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因为真实,所以令人震撼
来自:孤独求败
【影评】因为真实,所以令人震撼 片名:《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导演:亚历山大·科特 上映日期:2012年3月(中国大陆) 读家:潘璠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因为真实地纪录了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带来的震撼真的令人久久难以逝去。 因为真实,所以令人震撼 在走进电影院之前,老汉我还真的有些忐忑,怕没有第二个购票入场的人。虽然我“享受”过一个人看“专场”的“待遇”,但那也真的令人感到难受和不安。所幸的是,这一次,走进小放映厅之后,发现最中间的两排椅子上,一排各有一个观众,都是男的,都是一个人来的。这种情况真的罕见。看来,确有与我一样的军事或史诗电影迷。 从苏联到俄罗斯,以二战或曰卫国战争为背景的史诗性巨片,有四五十年代的《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有七八十年代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成为一个电影品牌。很多中年以上的观众会记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局部的故事。西方人倒是拍了一部《决战中的较量》,虽然说的是两个狙击手的较量,却把波澜壮阔的卫国战争整成了约瑟夫和阿道夫的个人较量。到了苏联解体后的《列宁格勒》,与其说是战争史诗,不如说是政治清算。虽看似深刻,但也使人怀疑,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精神动力,仅靠不得人心的政治压力,几十万人何以能够在如此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抵抗达900天之久。 终于,我们看到了由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合拍的由著名小说《布列斯特要塞》改编的《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虽然观众在影片刚开始不久,就看到少校彼得在战前因散布德国将会对苏联开展的言论而受到调查;在影片快结束时又被告知,彼得因伤重被俘,战后受到政治歧视,直到1965年才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但这部一百一十分钟的影片,还是把主要时间放在了事件本身上面,放在了一个多月的不屈抵抗上。虽然没有史诗片那样的大背景及双方统帅,但又不同于那些虚构的战争题材影片,而是真实地纪录了苏德战争爆发时,一个真实地点发生的一段真实的事情。所以,老汉我依然以观看史诗影片的心态来欣赏这部壮怀激烈、激动人心的战争大片。 同其他一些战争片不同的是,摄影机的镜头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因签订著名历史协议而闻名的这座要塞,哪怕是半步,哪怕是半分钟。但与《攻克柏林》、《解放》、《莫斯科保卫战》等片相同的是,描述战争爆发前的祥和气氛,确是衬托战争突然、残酷所必不可少的铺垫。本片在这个方面,也确有值得称道之处。虽然很短,但却把战前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在排练舞蹈,有的在谈情说爱,甚至有的在追查扰乱军心的德国将侵犯苏联的“谣言”。除了忧心忡忡的少校彼得外,所有人都在尽情享受着和平的阳光。 记得《攻克柏林》中战争爆发的第一个镜头,是田野里的青年男女看到了遮天蔽日的德国机群;而《莫斯科保卫战》中战争爆发的第一个镜头,是无数德军坦克从水里冒了出来。相比较而言,本片的处理确有独到之处,且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经典。1941年6月22日清晨,男主人公、少年号手阿基莫夫和他的小女友安雅坐在河边,享受着和平的空气。男孩儿要在小女友面前露一手,爬到河边一棵歪脖树的顶端,手扒着树梢,整个身子吊在树下晃悠着。这时,一架又一架飞机掠过,炸弹纷纷在不同的位置落下,男主人也一下从树上落入河中——战争爆发了。 布列斯特要塞之战是卫国战争中一个特殊的值得记忆的战例。当数百万德军闪电般全面突入苏联境内时,猝不及防的守方完全蒙了。虽然影片没有展示更为广阔的战争背景,但对这一个时间段、一个经纬度交叉点上的聚焦,已经足以令人惊心动魄。当炸弹、炮弹炸毁一幢幢房屋、把人炸得血肉横飞的时候,所有活着的人都在四散奔跑。出于逃生的本能,这边的往那边跑,那边的往这边跑。影片真实地纪录了当战争突然降临到毫无思想准备的人们的头上时是何等的残酷,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寻找和展示令人震撼的人性光芒。一个小男孩在母亲的尸体旁吓呆了,德军士兵把手榴弹扔在孩子的脚下,一个已经失去左臂的苏军士兵艰难地把手榴弹压在身体下面,使小男孩暂时保住了性命;一匹被炮火击中的军马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一个苏军士兵流着泪给它补了一枪……这些,或都可以成为战争片细节中的经典案例。 当笔者心中暗想“老这么跑来跑去也不是个事儿啊”的时候,果然有人站了出来——彼得少校、福明政委、沃诺格拉多夫中尉,他们号召军人们镇定,组织起来进行抵抗——虽然联络中断,但军人们各自为战,或是在要塞中抵抗狙击,或是从战壕中跃出反冲锋,或是推出反坦克炮轰击。他们不知道苏军正在整个边境线上全面溃败,始终不停地发出“这里是布列斯特要塞,我们还在战斗,我们需要援助的电波”;他们不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更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的事情,只知道履行军人的职责——抵抗……影片真实地纪录了要塞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军人的不同形式的抵抗,直至战死或因失去抵抗能力而被俘,延续时间达一个月之久。 一些抵抗者的最后时刻,虽然似曾相识,但依然可圈可点。一队无力抵抗的苏军被押出了要塞,德军喊道“谁是政委,谁是犹太人”,于是,既是政委又是犹太人的福明政委出列,被一排德军枪杀;一名苏军老兵以藐视的眼神注视着德军,用手风琴奏响了人生最后的旋律,直到身中成排的枪弹……这两个细节的处理,与《莫斯科保卫战》基本无异,显然是有出处的。虽然手捧全家福的沃诺格拉多夫中尉和失去女友的放映员尼古拉斯,都是用一个手榴弹作了最后的了结,但因为情景和情节不同,也并未给人以雷同之感。因为真实地纪录了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带来的震撼真的令人久久难以逝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胡文阁“倒好事件”有感 (绝缘鼠)
- 这个群 (清凉)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书评《寂寞圣哲》 (音乐水果Joyce)
- 【影评】致:永远年轻的疯子——《杀死汝爱》 (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