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角度浅析慕强欺弱心理和同情弱者的原因(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抽离
在之前的分析中已经阐明了我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求生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为了心安理得的生存下去,自己给自己或接受生存环境给自己的一个定义,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心理暗示。前面分析了人生价值和意义对产生嫉妒心理和羡慕心理的原因。这里将进一步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角度分析人们普遍存在的慕强欺弱及同情弱者的心理。
首先来看慕强这一普遍现象。在人类的丛林生存法则中,慕强欺弱是随处可见的。对强者的崇拜,和对弱者的轻蔑是残酷丛林法则的铁律。那么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角度怎么理解人类的慕强欺弱这一规律呢?
先看慕强的原因。之前分析羡慕心理时,已经涉及到这方面的部分原因:人们之所以会对强者崇拜,是因为强者身上拥有着显著的一种或多种的优越性(例如金钱财富,权利,外貌,突出技能,财智,优良品质等)。而这种优越性正是其他人非常向往,而又无法在短期内轻易获得的。这时,强者自身的优越性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对他人有指导意义。因为这种优越性让他人看到了自身想拥有的理想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样的。也给了部分人奋斗的方向,但大多数人往往看到的是优越性的结果,却看不到强者获得这种优越性的过程。这时根据价值感和意义感的强度不同,可以慕强人群分为三类:
一类是价值感,意义感最弱,也是人数最多的人群,他们仅仅保持着羡慕强者的状态,但认为这种优越性对自身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就像太阳,那么闪耀却无法拥有。这也是强者少弱者多的原因。现实中的例子莫过于粉丝对偶像的崇拜。
第二类是价值感和意义感更强烈的一类人群,他们数量明显少于第一类人群,这类人会通过向强者示好,表忠心,甘愿被强者操控(如精力,时间,劳动力,身体等方面)或价值交换等一系列方法达到获得强者一定指导的目的。他们不奢求获得强者那样闪耀的优越性,但也希望自身能比现状更优秀,让自身的价值感和生命意义感更突出,更强烈。
第三类人是价值感和意义感最强烈的人群,也是人数最稀少的人群。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获得和强者一样的优越性,甚至在内心的最深处希望有朝一日能超越强者,成为更强的存在,从而体现自身更为强大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他们强烈的求生欲让他们在残酷的生存法则中,有更大的机会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强者。
这里要说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强者所表达的思想,往往会被其他人当作真知灼见甚至真理。而弱者表达出同样的思想,却显得那么平平无奇。这是因为从强者口中说出来,这样的思想就自带强烈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不论对错)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这也是爱屋及乌现象的原因。而弱者本身价值感和意义感很弱,其表达的思想也就不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由此也可以窥见一些弱者被轻视的端倪。
接下来就更深入的分析一下弱者被轻视,得不到尊重的原因。一方面是弱者自身的原因。我们知道弱者身上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强度很弱。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身上很难发现显著的优越性(但仍然有较弱的优越性),相反,在弱者身上存在着明显的劣根性,包括低劣的品质,如:懒惰,不思进取,回避困难等。这些低劣品质又导致他们物质上的匮乏和被权力支配的命运。这些特质无一例外的向外界发出警告信号:“我是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的”。更糟糕的是他们的这些特质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他人。另一方面是弱者周围人的原因。人和动物一样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当人们和弱者接触太久也会潜移默化的产生消极心态,看不到对生活质量和人生层次提高的希望,从而感到自身价值感和意义感强度降低,认为这都是受到了弱者的影响和拖累。所以人们本能的对这类人产生厌恶感,出现轻视和不尊重他们的态度,尽量回避,不和他们做过多和过深入的交流是多数人们的选择。而不可回避时,人们也只是做简单的必要的沟通,即使弱者并没有对其他人造成真正的伤害。
那么什么时候人们会对弱者表现出同情心理呢?当弱者像周围人群传达出非常微弱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时,同时并没有让对方感受到自身的低价值和低意义对他产生负面影响,往往多数人会对这样的弱者表现出同情。
例如一个独自过马路的5岁儿童,总是能激发周围大多数人的保护欲,人们会情不自禁的用行动去阻止孩童独自过马路,并帮忙寻找他的监护人。这是因为儿童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缺乏自理能力,随时会被外界事物威胁到自身生命安全。幼童不能自我保护的弱势展现的低价值和低意义对他人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会激发人的同情心理和善意。所以人们就更倾向于去帮助他,而不是轻视他。
另一个典型的现象,作为同样缺乏自理能力的弱者,老人和幼儿却经常得到人们不同的待遇。人们往往会更同情和喜欢幼儿。因为幼儿虽然在自理能力方面是弱者,但他们却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他的生命意义和自身价值不但不会给周围人带来负面影响,还会让人们感受的希望,这是一种正向的积极影响。所以人们更同情和喜欢幼儿。现实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个大人喜欢去逗乐一个素不相识的幼儿,而一个成年人会主动找陌生的老人闲聊的情况就明显要少很多。
因为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好相反,他们同样缺乏自理能力,但随着身体越来越差,生命力也在不断减弱。让人感受到的是生命价值和意义感的不断递减的状态,所以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人们对老人的同情和喜爱程度要远远弱于对幼儿的同情和喜爱程度。
这种对比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幼儿园和养老院了。往往幼儿园门口聚集着等待孩子放学的父母。他们每天准时接送孩子,风雨无阻。而养老院门口却明显感受不到这样的热闹氛围,子女可能一周或一个月才会出现一次。更多的时候,护工只是按部就班的不带有任何感情甚至厌恶的情绪协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而幼儿学里确总是充斥着载歌载舞,老师带领孩子们做游戏的温馨画面。
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恃强凌弱的世界,就要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理保护自己,而向强者学习促使我们进步。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只要把握好度,有时适当的示弱反而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和善意。而向强者学习,多观察他们身上的优越性特质,我们也会不断成长和进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尼采对康德的道德批判(个人臆断) (卡哇伊蝶死捏)
-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Camus)
- 好与坏 (是美在呼唤)
- 哲学交流群!人文艺术爱好者欢迎进群~ (Ye Ann)
- 危险来自哪里的几个数据,危险来自男朋友 (莫向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