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导演 阿巴斯
十七
最近很喜欢的一个伊朗导演,认识他的契机是这部《随风而逝》,当时主要是被海报吸引了(心想这么美的地方又要讲什么揪心的故事hh),发现之前很喜欢的电影《特写》也是他拍的。

阿巴斯的电影(我看过的)有一种缓缓道来的感觉,是纪录片的风格。像很多偏诗和艺术的导演一样,他的电影里也有许多长镜头。只是不同大师的长镜头有不同的味道。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长镜头是孤独求索的诗意精神,安哲是深切的悲悯关怀,贝拉是痛苦和孤独的某种永恒性,阿巴斯更像无意为之的自然:就像摄影机代替我们在看,在经历,在感受。经常,在看《随风而逝》的时候,我小时候面朝黄土地和金色作物的记忆常被唤醒,倍感亲切。所以整部电影对我而言就像某种内心深处记忆的流,伴随长镜头自然地被展现。即使主人公着急开车到山顶找信号时扬起的喧闹的尘土,也不足以打破这种感受。看完电影之后我直接躺在沙发上蜷缩着身子睡了大半夜。
这并不是说《随风而逝》是一部关于岁月静好的影片。不管是《随风而逝》也好还是之前拍的《樱桃的滋味》也好,画面都很美,美丽的画面是为了讲述和死亡相关的故事。《随风而逝》讲述给我们旁观者视角下的死亡,更平和,夹杂一些“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奈(总让人想起巴赫最著名的那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樱桃的滋味》讲述第一人称视角下的死亡,充满矛盾挣扎(硬说的话更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因此也更容易共情。于是与死亡相关的经历还很少的我自然更喜欢《樱桃的滋味》一些。我很能理解老人讲的想自杀的时候手里握到樱桃(还是桑椹,翻译不同)果子,尝到樱桃的滋味时被唤醒的活下去的欲望;也很理解主人公在听完老人的故事之后找到他眼圈泛红地跟老人说“如果明天去埋坑的时候你喊我几声,我因为喝了安眠药没醒,请一定要拿石头打我几下,说不定我只是睡着了”的那种绝望中求生的意志。在这种时候,影片向我们展现的金黄色夕阳也不再因为逃避和沉寂而散发死亡的诗意美,而是充满了生的力量,隐藏着热烈的生的美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推荐 | 冯·提尔《狗镇》 (十七)
- 关于Breaking the waves 破浪 (Nunu)
- 推荐 | 导演 阿巴斯 (十七)
- 推荐|戈达尔《法外之徒》(含剧透) (十七)
- 推荐|博尔赫斯《环形废墟》 (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