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踪者等于一个宇宙|《潜入谎言之海》线上共读会
快闪楼
已结束
来自:后浪文学(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组长
2023-03-24 09:56:01
已编辑
北京
豆瓣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次的领读人、《潜入谎言之海》的编辑石虚清。很高兴能带领大家共读《潜入谎言之海》。
为什么要共读《潜入谎言之海》?

2014年4月16日,由韩国仁川港起航开往济州岛的世越号客轮,在途经孟骨水道时沉没。船上当时载有476人,其中325人为参加毕业旅行的高中学生。事故造成乘客和船员共计304人遇难。在救援黄金时间里,政府不仅没有采取应有的救援行动,而且误导舆论,阻碍民间救援。该事件为韩国民众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作家金琸桓是世越号遇难者家属组织的播客“四一六的声音”的主持人,在采访、结交了许多与世越号沉船事件相关的人之后,写下了以“世越号沉船事件”为现实背景的两本书——长篇小说《潜入谎言之海》(原书名:거짓말이다)和短篇小说集《生者的眼睛》(原书名:아름다운그이는 사람이어라)。

2020年秋天,由于豆友和同事的推荐,我读到了《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潜入谎言之海》的台版),产生了将它引进出版的念头。这本书讲述了2014年4月16日世越号沉没之后,参与打捞的民间潜水员的故事,并且围绕着潜水员的自白,展现了遇难者家属、幸存者、记者、官员等多方的声音。
这本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从上选题会到付印,跨越了2020年到2022年,因此遭遇了一些常规出版流程之外的困难,也见证了社会情绪的起伏波动。世越号沉没对于韩国的国民心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多年来一直有纪念活动举行。2020年时,我尚未意识到当时的浪潮将会反复冲刷。我们在2023年的春天读这本书,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如何参与本次共读会?
共读说明:
共读书目:《潜入谎言之海》
共读时间:4月3日—4月10日
领读人:石虚清(《潜入谎言之海》责编)
答疑&主题讨论时间:4月7日 晚上 7:00—8:00
4月10日 晚上 6:00—7:00
参与方式:
本次共读包含打卡&自由交流、两次主题讨论&答疑
打卡&自由交流:
共读开始后,大家可以每天来评论区进行打卡,同步自己的打卡时间、阅读进度等等;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读后感、书摘,或者和其他读者一起交流讨论。
主题讨论&答疑:
共读期间,除了自由交流之外,大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并在提问时加上【提问】的前缀,方便我们更快看到问题;
同时,本次共读还会在评论区发布2次主题讨论,并注明【主题讨论】的前缀,你可以就你感兴趣的主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更为聚焦的讨论;
我会在4月7日&4月10日 当天晚上 7:00—8:00 回答大家的提问并参与主题讨论。
4月7日主题讨论:《潜入谎言之海》中你最有感触的人物或场景。
4月10日主题讨论:《潜入谎言之海》对于我们(国内读者)的现实意义。
活动奖励:
本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从打卡留言并坚持到最后的读者以及分享精彩读后感的读者中,评选2位朋友送出《生者的眼睛》各1本。

最赞回复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组长 楼主 2023-04-07 19:06:53 北京
【编辑回复】大家好!感谢大家地热情回应!借由这次线上共读,我也时隔五个月再次翻开了这本书。这其实这是一本我编过之后不太想重读的书,因为每一次重读都会再次被作者带动,产生非常大的情绪起伏。刚出版的时候,我给朋友推荐,有些朋友就说日常生活已经很辛苦了,不想再看这么堵心的作品了。确实,在去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还有磨铁大鱼的《我要活下去》出版的时候,很多人也正在经历一段容易焦虑和抑郁的生活。希望今年我们可以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下回顾和反思过去几年所经历的,也希望可以从金琸桓老师的作品中获得一些对整理和书写大事件中个体记忆的启发。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组长 楼主 2023-04-07 19:09:49 北京
2023.4.5 提起“世越号”,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得知新闻时母亲悲伤的脸。那时大家还收看电视 2023.4.5 提起“世越号”,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得知新闻时母亲悲伤的脸。那时大家还收看电视,那时我还一无所知,所以我相信这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印象。 以金爱烂作家的《你的夏天还好吗》为起点,开始阅读韩国文学。恰逢豆瓣专题活动,便拿起金卓焕作家的《潜入谎言之海》。 阅读完第一部前三章,对书的构成有了大致了解(起码是这部分):即小说与采访交叉呈现,让我们尽可能真切地感知事件。 以罗梗水的请愿书为主线,在第一人称的语境下,读者以潜水员,也就是往生者尸骸打捞人员的身份,承载着孟骨水道的汹涌与难以言说的苦痛,拥抱无法回应拥抱之人。 不同身份的目击者的所见所闻做为补充,将读者身体角落的隐秘情感进一步激发。更令人意犹未尽的是,每篇的小说故事与采访内容相互勾连,使主题表现产生叩击心灵的力量。比如第一章《我为什么要去呢?》,罗梗水向自己发问“我为什么要去孟骨水道呢?为什么偏偏是我罗梗水?为什么非我不可呢?”被采访者孔先生给出他坚信不疑的答案“就是为了赚钱才去的,再清楚不过了啊!”“孟骨水道对这些潜水员来说,根本就是会下金蛋的鸡。” 如果说第一章让我产生啼笑皆非,但其实根本一点儿也不想笑甚至完全笑不出来的荒诞感,关于“Capitalism”。第二章和第三章则让我流露出最为脆弱的情感——无力、悲悯、苍凉等等词汇的集合体。第二章,采访中,乘坐渔船赶往沉船现场的父亲,封锁线内,海面平静的不像有500多个潜水员出动搜救;封锁线外,他先是心急如焚,最后心如死灰。丢弃的望远镜,带走了他最后一丝希望,光秃秃的,如同渔民今年一无所获的养殖场。第三章,《两个身体一条心》,是民间潜水员罗梗水与海警潜水员朴政斗的生死相依,也是生还者与往生者的阴阳两隔。 最近,《泰坦尼克号》于国内重映。原本没有什么兴致。但读到这里,我想我需要去看看了。同样是关于海难,在偶像情节与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我还能从这部电影中发现什么?这是我所期待,所思考的。 (速速记录一些零碎想法,如果有不正确,欢迎指正~) ... Étoile【编辑回复】 “拥抱无法回应拥抱之人”这句话写得好棒! 我觉得第一章那篇关于“capitalism”的采访,还有后面网友说潜水员的“特务”,那种感觉特别熟悉,有一种“啊,原来韩国也有这样的人啊”的想法。我不知道别的国家会不会有这样的人,但是好像我们和韩国在这一点上有很强的相似性。
-
单比特桔梗 (不要拯救溺死于真空的花) 2023-04-03 23:57:01 四川
2023.04.03 Day1 期待好久的终于开始了!其实关于世越号的报道还有相关的一些什么解说视频啊、案件回顾啊也看得不少,但是却还没有正儿八经地看韩国人自己的叙述或者是对这件事的思考,所以有这么一次活动还挺激动的。
“当正义没有降临的时候,幸好还有文学;即使嘴被捂住,心也会发出呼号。”从这个标语就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文字的力量了,希望后面的内容也能这样吸引人。
“您知道看到这则短信时潜水员们的反应吗?在水深超过四十米的深海,依然坚定不移完成任务的男子汉,纷纷用手背抹起眼泪。大家哭了好一会儿,这不是因为难过而流下的眼泪,这是委屈、是愤怒,是不由自主流下的眼泪。"潜水员的视角好像确实很独特,感觉之前看到的大多是从孩子的家长或者政府调查这样的立场来表明意见的。而他们一直坚持想要搜寻受害者的心情,看着也确实挺动容的。
-
单比特桔梗 (不要拯救溺死于真空的花) 2023-04-04 23:41:57 四川
2023.04.04 Day2 通过阅读对搜救过程的详细描述,感觉自己像是看了一场纪事的电影,每一个画面都立体在眼前。“听柳潜水员讲解完最重要的行动守则后,我感到背脊一阵凉——做好拥抱的准备,以及解决拥抱后浮现在脑中的残影,都将成为潜水员自己的事,有谁能分担这从未体验过的拥抱留在心里的创伤呢?”
感慨啊,民间的援手和帮助就像一点点微弱却温暖的光,如果一点善意都被那些所谓的官员们漠然应对,甚至是装模作样的漠视,真的让人寒心。“潜入船内的潜水员找到失踪者时,都会这样拜托他们。不管那句话是埋在心里还是从嘴里讲出来,潜水员都深信不疑,想要和找到的失踪者一起穿过黑暗,从狭窄的船内游出去,若没有他们的帮助,绝对无法实现。”
-
Étoile 2023-04-05 16:14:14 湖北
2023.4.5 提起“世越号”,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得知新闻时母亲悲伤的脸。那时大家还收看电视,那时我还一无所知,所以我相信这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印象。 以金爱烂作家的《你的夏天还好吗》为起点,开始阅读韩国文学。恰逢豆瓣专题活动,便拿起金卓焕作家的《潜入谎言之海》。 阅读完第一部前三章,对书的构成有了大致了解(起码是这部分):即小说与采访交叉呈现,让我们尽可能真切地感知事件。 以罗梗水的请愿书为主线,在第一人称的语境下,读者以潜水员,也就是往生者尸骸打捞人员的身份,承载着孟骨水道的汹涌与难以言说的苦痛,拥抱无法回应拥抱之人。 不同身份的目击者的所见所闻做为补充,将读者身体角落的隐秘情感进一步激发。更令人意犹未尽的是,每篇的小说故事与采访内容相互勾连,使主题表现产生叩击心灵的力量。比如第一章《我为什么要去呢?》,罗梗水向自己发问“我为什么要去孟骨水道呢?为什么偏偏是我罗梗水?为什么非我不可呢?”被采访者孔先生给出他坚信不疑的答案“就是为了赚钱才去的,再清楚不过了啊!”“孟骨水道对这些潜水员来说,根本就是会下金蛋的鸡。” 如果说第一章让我产生啼笑皆非,但其实根本一点儿也不想笑甚至完全笑不出来的荒诞感,关于“Capitalism”。第二章和第三章则让我流露出最为脆弱的情感——无力、悲悯、苍凉等等词汇的集合体。第二章,采访中,乘坐渔船赶往沉船现场的父亲,封锁线内,海面平静的不像有500多个潜水员出动搜救;封锁线外,他先是心急如焚,最后心如死灰。丢弃的望远镜,带走了他最后一丝希望,光秃秃的,如同渔民今年一无所获的养殖场。第三章,《两个身体一条心》,是民间潜水员罗梗水与海警潜水员朴政斗的生死相依,也是生还者与往生者的阴阳两隔。 最近,《泰坦尼克号》于国内重映。原本没有什么兴致。但读到这里,我想我需要去看看了。同样是关于海难,在偶像情节与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我还能从这部电影中发现什么?这是我所期待,所思考的。 (速速记录一些零碎想法,如果有不正确,欢迎指正~)
-
单比特桔梗 (不要拯救溺死于真空的花) 2023-04-05 23:47:03 四川
2023.04.05 Day5 中间穿插加入了记者视角的报告和采访,感觉又多了一个角度还原了当时各方的行动还有对罗潜水员的态度。 “本来现场状况就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错过时间点就再也无法挽回,再往前走一步和走十步是同一个意思,是名利我更贴近悲伤,更贴近愤怒,更贴近思念,更贴近死亡。”
其中有一个情节给我的印象也蛮深,在受难者家属难受、悲伤的时候,记者们为了要拍到特写所以要怼着遗体拼命按快门。生死之间很让人难过的是,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和其他报社进行“比拼”,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重要的素材。但却很现实,媒体就是以此为生的…
-
单比特桔梗 (不要拯救溺死于真空的花) 2023-04-06 23:25:27 四川
2023.04.06 Day4(p128-175) 只是觉得讽刺。对上面的人来说,出事故找替罪羊是个简单的操作。但是对于亲身经历的人而言,这是个生命是前一分钟还在和自己并肩作战的队友。现在失去了队友,结果还要被倒打一耙,真的看得生气。
“出了伤亡事故自然要有人承担责任,要低有定什么原因夺走了一个人的生命。但那天晚上,不管是我、曹潜水员,还是柳昌大潜水员,都万万没有想到,事故责任竟然整个扣到柳潜水员头上。一名民间潜水员犯下业务过失致死罪,造成另一名民间潜水员意外死亡。只要略微了解在孟骨水道的驳船上听从海警指示、艰苦搜寻的我们,一定会认为这是在写小说。但这如同小说情节般的残酷事实,在我们还不知情的情况下,正等待着我们。”
参与救援的潜水员都或多或少身体受了重创,心灵也可能面临各种问题,医生的话让人更加意识到事情的严重程度,真的太无语了。拍拍脑袋做决定,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
“当我得知那些必须持续接受治疗的重症潜水员,因为没有钱而不得不中断治疗、离开医院时,真是气愤难平。如果不接受治疗,那种痛苦有多可怕,各位绝对无法想象。不是救援才有黄金时间,治疗减压症也有黄金时间。”
-
单比特桔梗 (不要拯救溺死于真空的花) 2023-04-07 17:23:15 四川
2023.04.07 Day5(p175-222) 真是越看越气,真是的!“我们就像被彻底丢弃在冬天的大海里,无论去抗议、恳求多少次,得到的都是“依法办理”的冰冷答案。如果是依法办理,那我和其他潜水员就没有去孟骨水道的理由了,因为我们不是被召集的对象,根本不是依法,而是凭良心想去帮忙。我们一心只想找到那些在冰冷海水里的孩子们,把他们送回家人怀里;我们一心想帮忙,因为那刚好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我们精疲力竭,只想快点找到失踪者!”
真的太让人寒心了,潜水员用真心在做事,政府却是依法做判断。对未婚妻的采访才能感受到,那些潜水员身心遭受了怎样痛苦。“偶尔我会想,那天晚上如果我没有去医院,梗水哥纵身跳下去,我们可就天人永隔了。”
然后就是那个戏剧演员的话,也好让人震撼,“再优秀的比喻和象征的追悼场所,都不及教室来得真切。尊重这些学生,重温他们的人生价值,就要从这独一无二的教室开始。
英国作家约翰·伯格写过一本小说《我们在此相遇》讲的正是与那些我们在人生里无比珍惜、却不得不提早告别的人们重逢的故事,小说里他最大的苦恼是要在哪里与亡者重逢。
我们想要与二〇一四年二年级十八岁的孩子们重逢,想听听他们的故事。任何人都可以到记忆的教室来,像今天这样。”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组长 楼主 2023-04-07 19:06:53 北京
【编辑回复】大家好!感谢大家地热情回应!借由这次线上共读,我也时隔五个月再次翻开了这本书。这其实这是一本我编过之后不太想重读的书,因为每一次重读都会再次被作者带动,产生非常大的情绪起伏。刚出版的时候,我给朋友推荐,有些朋友就说日常生活已经很辛苦了,不想再看这么堵心的作品了。确实,在去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还有磨铁大鱼的《我要活下去》出版的时候,很多人也正在经历一段容易焦虑和抑郁的生活。希望今年我们可以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下回顾和反思过去几年所经历的,也希望可以从金琸桓老师的作品中获得一些对整理和书写大事件中个体记忆的启发。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组长 楼主 2023-04-07 19:08:25 北京
【编辑回复】关于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以及对小说中人物进行艺术化处理的问题,此前国内媒体采访的时候也问到过。金老师的回复是:“我认为,作家事先阐明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会妨碍读者阅读小说。读小说的时候,读者们如有怀疑‘这样的事情是否真的可能发生?’,可以自行寻找新闻资料进行考证和讨论,阅读和确认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扩张的读书’。” 更多的采访内容可以参阅《南方周末》报道:http://www.infzm.com/wap/#/content/235414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组长 楼主 2023-04-07 19:09:49 北京
2023.4.5 提起“世越号”,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得知新闻时母亲悲伤的脸。那时大家还收看电视 2023.4.5 提起“世越号”,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得知新闻时母亲悲伤的脸。那时大家还收看电视,那时我还一无所知,所以我相信这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印象。 以金爱烂作家的《你的夏天还好吗》为起点,开始阅读韩国文学。恰逢豆瓣专题活动,便拿起金卓焕作家的《潜入谎言之海》。 阅读完第一部前三章,对书的构成有了大致了解(起码是这部分):即小说与采访交叉呈现,让我们尽可能真切地感知事件。 以罗梗水的请愿书为主线,在第一人称的语境下,读者以潜水员,也就是往生者尸骸打捞人员的身份,承载着孟骨水道的汹涌与难以言说的苦痛,拥抱无法回应拥抱之人。 不同身份的目击者的所见所闻做为补充,将读者身体角落的隐秘情感进一步激发。更令人意犹未尽的是,每篇的小说故事与采访内容相互勾连,使主题表现产生叩击心灵的力量。比如第一章《我为什么要去呢?》,罗梗水向自己发问“我为什么要去孟骨水道呢?为什么偏偏是我罗梗水?为什么非我不可呢?”被采访者孔先生给出他坚信不疑的答案“就是为了赚钱才去的,再清楚不过了啊!”“孟骨水道对这些潜水员来说,根本就是会下金蛋的鸡。” 如果说第一章让我产生啼笑皆非,但其实根本一点儿也不想笑甚至完全笑不出来的荒诞感,关于“Capitalism”。第二章和第三章则让我流露出最为脆弱的情感——无力、悲悯、苍凉等等词汇的集合体。第二章,采访中,乘坐渔船赶往沉船现场的父亲,封锁线内,海面平静的不像有500多个潜水员出动搜救;封锁线外,他先是心急如焚,最后心如死灰。丢弃的望远镜,带走了他最后一丝希望,光秃秃的,如同渔民今年一无所获的养殖场。第三章,《两个身体一条心》,是民间潜水员罗梗水与海警潜水员朴政斗的生死相依,也是生还者与往生者的阴阳两隔。 最近,《泰坦尼克号》于国内重映。原本没有什么兴致。但读到这里,我想我需要去看看了。同样是关于海难,在偶像情节与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我还能从这部电影中发现什么?这是我所期待,所思考的。 (速速记录一些零碎想法,如果有不正确,欢迎指正~) ... Étoile【编辑回复】 “拥抱无法回应拥抱之人”这句话写得好棒! 我觉得第一章那篇关于“capitalism”的采访,还有后面网友说潜水员的“特务”,那种感觉特别熟悉,有一种“啊,原来韩国也有这样的人啊”的想法。我不知道别的国家会不会有这样的人,但是好像我们和韩国在这一点上有很强的相似性。
-
单比特桔梗 (不要拯救溺死于真空的花) 2023-04-09 01:30:50 四川
2023.04.08 Day6 罗梗水应邀参加娜莱的“生日会”,娜莱高中同学所讲述的故事也让人感受到女孩子之间的友谊并为之感动。
更重要的是,她作为生还者,以她的视角再次讲述了事发当时所遇到的情况(这里也补充到了,家属和潜水员所不知道的关于娜莱的腿是怎样受伤的细节)
罗潜水员在听到这些故事后在生日会上昏迷了,再一次不得不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其实这个地方关于抑郁心情的叙述也是挺有必要的。
“很难受吧?一直听这些故事,还要录下来再重新听,又要整理成文字,这也会对收集记忆的各位造成或多或少的心理阴影。
不要认为和罹难者家属比起来,这种抑郁的心情不算什么,人心都很脆弱,各位所感受到的痛苦,千万不要和其他人比较。如果觉得痛苦,就要找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之后罗潜水员与律师交谈后,决定不再做“没有嘴巴的潜水员”,而是努力还原一个(可能真实的)原貌。但一体两面,站出来也有站出来的风险和要被背负的潜在的指责和恶意。
看到这里,心里已经不怎么指望后续有什么发展了,但是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
单比特桔梗 (不要拯救溺死于真空的花) 2023-04-09 21:45:27 四川
2023.04.09 Day7(p245-267) 柳潜水员的访谈有触动到我,“六十米,你以为那界限只在深海里才存在吗?我们的人生里也有啊!那些后辈潜水员现在正在超越那条界限,为此需要像改变气体一样,改变很多事情。”
罗潜水员最终也克服了心中的障碍见到了受害者的家属们,他的那种心情也非常能理解。“但反过来说,这里又是我最想来的地方,这些人也是我最想见的人。我从二一四年四月自愿在孟骨水道潜水到七月,正是为了这里和这些人。假若民间潜水员最终没有得到他们的理解,我们就算听到全世界的赞美也毫无意义,民间潜水员并不是只对外界闭口不言,我们也在逃避罹难者家属的视线和对话。”
船上的孩子们听指挥——原地待命,然后死去;潜水员们也听指挥——做一个没有嘴巴的人,然后就是这样被政府所抛弃……真是讽刺啊,人类为了在社会生活中提高效率才制定出各种各样的框架和规则,没想到却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
Étoile 2023-04-09 23:32:36 湖北
2023.4.9 陆陆续续,终于读完。 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除去故事本身,我们更能领略世态万千。 韩国政府部门踢皮球式的狡辩,暂停潜水员医疗补助固然使人心寒,可令人绝望的是,或许是因为我们对部分黑暗腐朽已经足够失望,疼痛积攒到麻木的程度,便不足为奇。 最让我难受的,则是光化门前,“绝食者”与“暴食者”的对峙。一直觉得pizza是最能分享快乐的食物之一(比如有往生者家属为潜水员送去pizza,当时只想着,多可爱的词汇呐),阅读到这一情节,最近都没有了吃pizza的欲望。 当然,这其中有上位者设下的圈套,利用无良的媒体,歪曲事实,引发下位者的厮杀。 如果弱者们都不团结一致,无人能捍卫他们应有的权利。
-
单比特桔梗 (不要拯救溺死于真空的花) 2023-04-10 10:57:08 四川
2023.04.10 Day8(读完) 最后在光化门的抗议活动中,罗在其中却被“维持秩序”的水炮所误伤,在他绝望的时候,“这时,一个男人冲进水柱里,他趴下来抱住我,水炮无情地攻击男人瘦削的脊背…… 我听到尹泰直坚定地回答:“潜水员,你不要动,我来挡着,我来保护你。” 淋湿的胸口挡在我的胸口前,那一刻,除了拥抱没有更好的答案了,从孟骨水道到光化门广场,我们再次相遇了。”(不知道这个情节是否是虚构的,但是突然就感受到了在制度和规则之下的一种温暖和柔情,至少是有人会选择信任与爱的。)
在后续中,所提到的那个问题就是“拥有写小说的技巧,是好事吗?现实总是比小说更加残忍。”其实这也能与这次的【主题讨论】联系起来,《潜入谎言之海》对于我们(国内读者)的现实意义。
看小说看故事,在我们心中留下羽毛一般的痕迹,这可能是绝大多数文学作品的意义;但作为这样的对于事故的记录,那还会纯天然地自带一份警醒和反思:第一,我们遇到相似的情况应该怎样做?能否规避或是说减少书里主人公所遇到的那些重重问题?第二,如果真的无法克服,还是遇到相同的困境,我们能比主人公处理地更好吗?是否坚持地下来?第三,在现在的情况下,特别是经历了这么多年困难的时刻,我在想,人们遇见某些事情时,包括我自己,从一开始热烈地发声到后面渐渐地不由自主就想闭上眼睛,想要回避不看——不是心里没有触动,怎么说呢,有一点点麻木了。
看别人痛苦和自己沉浸痛苦中仿佛找不出一个最优解,但就如作者最后所说的,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或许我们还能做的就是——热情地阅读,冷静地愤怒。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组长 楼主 2023-04-10 18:18:53 北京
2023.4.9 陆陆续续,终于读完。 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除去故事本身,我们更能领略世态万千。 韩 2023.4.9 陆陆续续,终于读完。 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除去故事本身,我们更能领略世态万千。 韩国政府部门踢皮球式的狡辩,暂停潜水员医疗补助固然使人心寒,可令人绝望的是,或许是因为我们对部分黑暗腐朽已经足够失望,疼痛积攒到麻木的程度,便不足为奇。 最让我难受的,则是光化门前,“绝食者”与“暴食者”的对峙。一直觉得pizza是最能分享快乐的食物之一(比如有往生者家属为潜水员送去pizza,当时只想着,多可爱的词汇呐),阅读到这一情节,最近都没有了吃pizza的欲望。 当然,这其中有上位者设下的圈套,利用无良的媒体,歪曲事实,引发下位者的厮杀。 如果弱者们都不团结一致,无人能捍卫他们应有的权利。 ... Étoile【编辑回复】这个片段所写的人与人之间因为身份的不同、认知的局限而筑起的理解的高墙,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后面还有一篇对退役义警的采访,这个受访者的身份非常特别,他又是义警,又是一场事故的遗属。我觉得这里其实是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消弭仇恨的图景。任何人都有可能遭遇偶然,被“时代的一粒沙”压在身上。可能如果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就很难再站在受害者的对立面上了。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组长 楼主 2023-04-10 18:44:11 北京
2023.04.10 Day8(读完) 最后在光化门的抗议活动中,罗在其中却被“维持秩序”的水炮所误伤,在 2023.04.10 Day8(读完) 最后在光化门的抗议活动中,罗在其中却被“维持秩序”的水炮所误伤,在他绝望的时候,“这时,一个男人冲进水柱里,他趴下来抱住我,水炮无情地攻击男人瘦削的脊背…… 我听到尹泰直坚定地回答:“潜水员,你不要动,我来挡着,我来保护你。” 淋湿的胸口挡在我的胸口前,那一刻,除了拥抱没有更好的答案了,从孟骨水道到光化门广场,我们再次相遇了。”(不知道这个情节是否是虚构的,但是突然就感受到了在制度和规则之下的一种温暖和柔情,至少是有人会选择信任与爱的。) 在后续中,所提到的那个问题就是“拥有写小说的技巧,是好事吗?现实总是比小说更加残忍。”其实这也能与这次的【主题讨论】联系起来,《潜入谎言之海》对于我们(国内读者)的现实意义。 看小说看故事,在我们心中留下羽毛一般的痕迹,这可能是绝大多数文学作品的意义;但作为这样的对于事故的记录,那还会纯天然地自带一份警醒和反思:第一,我们遇到相似的情况应该怎样做?能否规避或是说减少书里主人公所遇到的那些重重问题?第二,如果真的无法克服,还是遇到相同的困境,我们能比主人公处理地更好吗?是否坚持地下来?第三,在现在的情况下,特别是经历了这么多年困难的时刻,我在想,人们遇见某些事情时,包括我自己,从一开始热烈地发声到后面渐渐地不由自主就想闭上眼睛,想要回避不看——不是心里没有触动,怎么说呢,有一点点麻木了。 看别人痛苦和自己沉浸痛苦中仿佛找不出一个最优解,但就如作者最后所说的,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或许我们还能做的就是——热情地阅读,冷静地愤怒。 ... 单比特桔梗【编辑回复】我在看这部小说和世越号相关的纪录片的时候,也经常会看到“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国内”这样的假设。我觉得我看过与没看过这本书,所能想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虽然作者所描写的社会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去对照,并且因此而产生超出阅读小说本身的愤怒,但是也正因如此,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应对重大灾难的可能性。他展示了受害者是如何通过记者、通过播客分享自己的故事、传递自己的声音,如何团结起来表达诉求,乃至如何记录、重述整个事件。 我觉得文学是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可能性”,无论是驰骋想象的可能性,还是真实生活中能够作为经验的可能性。 “原来还可以这样”的这种可能性的展示,是我从纪实文学以及基于真实事件的小说作品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
-
后浪文学 (你爱文学,文学将来会爱你。) 组长 楼主 2023-04-10 18:50:01 北京
【编辑回复】我也特别喜欢这句话!(差点就印在腰封上了!)“冷静地愤怒”可能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格外需要吧,既保持敏感,又保持思考。
-
Étoile 2023-04-10 18:57:09 湖北
遇难学生的母亲,为他擦去泪水,以及后文告知缘由——义警想起了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也是在社会事件中不幸离世的…😢这一段给我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很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