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到心,由心到灵~
紫皇广伶
心理学在二十世纪初起家时,为了得以挤身于科学领域,不惜把人当作「东西」 来分析研究,研究方法与与评估标准也严格地限制于实验室所能操控的范围内。很快地,便有一批有识之士看出了这一走向的弊端,大声呼吁:「把人当作人来研究」,这好似天经地义的主张,却让人本心理学派前后奋斗了大约三十年,才在传统的「心理分析」与「行为科学」之外,奠定了它「第三势力」的地位。 当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仍在咀嚼胜利的果实时,人本心理学的宗师马斯洛却继续向前迈进,他晚年所提出的「高峰经验」,为后人开启了心理学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的先河。 由于「超个人心理学」所肯定心灵领域,是科学无法证实的,这对心理学界所产生的挑战可想而知。然而,我们若按照心理学由「物」到「心」的发展方向来推测,进一步探讨「心」的灵性领域岂不是最自然的结果?二十世纪末,随着新时代运动传来的种种神秘讯息,揭露人的意识与宇宙的奥秘,我们不必全盘接受,但仍能凭着自心的体验与直觉来评估一下它的可信度。它显示出一种时代信号,有幸踏入二一世纪的我们,岂能故步自封。 早期心理学和所有的科学一样,为了保持「学术独立」,不受宗教神权的箝制,不能不与宗教划清界限。但近一百年来,在心理学不断自我突破之际,宗教与神学也一样在进化当中,逐渐由「位格」意味浓厚的神,净化为「存在的根源」、「终极的智慧」或「宇宙的动能」等等。属于人文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对象既然是「人」的奥秘,是逃避不了「灵」的课题的。 一旦踏入了「灵」的领域,我们便知道那不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人心的问题是很难由出生到死亡这短短的物质生命经验来解释清楚的。它需要一个超越物质的源头,一个更大的宇宙体系来解释「灵」的奥秘。不论我们称它为天、神、佛或道,都无所谓,我们需要假定一个「形上的存在」才能进行「灵」的探讨。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计划在广州创建公益性的青年疗愈空间,问下大家的看法 (寻找)
- 助力实习|心理学市场媒体短视频 (发一个结局)
- 动力学取向,招长程来访 (七月v未央)
- 公益免费心理咨询三次 (JJ)
- 我想在北京建立一个线上➕线下的心理互助群 (若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