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剧情|从淑娘到盼儿——从婚姻自主到人生自主
来自:白白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以古代或者近代为背景的小说中,在描述爱情的时候都写到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克服千辛万苦,最后终成眷侣的故事。但大多数文学作品里边,大多只涉及到争取结婚自由,却没涉及到结束一段婚姻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讲,《梦华录》里边活在萧钦言口中的淑娘是个颇为进步的人物,她在爱情和婚姻的开始和结束上都是自主选择的。
其实,淑娘的故事的某些部分完全可以写进大多数爱情传奇故事里边去:诗书名门的美丽的大家闺秀与出身贫寒、英俊、才华横溢的读书人一见倾心,私奔成婚,琴瑟和谐,然后生下麒麟儿。后来,读书人高中进士,在仕途上高歌猛进。而她的儿子孝顺、聪明、文武双全,十七八岁中进士,年纪轻轻就官居五品。
在一般的故事里边,从读书人中进士那一刻起,大概就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但《梦华录》到了这里,淑娘却发现,自己的丈夫的人品不好,而且作风不端正。根据剧里边的情节,萧钦言这人蝇营狗苟,而且被捉到与歌姬同榻而眠。虽然萧钦言自称从没做过对不起淑娘的事情,但他作风不谨是一定的。
这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很像。富商的女儿卓文君守寡在家,穷书生兼大帅哥司马相如以《凤求凰》琴挑卓文君,勾引得卓文君与他私奔。卓文君当垆卖酒,逼得父亲承认他们的亲事。在有争议的传说中,后来,司马相如文名远播,官运亨通,却动了纳妾的念头。对此,卓文君写下了《白头吟》,挽回了司马相如的心。
淑娘和萧钦言的故事的正常走向,似乎应该是淑娘写下绝妙的诗词,挽回萧钦言的心,让他打消纳妾/喝花酒的念头。或者,淑娘干脆像是当时所认为的“贤淑女子”那般,主动为丈夫纳妾,然后对妾生子视如己出。
要知道,根据正史,宋太宗的幼女(在《繁若忘归》目前的时间点上她的封号是魏国大长公主,她在《清平乐》中出现过),以贤德闻名,其事迹包括擅长书法、诗歌、历史、女红,宋太宗让她随便挑好东西她只挑一般的东西,等等。她出嫁之后不长时间驸马李遵勖就与她的乳娘私通生下孩子,传出了很大的丑闻。她的哥哥宋真宗将驸马贬谪,结果她在哥哥面前泪流满面、僵扑于地,为驸马求情。宋真宗没有办法,将驸马赦免了。然后,她对驸马私通生下的孩子以及妾生下的孩子视如己出。而且,她这么做可不是对驸马没有感情——当她听说驸马在外地得大病的时候,甚至等不到奏报得到回复就违法出行前去探望。等到驸马死后为驸马服丧结束,她就不再穿鲜艳的衣服了,甚至连宋仁宗亲自为她簪花,她都推辞了。至于她的丈夫的人品嘛,能新婚就与妻子的乳娘私通,能是什么好东西。
这是真实历史上,一位北宋前期的才女,面对着大概率并非自己选择,相貌、才华、人品和对妻子的尊重大概都不如萧钦言的丈夫的时候,呈现的能够被史书称赞的态度。——要注意,在这位公主出嫁的时候,二程还都没出生,理学连影子都没有,而且这位公主的哥哥和侄子也再给力不过了。
与顾千帆同时代的一位品格得到绝大多数人称赞的人是范仲淹,但他也是有妾的。他的第一任妻子李氏出身名门,早逝后,范仲淹将妾张氏扶正。后来,范仲淹还与一名年幼的歌伎有往来,等到张氏死去后才为歌伎赎身接回家。就这个等张氏死后才将歌伎接回家,就已经是能够得到称赞的行为了。
哪怕是私德经过满朝政敌盖章毫无问题的王安石,在儿女双全的情况下,他的妻子也曾经很“贤惠”地为他买过妾,还是王安石自己把妾退回去不要的。
可以说,萧钦言这个人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他对于在外边睡歌姬的评价是“对不起你娘”,这个私德上的觉悟已经可以说是超过绝大多数当时的男人了。而且,他很可能还没真的睡。
根据顾千帆的回忆,造成爹娘和离的原因是歌姬,那大概打破了淑娘对于爱情的最后一丝幻象。我觉得,在萧钦言追到顾家门外的时候,大概率为自己辩解过与歌姬没有发生关系,但淑娘仍然没有回头。
如果萧钦言的当官史参照历史原型丁谓的话,萧钦言这时候大概刚刚把福建路的龙凤团茶吹成天下第一,属于有名的能吏,恶名不显呐。
历史上的这个时候,在福建的丁谓在与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王禹偁的通信中,劝对方不要直言讽谏以至于被贬。王禹偁对于丁谓的这种“与世共浮沉”的态度很看不上。这些通信说明丁谓确实不是什么正直的人,但其实也表明丁谓还对举荐自己的人挺有感情的,要不他干嘛跟人家通信留下文字证据,说这种敏感的话题?这一阶段的丁谓/萧钦言在外边没什么恶名,但与他最亲近的人——比如说淑娘——大概已经发现他的公德有亏了。
也就是说,当时萧钦言的公德与私德都恶名不显,在大环境下甚至也都算不上最恶劣的那种,但饱读诗书的淑娘没有学卓文君以诗词挽回丈夫的心,没有学魏国大长公主那般在为自己撑腰的家人面前给负心郎求情还对妾生子视如己出,没有像王安石的夫人那般主动为丈夫纳妾,而是毅然选择和离,这已经很超出当时的一般规范,非常勇敢和遵循本心了。
可接下来,就像鲁迅问的那样: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淑娘的选择是回到顾家。但是,顾家并不是什么让她和儿子愉快的地方。
根据剧里池蟠的描述,顾审言是个见到小男孩揪小女孩辫子都要骂“无德小儿”的人。根据顾千帆的反应,顾家是个顾千帆连玩秋千都不行的地方。淑娘过世之后,因为是和离归家,连祖坟都进不了。
根据顾千帆十七八岁中进士、中进士之后马上就能被齐牧忽悠来计算,顾千帆作为承重孙为顾审言、作为嗣子为顾明敬的孝,应该是在他十七岁之前就守完了——宋代一般是八九月份拔贡,第二年春天礼部试。而作为承重孙或者嗣子的守孝需要二十七个月。也就是说,最晚到顾千帆十五岁,顾审言和顾明敬就都已经死了。而考虑到淑娘死后没进祖坟,那么她死的时候顾明敬或是顾审言应该还在世——如果是顾千帆做主,他一定让娘进祖坟。这么算来,淑娘最多也只能活到顾千帆十四五岁。如果淑娘十八岁生子的话,那么她去世的时候可能也就三十出头,不到三十五岁,大概比孙三娘出场的时候年纪还轻。
淑娘的一生,在追求婚姻自主上大概做到了极致——她是自主地决定开始和结束婚姻的。但在她的人生中的其他方面,她并没做到自主:就连全世界最爱她的人,在外人面前都只能叫她“姑母”,而不是“娘”。
虽然让千帆被顾明敬收为嗣子可能是为了千帆好,但对于淑娘来说,她连自己的儿子都被剥夺了。
顾淑死后,为了让她得到官祭,顾千帆数次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在她所厌恶的前夫萧钦言的助攻下,才免去了孤坟漂泊在外的悲哀。
顾淑的生前死后,只有从她私奔到和离之间的一段时间是相对自由的。此前此后,包括受到官祭后,她都并不自由。就像葛招娣评价的那样:“靠儿子,那不也是靠男人吗?”
那么,如果完全放弃自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那就幸福了吗?
很多大大分析过,齐牧当年可能也对淑娘有意。而齐牧和顾审言又有交情,如果淑娘不跟萧钦言跑,搞不好会被嫁给更加擅长掩饰的齐牧。那真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如果所嫁之人没有太大问题呢?让我们看看几位与淑娘的出身相似的名门闺秀,嫁给了私德和公德上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才子之后的生活。
范仲淹的第一任妻子李氏,是参知政事李昌龄的侄女,太子中舍李昌言的女,妥妥的名门贵女。在范仲淹中进士之前,他就被李家选做了女婿,但李氏却早早去世了。李氏死后,范仲淹将妾张氏扶正。因为没有借机攀附权贵,只是将操持家务多年的妾扶正,范仲淹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可张氏既然操持家务多年,那么大概李氏生前范仲淹就已经纳了她了。也就是说,参知政事的侄女,下嫁给连饭都快吃不起的穷书生,在穷书生中进士之后——甚至还没有显达,就要忍受妾室,然后还青春早亡。
欧阳修连续两位妻子都死于生育,薛奎家还把四女儿嫁给了他作为第二任继室。而欧阳修的母亲哪怕在墓志铭的美化下,也是“刚严好礼”。薛氏和婆婆的关系是这样的: 姑韩国太夫人,性刚严好礼。夫人生于富贵,方年二十,从公涉江湖,居小邑,安于穷陋,未尝有不足之色。事韩国时,其起居饮食,寒温节度,未尝少失其意,虽寒乡小家女,有不能也。
这糟心的情况,可能是宋代追求礼教的名门望族教导出来的女儿,过的不算最坑的生活——被坑得最惨的两位结婚一年左右就已经死于生育,在土里埋着了。欧阳修的两位前妻的情况是: 胥氏,翰林学士偃之女;杨氏,集贤院学士、谏议大夫大雅之女。她们的家庭情况都可以和顾淑比肩的。其中,杨大雅素有直名,当年和丁谓、王钦若很不对付的,我觉得跟顾审言有一拼。感觉上,欧阳修的前两任夫人的死可能也和婆婆有关。比如说,让大家闺秀“安于穷陋”、“虽寒乡小家女有不能也”之类的,然后在生育的时候就遇到了难产等问题。
要是放在现在,搞不好范仲淹的第一任妻子、欧阳修的三位妻子都得上网写小作文哭诉自己糟心的婚姻生活的。
能遇到王安石那样不纳妾、公德私德都很好的,那运气真的要爆棚才行。当然,王安石不爱洗澡换衣服,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完全放弃自主权,也是一个巨大的坑。
但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到《梦华录》里,或者真实的历史中,在做了一次错误的选择,并且改正了这一错误之后,淑娘并非只有作为屈辱的归宗女,将儿子过继出去,自己郁郁早亡这一个选择。
赵盼儿是贱籍从良,资助了欧阳旭又被他抛弃。孙三娘是个半文盲,被丈夫和儿子抛弃、被顾千帆从水里救上来的时候身无分文。宋引章被周舍和沈如琢骗,又身在贱籍。
赵盼儿劝孙三娘说:“你叫孙三娘,又不是傅子方他娘。”
孙三娘后来说:“初嫁从父母,再嫁从己身。”
赵盼儿姐妹几个后来在东京开茶坊、开酒楼,靠着自己就活得风风光光。
在婚姻方面,赵盼儿后来与顾千帆成亲;孙三娘带着孩子和杜长风喜结连理;而宋引章可能选择自己独自美丽,也可能选择池蟠。
她们和顾淑之间的区别,大概是这三姐妹都在被抛弃之后选择独立谋生,靠自己而不是靠男人吧。
在真实历史上,其实如果不太受礼教的规范(aka,不太受顾审言这等儒家父权的压迫),北宋前中期的情况其实也没那么糟糕:政敌彼此攻讦,是会攻讦对方不让守寡的儿媳再嫁的。
范仲淹的母亲在守寡之后也带着范仲淹嫁给了一位当官的人,那人对范仲淹还挺好。
在赵盼儿敲响登闻鼓之前的十六年,即1002年,登闻鼓被敲响的原因是向敏中、张齐贤两位相公争娶一名有着巨额财产的寡妇柴氏。
《梦华录》里边的刘婉,真实历史上的刘娥的奋斗史可能不太典型;但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的确是第一任老公逃婚后和离归家的。
北宋前期对于再嫁的态度其实还挺开放的:只要足够有钱(柴氏有私房约两万贯),宰执们就可以甩开脸皮不要地去求娶寡妇,求娶不成还会唆使柴氏的继子构陷哦。只要出身足够好、家里愿意钻营(曹皇后),或者本人足够聪明美丽(刘婉/刘娥),当上皇后也不是没有可能。
顾淑不仅仅是顾审言的女儿,顾明敬的妹妹,萧钦言的(前)妻,千帆的母亲,她也是她自己。
如果淑娘能够像赵盼儿一样靠自己谋生,自己活成了陶朱,独自抚养儿子,再觅良人,或是坐产招夫又如何呢?——要知道,我大怂是承认女户,在女性户主招女婿后还可以继续承认女性的户主身份的。
顾千帆选择了赵盼儿,可能原因之一也是欣赏她比自己的母亲更加自由、自主的精神吧。
顾淑做到了自主选择进入和结束婚姻,这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很多现代女性在有法律的保障下都做不到的。
而赵盼儿一方面自己养活自己,一方面大胆选择爱情,一方面有敲响登闻鼓追求尊严,真正地做到了支配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这些现代女性都不能说自己能够完全做到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永安楼|怀念录子,原以为在播剧组消息999+是常态 (momo)
- 永安楼|不懂就问今天是八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吗 (兕贳麂等416人)
- 永安楼|写给赵盼儿们:当洪流涌向你时 你被淹没 错并不在你 (米花糖)
- 求问骑马打伞这一幕是第几集呀 (momo)
- 永安楼|还有录人在吗 (扑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