在正常人约为10h,但疟原虫感染者却明显延长,且与局部的严重程度成比例。血中奎宁大部分(约80%)与血浆蛋白结合,脑脊液中含量较低。约为血浆浓度的7%,红细胞内浓度却高,约为血浆浓度的20%。约80%的药物在肝中氧化失效,代谢物和少于5%的原型药经肾排出,24h几乎排完,故连续给药无蓄积性。
【用法与用量】治疗耐氯喹虫株引起的恶性疟,采用硫酸奎宁,成人,1.8g/d,分2次服用,疗程7日。小儿,按体重5~10mg/kg,每8h一次,共7日。严重患者可采用二盐酸奎宁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4h滴完,12h后重复1次,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常由于应用过量或过敏所致。
(1)每日用量超过1g或较久应用,当血药浓度超过7~10μg/ml时,可能出现金鸡纳反应,轻者表现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眼花、视力、听力减退。严重者尚可抑制心肌,扩张外周血管而致血压骤降、发热、烦躁谵妄等,多死于呼吸抑制,奎宁致死量约为8g。高敏者用小量也能出现严重金鸡纳反应。
(2)特异质反应,少数恶性疟患者用小量奎宁即可出现急性溶血(所谓黑尿热),表现为寒战、高热、黑尿(血红蛋白尿)极度贫血等,可致死。
(3)24h用量超过4g时,可直接损害神经组织并收缩视网膜血管,出现复视、弱视等。
(4)对哮喘患者,心房颤动及其他严重心脏疾患、重症肌无力、G6PD缺乏及视神经炎患者,哺乳期妇女应慎用、禁用。
(5)孕妇禁用。
(6)不可静脉推注,以防休克。
【制剂规格】硫酸奎宁片:0.3g;重硫酸奎宁片:0.12g;盐酸奎宁片:0.33g,0.12g;二盐酸奎宁注射液:肌注用0.25 g(1ml),0.5g(1ml);静滴用,0.25g(10ml);复方奎宁注射液:2ml,含盐酸奎宁0.136g,咖啡因0.034g,乌拉坦0.028g。
硝喹 Nitroquine
(氯苄硝喹、氯苄亚硝胺喹唑、醋酸硝喹)
【作用与用途】本品对鼠疟、鸡疟、猴疟的红细胞内期具有较好的抗疟作用,对鸡疟、猴疟在蚊体孢子增殖期有切断作用。
氨苯砚对本品有明显增效作用,两药常合用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及预防。
【用法与用量】常用复方制剂,复方硝喹片,每片含硝喹和氨苯砜各12.5mg,用于间日疟。根治,成人,4片/次,1次/d,连服8日。用于恶性疟治疗,用法同上,连服3日。预防,4片/次,每10~15日一次,连服半年。小儿用量酌减。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偶见轻度恶心、腹胀、腹痛、肠鸣等,不经处理可自行消失。
(2)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3)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禁用。
【制剂规格】片剂:复方硝喹片,每片含硝喹和氨苯砜各12.5mg。
阿莫地喹 Amodiaquine
(氨酚喹、克疟喹、盐酸氨酚喹啉、卡马喹)
【作用与用途】本品是氨基喹啉类抗疟药,抗疟作用与氯喹相似。作用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能迅速控制临床症状。本品对于抗氯喹的疟原虫也有效。其特点是不良反应较氯喹少。
主要用于治疗疟疾急性发作,控制疟疾症状。不能阻止复发,但因作用较持久,故能使复发推迟。也不能作疟疾的预防和阻断传播。对恶性疟疾有根治效果,但近年来发现有某些疟疾对本品产生抗药性,使疗效降低,因而需改用其他抗疟药或采用联合用药。还可用于治疗肝阿米巴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结缔组织病等。另可用于治疗光敏性疾患,如日晒红斑症。常与伯氨喹合用。
【体内过程】易于从胃肠道吸收,在肝中迅速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去乙基阿莫地喹。血浆清除t1/2从1日至10日或者更长。阿莫地喹和去乙基阿莫地喹在给药几个月后仍能在尿中检岀。
【用法与用量】
(1)治疗,成人,第1日服0.6g(基质),第2、3日各服0.4g。另可按10mg/(kg·d),连续服用3日(总量30m/kg)服用。
(2)抗复发及预防,每周服0.4g;小儿剂量酌减,服法同成人。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较少,有头晕、呕吐及腹泻等。
(2)可用于孕妇、小儿及肝功能不良者。
(3)常与伯氨喹合用。
(4)偶有胃肠道反应,长期服用可引起指甲、皮肤与硬腭成青灰色。
【制剂规格】片剂:0.26g(相当于阿莫地喹基质0.2g)。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与传播的抗疟药
伯氨喹 Primaquine
(伯喹、伯氨喹啉、磷酸伯马喹啉、磷酸匹马喹啉)
【作用与用途】本品与扑疟喹同属8-氨基喹啉类衍生物。能杀灭良性疟继发性红外期裂殖体和各型疟原虫的配子体。为用于根治良性疟疾及控制各型疟疾传播最有效的药物。其抗疟作用可能与干扰疟原虫DNA合成有关。伯氨喹能抑制线粒体的氧化作用,使疟原虫摄氧量减少。本品在体内的代谢物喹啉醌衍生物有较强氧化性,能将红细胞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转变为氧化型谷胱甘肽,干扰疟原虫红外期三磷酸吡吡啶核苷酸的还原过程,影响疟原虫的能量代谢和呼吸而导致死亡。
现主要用于根治间日疟和控制疟疾传播,常与氯喹或乙胺嘧啶合用。对红内期作用较弱,对恶性疟红内期则完全无效,不能作为控制症状的药物应用。对某些疟原虫的红前期也有影响,但因需用剂量较大,已接近极量,不够安全,故也不能作为病因预防药应用。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98%以上,用药45mg后1~3h内达150~200ng/ml的血药峰浓度。药物在最初24h中几乎完全排泄。24h内只有约1%的口服量以原型经肾排出。主要代谢物为羧酸伯氨喹,仅在人体血液内可检到,其次为6-甲氧伯氨喹,尿液中有少量存在。羧酸伯氨喹排泄较慢,因而在血浆中的浓度比原药浓度高得多。主要分布于肝、肺等组织,肝脏浓度最高。在体内基本被完全代谢。
【用法与用量】
(1)根治间日疟 成人,26.4mg/d(盐基15mg);小儿,0.3mg(盐基)/(kg·d),1次/d,连服14日,最初3日与氯喹配伍用,或在第1、2日同服乙胺嘧啶。
(2)用于消灭恶性疟原虫配子体 采用26.4mg/d,连服3日。极量:口服0.05/d。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毒性比其他抗疟药大。每日剂量超过52.8mg时,易发生疲乏、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发绀、药热等症状。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2)少数特异质者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应立即停药,给予地塞米松或泼尼松可缓解,并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严重者输血。如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静脉注射亚甲蓝1~2mg/kg。
(3)肝、肾、血液系统疾患、糖尿病患者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4)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服用本品易发生粒细胞缺乏。
(5)应定期检查红细胞计数及血浆蛋白量。
(6)孕妇禁用。
【制剂规格】片剂:含磷酸伯氨喹13.2mg或26.4mg(相当于伯氨喹盐基7.5mg或15mg)。
三、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乙胺唏嘧啶 Pyrimethamine
(息疟定、乙氨嘧啶、达拉匹林、Daraprim)
【作用与用途】本品为人工合成的非喹啉类抗疟药。对恶性和良性疟的原发性红外期裂殖体有较强大的杀灭作用,作用持久,服药1次,可维持1周以上。对红内期仅抑制未成熟裂殖体,故用药时如裂殖体已发育成熟,则不能控制该次临床发作,必须等下个裂殖体增殖周期才起作用。对配子体无作用,但含药的血液被吸入蚊体后,能阻止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起到阻止传播的作用。本品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叶酸代谢而发挥抗疟作用。使二氢叶酸不能转变为四氢叶酸,使核酸合成减少,使疟原虫的繁殖受到抑制。与磺胺类或砜类合用,对疟原虫叶酸代谢发挥双重阻断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并可减少耐药性。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是首选药。与磺胺嘧啶并用也可治疗弓形虫病。亦可与磷酸伯氨喹合用,防止疟疾复发。
【体内过程】口服肠道吸收缓慢而完全,约2~4h达到峰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高。t1/2约为90h。主要分布于肾、肺、肝和脾等组织,主要由肾脏缓慢排出,服药后5~7日内约有10%~20%的原型药物自尿排出,可持续30日以上。
【用法与用量】
(1)预防疟疾 成人,25mg/次,1次/周,我国目前多采用每隔10日顿服;小儿,7岁以上,25mg/次,7岁以下,12.5mg/次,每10~14日服1次。
(2)耐氯喹的恶性疟 50mg/d,分2次服,疗程3日。
(3)抗复发治疗 成人,25~50mg/d,连用2 0;小儿,酌减(多与伯氨喹合用)。
(4)治疗弓形体病 50mg/d,顿服,共1~3日(视耐受力而定),以后25mg/d,疗程4~6周;小儿,1mg/kg,分2次服,1~3日后0.5mg/kg,分2次服,疗程4~6周,必要时,可重复1~2个疗程。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长期大剂量用药可能干扰人体叶酸代谢,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停药可自行恢复。给予甲酰四氢叶酸可使其好转。长期应用本品应经常检查血常规。
(2)由于其味不苦而微带甜味,为小儿所乐用,故小儿易服过量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应加以注意。
(3)极量1日0.1g,1周0.2g。中毒症状常在1~5h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发绀、惊厥,甚至死亡等中毒症状。6岁以下小儿有因顿服50~100mg而中毒致死者。急救法,洗胃、催吐、大量饮用10%糖水或萝卜汁,给予葡萄糖输液及利尿药,痉挛、抽搐者注射硫喷妥钠。
(4)偶可引起红斑样、水泡状药疱疹。
(5)本品有高度蓄积性,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定期检查血小板和白细胞。
(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制剂规格1片剂:6.25mg;膜剂:6.25mg。
附:抗疟2号片:每片含周效磺胺0.25g、乙胺17.5mg。成人,口服,2片/次,1次/d,连服2日,以后2片/次,10日1次;小儿剂量酌减,服法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