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综合|蔡文姬番外(三)《胡笳十八拍图》补充
月在梨花
一、南宋 《胡笳十八拍图》作者小考
在查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南宋 《胡笳十八拍图》时,发现作者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李唐,有的说是陈居中。因为这十八幅图在宋代和明代经常被模仿,摹本太多,所以作者信息很重要。
(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宋李唐 《胡笳十八拍图》简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李唐《胡笳十八拍图》。全册十八幅,与刘商《胡笳十八拍》一拍对应一幅画面,具体包括:“被捕”“北行”“原野”“怀乡”“炊食”“观星”“听乐”“夜思”“家书”“产子”“育儿”“来使”“惜别”“送行”“别后”“归途”“驻足”“归乡”。各幅均有多处破损,曾经过明代画家的补缀。
《文姬归汉》题材在南宋特别流行,是因为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缔结和平盟约,双方暂时中止多年来的征战,宋高宗赵构(1107~1187)成功地迎回生母韦太后(1080 ~1159)还迎回徽、钦二宗,和一干嫔妃的遗骸骨灰。这和文姬当年的境遇颇为类似,画家们纷纷描绘文姬归汉的故事,正好符合了南宋朝野上下祈盼国家统一的心情。
故宫本的《文姬归汉图》册,在画前先是介绍了画册的大小、图画内容和刘商《胡笳十八拍》诗句。之后写此画无作者名款。第一拍幅左,有明代王铎(1592-1652)手书签题,王铎原题作,唐代阎立本(约601~673)画,今名乃清人胡敬根据《画继补遗》而改订。订为“阎立本画,虞世南书”,但由书画风格观之,显然不确。 《石渠宝笈三编》则据胡敬《西清札记》所考,将此画的作者改订为李唐(1066~1150)。 元初,庄肃于《画继补遗》卷下曾载:“予家旧有(李)唐画『胡笳十八拍』,高宗亲书刘商辞,每拍留空绢,俾唐图画。”而故宫本的《文姬归汉图》册,共计十八幅,各幅上方,均用淡墨圈定框廓,分录“胡笳十八拍”诗文。此一形式,似乎与《画继补遗》所述相符,胡敬将故宫本定为是李唐,当即根源于此。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出自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图录》(廿二)







但此画到此并未形成定论,后人的争议还在继续,除作者为李唐外,还有其他几种主要的观点。
1、南宋画院中人作。因此画与李唐其他画作风格不同,此画作者的功力深厚,加以衣冠、车骑、建筑,均符合南宋时宋辽制度,此画作者为南宋画院中人。
2、此册为南宋末年摹本。其中第三、第五、第十三、第十八等图与波士顿美术馆所藏《文姬归汉图》残册的构图和人物形象几乎完全相同,掳考证,后者为南宋初年作,此卷即为其摹本,成于南宋末年。另外,日本奈良也藏有一卷完整的《胡笳十八拍图》,构图与人物形象也与此卷完全相同,可以推测出也是波士顿美术馆所藏山页的摹本。
1998年中央美院邵彦的博士论文《〈文姬归汉〉图像新探》中有很多《文姬归汉图》和《胡笳十八拍》的图像。
宋代残存四页《文姬归汉图》波士顿美术馆藏


《胡笳十八拍》奈良大和文华馆藏



3、此画册为依据李唐原画的南宋画院画家摹本。
4、南宋陈居中作。陈居中擅长画人物、蕃马、走兽等,史实记载他画他很多蔡文姬相关的作品。尤其是清代《御制佩文斋书画谱》记载:陈居中文姬十八拍圗宋髙宗按款题跋 。
(二)李唐和陈居中
余思颖《陈居中〈文姬归汉图〉隐喻探析》中整理了李唐与陈居中的“文姬归汉”题材画作史料。

1、李唐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人。北宋画院南渡而入南宋画院的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教子图》《清溪渔隐图》《长夏江寺》《采薇图》《烟寺松风图》等。
元初,庄肃于《画继补遗》卷下曾载:“予家旧有(李)唐画《胡笳十八拍》,高宗亲书刘商辞,每拍留空绢,俾唐图画。”
《御制佩文斋书画谱》是清代王原祁、孙岳颁、宋骏业、吴暻、王铨等纂辑的一部中国清代书画类书籍,共100卷。康熙四十七年(1708)成书 。计分论书、论画、帝王书、帝王画、书家传、画家传、历代无名氏书、康熙皇帝御制书画跋、历代名人书跋、历代名人画跋、书辨证、画辨证、历代鉴藏等。所引古籍1844种,其中对书画家传记的引证,均注明出处。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资料,为中国第一部集书画著作之大成的工具书。
其中记载:李唐,字睎古,河阳三城人。徽宗朝曽补入画院,建炎间,太尉邵渊荐之,奉防授成忠郎,画院待诏,赐金带。时年近八十,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尤工画牛。髙宗雅爱之,尝题长夏江寺卷上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图绘寳鉴】
《石渠寳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型著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编四十四卷。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卷(书卷 画卷 书画合卷)、轴(书轴 画轴 书画合轴)、册(书册 画册 书画合册)九类。
其中记载: 宋李唐寒谷先春图、 寒谷先春图一轴、长夏江寺图、晋文公复国图、钱塘观潮图、清谿渔隠圗。
2、陈居中
陈居中,生卒年不详,嘉泰(1201~1204)时任画院待诏。南宋时期著名画家,擅人物、蕃马、走兽等,在一些文献中,记载其出使金国的细节,参加武举记录等等,这些史实内容太多太杂,在此就不收录了。中央美院彭慧萍女士的博士论文《“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象》认为,宫廷画师在当时一旦奉使出疆,便会依官阶奉授假官,以此彰显皇恩。王照宇《南宋宫廷画家陈居中研究》认为陈居中就是这种情况下中的武举。由是,陈居中应是南宋宁宗、理宗时期(1194~1264)活跃在画坛和政坛上的一位浙江温州籍画家。其绘画以鞍马人物为主,由于外交聘使的身份,陈氏也经常绘制些具有异域风情的历史风俗画作。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余辉、美国斯坦福大学彭慧萍等学者均认为陈居中是南宋时出使金国的使团人员中,潜藏有擅长山水画、人马画的画院画家,他们奉命记录金国的山川地形和军事活动,其真实身份乃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间谍”,于是他的作品就被称之为“谍画”。彭慧萍博士论文中也列表说明了此事。

另外,一些画作史籍也有介绍
清代《御制佩文斋书画谱》中记载:
陈居中文姬十八拍圗宋髙宗按款题跋。
陈居中嘉泰年画院待诏专工人物蕃马布景着色可亚黄宗道【画史防要】
明仇英临赵伯驹光武渡河图。右仇实父临赵伯驹光武渡河图衷于李伯时单骑免胄与陈居中文姬归汉二图之间位置古雅设色妍丽为近代高手第一【容台集】
陈居中五马图
陈居中较猎圗
陈居中写志公像吹笳圗二卷百马圗
清代《石渠寳笈》记载了几幅陈居中的画:
厯代名绘一册,第十一幅素绢本着色画渔家乐事款署陈居中。
宋陈居中苏李别意图一卷。 素绢本着色画米署欵引首有许初篆书陈居中画苏李别意八大字拖尾有时韶陆驯二跋宋
宋陈居中文姬观猎图。素绢本着色画无欵姓氏见防中拖尾有邓文原杨泰二防。
个人认为这幅《文姬观猎图》与宋《胡笳十八拍》风格类似。
宋陈居中《文姬观猎图》出自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图录》(十六)




前两页剪辑合并效果图。

此外,清代《御制佩文斋书画谱》中还记载了两则和蔡文姬题材相关的史料:
五代朱简章【图绘宝鉴云江夏人】工画人物、屋木。有禹治水、神仙传、胡笳十八拍图。
唐张庭范(?~905)【御府所藏八】: 谢安帖【以下草书】、相遇帖、东阳帖、造蠒纸法【正书】、胡笳十八拍【以下行书】。
《宣和书谱》记载:
张庭范,本一优人,亡其系。善逢迎,谄事朱全忠,为所喜,故全忠录其扈从之劳为御孽使,进金吾卫将军、河南尹。全忠又欲用为太常卿,宰相裴枢知其无人望,且太常典礼,非贤者莫能当其任,力持不可。全忠由是罢枢相。而柳璨希旨意用庭范,然终以此败。庭范喜草书,貌类善人而心术特不善,与柳璨同恶相济,终辗于市。是亦所致者。然以《春秋》褒贬之法断之,则庭范之书或在所不录。今御府所藏八:
草书:谢安帖,相遇帖,东阳帖。
正书:造茧纸。
行书:胡笳十八拍,仁弟帖,借书帖二。
(三)明代仇英的摹本
明代仇英临摹了几幅与宋代文姬相关的画作,也能从侧面证明一些问题。
仇英(约1509~1552),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仇英是明代技法最全面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他出身低微,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徙而业画。曾师周臣学画,苦学成功,是人物、山水画的一位能手。文征明赞其为“异才”。董其昌称赞他“十洲为近代高手第一。赵伯驹后身,即文(征明)、沈(周)亦未尽其法”。他的成名离不开周臣的知遇和教导,更跟文征明的赏识提携有关系。仇英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明画录》谓其:“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
明仇英临闫立本《文姬归汉图》,即本文作者有争议的那本南宋卷。出自《故宫书画图录》(十九)









每两页合并效果图。





明仇英《仿陈居中姬归汉图》私人收藏。6绢本设色15 X 30 CM香港长风2009春季拍卖会。成交价1.12亿美元。
陶北溟题引首:明仇实父仿陈居中文姬归汉图。陈眉公审定真迹后三百年,陶北溟补题其端。陈眉公直指此卷为仇十洲临陈居中本,言之凿凿。可见明末时陈居中本尚在,而今不传,独留此卷。陈继儒乃明季书画大家,苏州名士,距仇英数十年,所言足信。陶北溟、王季迁皆鉴定巨眼,收藏大家,当不欺世。此卷为当今民间所藏仇英作品中难得一见之巨制。
此卷为仇英中年所绘,精细中颇见功力。仪仗车马均不用界尺,徒手而为,劲拔挺直,一时无出其右者。落款用篆书,在仇英的作品中较少见。盖仇英不擅书法,早年多请他人代书款,晚期作品自书款,不过数字而已。篆书较楷书好描画,故多出现于仇英早中期的作品上。
举凡人物服饰及器用,莫不描绘细谨,间或以泥金装缀文饰,符合宋代院体绘画富丽精致的风格。惟汉朝兵卫,均身着宋式衣冠,而匈奴人士,如左贤王头戴的幅巾、文姬的襜裙,乃至马匹配备等,亦多参酌金人制度。致令一桩原本发生在东汉末叶的故事,居然会幻化为宋、金人的形象。此等特异安排,充分凸显出作者藉“时事装”来图写古代史实的精品巨迹。此卷仪仗车马不用界尺,徒手而为,劲拔挺直,一时无出其右者。青绿山水楼阁,工雅细密有致;丹素人物故事,劲丽艳爽乱真,“诚当代绝技也”。










原图太大,无法上传,只能放个像素低的,了解下整体构图吧。

此外,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本《文姬归汉图》。出自刘凌沧《中国画里的“胡笳十八拍图”》,我在其他地方找到时了明代仇英摹品,作品依旧是完全临摹原作。

下图为明代仇英摹品

仇英仿古,虽可乱真,这幅《仿陈居中姬归汉图》一是有名家题字介绍,二是宋代装扮,三是结合前面《胡笳十八拍图》和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这幅仿品,应该也有陈居中类似的原作。即陈居中以此为主题,画了多种形式的绘画。这与相关史料记载相符。
由以上各种原因,我个人认为台北故宫的这幅宋《胡笳十八拍图》为陈居中作品的可能性,比为李唐作品的可能性大很多。
二、《胡笳十八拍图》黑白图片资料
在搜集资料中,找到了一些文章中介绍的《胡笳十八拍图》,但没找到彩色原版,这些图片对了解《胡笳十八拍》绘画也有一定作用,现收录在番外中。
原题元赵孟頫 绘 《文姬归汉图》 图中为送别场面,图片出自《沈从文全集.第31卷.物质文化史》中《谈谈“文姬归汉图”》
赵孟頫,号松雪,系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是元代最著名的书画家。其书法篆、隶、楷、行、草,无所不精。明人何良俊在《四友齐最说》中称他为“唐以俊集书法之大成者”。

元赵孟頫书《胡笳十八拍》


























元人《文姬归汉图》 图片出自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图录》(五)



宋和明《胡笳十八拍》《艺林月刊》刊登







1998年中央美院邵彦的博士论文《〈文姬归汉〉图像新探》中的其他图像。
明摹宋本《胡笳十八拍》佚名 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博物院有两套,前一个彩色的诗文是蔡琰的。此图卷按《胡笳十八拍诗》诗文是唐刘商的。





无款《胡笳十八拍》弗利尔美术馆藏。

传北宋李成《文姬降胡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传南宋龚开《胡笳十八拍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传元代南山樵隐《胡笳十八拍图》台北私人藏。

返回主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文物|转发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 2025年4月12日 这不是茶... (月在梨花)
- 文物|转发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 2025年4月14日 2000多年... (月在梨花)
- 黄鹤楼胜像宝塔 (佳时扬帆)
- 历史|考据:《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寻迷之旅)
- 文物|转发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 2025年4月28日 西周“三... (月在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