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主题—成长
来自:秋在来解西游
如果要问西游记讲了什么,很多人会说是西天取经的故事,西天取经是西游记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不能完全的概括西游记。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角,我们从孙悟空来看,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从出生→学艺→闯祸→受困→取经,最终成佛的历程。我们知道成佛是一个人修行的境界达到了圆满,孙悟空从学艺到最终达到修行的圆满(成佛),这样的过程是他的成长过程,因此可以说西游记的主题就是成长。 我认为解读西游记从确立主题开始,确立主题是明确解读的方向,没有明确方向,就会走错方向,方向错误了,再多的努力都不会有效果,这跟才学、智商、资源都没有什么关系,就像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拥有的越多只会让人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既然说西游记的主题是成长,西游记应该对成长有所诠释。菩提祖师同孙悟空说:“:“我门中有十二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也有人说过,应该读为: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但是再没有了进一步的解释内容。虽然成了组合,我们也看不出什么新意来,更别说跟主题的关系了。 让我们想一下,影响成长的因素是什么?是心胸、处事、意愿、人性、解道和修成,所以我认为西游记对成长的诠释为:心胸广大、处事智慧、意愿真如、人性似海、解道颖悟、修成圆觉。 这就是我强调解读西游记要明确主题的原因,找准方向才能解出内容。这样内容即对应了主题,又与主题也相辅相成。 早就有人说过西游记的主题是成长了,不过没能解释通孙悟空的成长过程。只是完成取经的任务,因为有功被封成佛就认定为成长,而说不出本人的进步变化,无法使人信服。 其实孙悟空的成长不仅是处事能力的进步、个人认知的的成长、打妖除怪行为的纠正,还有七情六欲的禁抑。 七情:孙悟空每一情通过三件事来表现他修行的进步,七情就是二十一件事。详尽内容请看106:抑七(私)情 六欲:每一种欲求都通过五件事来表现孙悟空对欲求的渐进改变,并以‘真假行者消除二心’为分界线,其中有三件事出现在前面,两件出现在后面。虽然每一件事的经历都是孙悟空不断改变的表现,但是除二心是孙悟空得以彻底改变的根本。详尽内容请看39、孙悟空除六贼的个人修行 个人认知的成长:孙悟空探水帘洞是他对自己原有洞府的重新认识,自此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从此确立了在猴群中的地位。详见: 03.石猴卵生的合理化解释 04.水帘洞:财富装饰的府邸 打败混世魔王是消除身边带有胁迫性的为人处世之道,确立自主的处世之道,详见:10.西游第一妖:混世魔王 打妖除怪行为的纠正:妖精该打,但是妖精不是明明的(变化了,其他人认不出),就不能自我断定,需要待妖精显出原型,再打,避免其他人误解。详见:三打白骨精,谁错了 处事能力的进步:之所以我们意识不到孙悟空的成长,是把取经之初他认为的太完美了,也把唐僧想象的太不堪了? 孙悟空虽然学艺成了神仙,法力强本领高,但是仅有法力和本领是不够的,还需要处事的能力,这恰恰是孙悟空所欠缺的,唐僧的强项。 让我们来看一下孙悟空取经之初的真实水平及唐僧对他的教导。 脱离五行山,孙悟空就打死了猛虎,他扒下虎皮想做身衣服,“行者又有眼色,见师父洗浴,脱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过来披在身上,却将那虎皮脱下,联接一处,打一个马面样的折子,围在腰间勒了藤条,走到师父面前道:‘老孙今日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这样才像个行者’,三藏道:‘徒弟,你不嫌残旧,那件直䄌,你就穿了罢。’悟空唱个诺,道:‘承赐!承赐”。孙悟空直接将师父的衣服变成了自己的衣服,事先并没有征得唐僧的同意,唐僧对孙悟空说送于他,其是说与不说结果都是一样的,他只是在告诉孙悟空,获得我的东西要得到我的许可。 显然孙悟空听进去了,再见到唐僧的褓裹里有绵布直䄌和嵌金花帽时说:“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孙悟空开始知道向师父讨取自己喜爱的衣物,但是向自己的师父讨取,并不代表对别人也会有这样的态度。 唐僧师徒二人离了鹰愁涧,夜宿里社祠,当晚“行者眼乖,见他房檐下,有一条搭衣的绳子,走将去,一把扯断,将马腿系住。那老者笑道:‘这马是那里偷来的?’行者怒道:‘你那老头子,说话不知高低,我们是拜佛的圣僧,又会偷吗?’老儿笑道:‘不是偷的,如何没有鞍辔缰绳,却来扯断我晒衣的索子?’三藏陪礼道:‘这个顽皮,只是性燥。你要拴马,却同老人家讨条绳子,如何就扯断他的衣索?老先生休怪,休怪···”孙行者当面扯人家晒衣服的绳子,连个招呼都打一声,那庙祝的老头不好明说他偷绳子,而是半开玩笑的以偷马来诘问取绳子的不当,没想到孙悟空还好面子,恼了起来。唐僧先是给孙悟空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又向老头陪了礼,还同人家解释了马的来由。 唐僧的话引来老者的好感,表示自己有一副鞍辔,虽是心爱之物,但也没有了用处,愿送于唐僧,唐僧听后称谢不尽。 孙悟空其实并不相信老者的话,他认为怎么会有人平白无故的送人东西,所以他才会在第二天早上,对唐僧说:“师父,那庙祝老儿,昨晚许我们鞍辔,问他要,不要饶他”。不想“那老儿,果擎着一副鞍辔衬屉缰笼之类,凡马上一切用的,无不全备”。 孙悟空看过心中暗喜,他喜的是得到那幅鞍辔吗?应该是他通过这件事悟到了得到鞍辔的方法。 所以说孙悟空的进步是始终的,也是在唐僧的教导下完成的。 唐僧对孙悟空的教导不只是这些普通的处事方法,还有如何打妖除怪。唐僧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三打白骨精中对孙悟空的劝阻、拦截、惩罚,但是三打白骨精真的是唐僧错了吗?详尽内容请看:三打白骨精,谁错了? 谁对谁错还是要看结果,我们对比就会发现,之后的平顶山遇妖,孙悟空改变了之前的做法。 成长在于改变,孙悟空的变化是始终的,直至成佛,所以西游记的所有故事的叙述一直在围绕主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白骨夫人,黄袍怪,斑斓虎,都指向一个共同点…… (阿佛)
- 西游记线上精读 (阿佛)
- 我认为这样解读西游记比佛道相争的阴谋论强多了 (第三类靛蓝)
- ★《西游记》再考证正在酝酿 (图吧潜水员)
- ★重磅:《吴承恩诗文研究》申报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拿下! (图吧潜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