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6个微观经济学问题 】

w a t c h e r

w a t c h e r(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2012-03-30 13:10:0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w a t c h e r

    w a t c h e r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楼主 2012-04-06 11:34:03

    百度百科之。。。 百度百科之。。。 乌鸦吵死了

    你百出来我看看

  • w a t c h e r

    w a t c h e r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楼主 2012-05-01 22:02:45

  • w a t c h e r

    w a t c h e r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楼主 2012-06-14 17:13:02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经济学是研究交易行为的学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对应的基本概念是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是经济学里的核心概念,正是因为存在资源的稀缺性,才产生了“交易”(因为即使是你多出来的对你没用的东西于社会来说也是稀缺资源所以有了交换的意义或价值——你手上的钱就是多出来的暂时没用的资源物)、“机会成本(你手上多出来的对你没用的资源可以换成另二种你现在有用的东西)”和“比较优势(就是专业化,你做这强于人,人做那强于你,于是你二人各造自已的强项物物整体社会的物品比每人二样都干增多了)”等其他基本概念。稀缺性是指社会资源( 硬件和软件 )所能产产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总是能满足人们的期望,硬件资源可以指矿产、原材料等、软件资源可以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等。

    权衡取舍与稀缺性的关系正在于因为不是总能同时满足,所以面临选择。个人如此,社会或组织亦然。个人进行权衡取舍的原则在于效用最大化(选择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即效率,社会或组织权衡取舍在于实现资源在整个社会或组织内部的最佳配置。与个人权衡取舍不同的是,个人权衡取舍的原则是趋利的,而社会或组织还要在效率之外考虑公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别也体现在对稀缺性的理解上: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私有制前提下资源的配置,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公有制和生产关系。计划经济认为公有制下资源的稀缺性会消失,因为需求和资源配置在计划的前提下完美的匹配了。(想得停美的 呵呵)

  • w a t c h e r

    w a t c h e r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楼主 2012-06-14 17:22: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某种东西的成本就是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这句话本身就可以作为机会成本基本概念。打一个通俗的比方:购买包子一枚价值2元,一般来讲购买包子成本2元,此外,为了购买包子,放弃了2元可购买其他东西的可能性,这也应该计入包子的成本中。放弃的2元而采购其他东西的最大效用就是购买包子的机会成本。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关于于买包子的2元钱,却忽略了它的机会成本。理解机会成本,是学会用经济学理念思考的重要一步。 在财务管理中,对有一个公式可以更好的解释成本到底包含哪些内容。

    经济成本=显性成本+隐形成本

    成本包括经济成本、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经济成本是总成本,等于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之和。显性成本又被称为会计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机会成本则属于隐形成本。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企业财务帐表上表现的经营利润是偏高的,因为会计帐表里只体现了隐性成本。 有一个笑话说:去饭店吃饭,叫了一个包子,又换成米饭,吃完付账的时候说:米饭是用包子换的,包子退掉了,因此无须付账。这个笑话的问题就出在对成本的理解上,包子的成本包含需支付的价格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可以等同于一碗米饭,因此,还需支付包子的经济成本。在这个案例中包子换成米饭的过程是体现了典型的机会成本概念。

  • w a t c h e r

    w a t c h e r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楼主 2012-06-14 17:31:12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基本信息。即

    1. “边际”的概念及“效用”的概念

    2. 理性人的决策行为

    首先说“边际”的概念。边际是经济学中一个基础性的概念。边际的概念有以下几个要点:

    1. 边际量是描述因果关系的单位自变量的绝对值

    2. 边际量的变化近似于因变量函数的导数

    3. 边际与弹性的区别:弹性是描述因果关系变化程度的相对值。

    效用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效用是评价需求被满足的程度

    2. 效用是主观的

    3. 效用是因人而已的

    4. 效用有时是不可精确度量的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所以是结论性的,是基于他们的假设前提。不能抛开假设前提,孤立的看结论。之所以在在原理三中人被假设为理性人,是假设他们已经理解了“边际”和“效用”两个基本概念。理性的人如何进行决策是原理三传达的另一个基本信息:边际收益(效用)大于边际成本是一条通用法则。

    引申开来说两点:

    1. 效用、边际分析和决策行为在经济学中的联系设计到消费者和生产者决策理论,在后面章节再写

    2. 效用理论和决策理论的联系,请看如下两图(左图为效用理论、右图为决策理论,来源于互联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最后对书上飞机票的的案例从另外一个视角做个补充说明:

    1. 教科书上的观点(边际分析的方法):

    当搭乘一个顾客边际收益(票价)大于所增加的成本时(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航空公式会选择搭乘该顾客。

    1. 另一个视角,从财务管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盈亏平衡点)的角度来看,

    一条航线的成本

    1. 包括固定成本,如飞机折旧、机场费用、燃油(与顾客人数相关联的燃油消耗在此视为固定成本)。

    2. 变动成本:与旅客人数相关的酒水费等。

    根据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X=FC/(P-VC(u))【 X为保本人数,FC:固定成本 P:票价 VC(u):单位变动成本】可以计算出该航线的保本顾客数量。

    在以一定票价出售相应数量的机票后,航空公式只要能弥补变动成本便可再继续出售机票,但要注意,收益线可能在此出现拐点,但应始终在成本线之上。

    航空公式还可以作出的另一个选择是,在未达到盈亏平衡的成绩人数时,为避免亏损,取消或合并该航班(国内航空公式经常干这缺德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