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互动》
来自:一阙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互动》由华人学者王明珂先生所著,此书将历史学与人类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又不乏社会学的一些视角,在史学界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对人类学等其他学科也多有助益。
在本书开篇1997年版序言中,王明珂先生单刀直入以“什么是中国人”为题,指出本书将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诠释“什么是中国人”来建立一个族群理论来阐释一般性的人类族群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现代族群理论解答“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宣称自己是谁”。2013版虽然与前版间隔十余年,但基本上也是在论述了王明珂先生对“什么是中国人”的思考,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是全书论述的核心问题。虽然最后作者并没有给“中国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正面解答“我为何宣称自己是谁”。
《华夏边缘》这本书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边缘与内涵”,这一部分作者展示了他的理论工具,他在检视了客观论、主观论、根基论、溯源研究等不同研究的优缺点之后,给出了他自己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边缘研究。然后作者介绍了一些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学说,例如族群理论、结构性失忆等。这一部分作者还与本书的序论相呼应,透露出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华夏边缘”的人群来讨论什么是“中国人”。第二部分“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中,作者以三个地区:青海河湟地区、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西辽河地区为例,介绍了公元前1000年之前“华夏边缘”形成初期的情况。作者认为,气候变化是造成人群移动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作者通过分析渭水流域周人与狄人关系的变化来说明华夏边缘形成过程。第四部分“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主要讨论秦汉之后华夏与非华夏的族群和地理边界大体形成以后,这个边缘的维持与变迁。
关于边缘的思考:从“华夷之辨”到民族共同体
王明珂认为族群的认同是建立在历史记忆之上的,而这种记忆是通过“结构性失忆”和“集体记忆”形成的。其实,族群建构共同记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认同,他们企图通过塑造“共同过去”来凝聚人群,整合族群范围,最终目的是方便管理与统治。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存在“华夷之辨”,华夏族群始终提防着“夷敌”,强调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周朝时,分封制下遵守周王朝礼制与周王室关系亲密的诸侯大多分封在中原地区,这些诸侯被称为“诸夏”,而在中原地区之外的边缘地区,因文化的异质性与华夏礼俗的差异性,就被称为“夷敌”。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夏”与“夷敌”本质上的区辨是文化与礼俗的差异,并不在地域与民族。先秦诸子也强调过,“华夷之防”主要是华夏在文化与政治上对夷敌要有所防范。由此可见,政治、文化的差异是造成民族认同不成立的根本缘由,而这种不认同进一步使得中原族群将不合礼义者定义为“非我族类”。至此,各族生活地域泾渭分明,这就有了边缘的出现。
后世统治者也会通过建构“共同记忆”来实现“认同”,兵不血刃完成华夏边缘的扩张。王明珂先生在论述“华夏边缘的扩张不单是靠武力征服的”这一论断时,引用了“泰伯奔吴”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春秋时代泰伯作为周文王的大伯主动让位,去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变成了“野蛮人”,荆蛮就是后来的吴国。作者认为,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但的确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记忆,这使得原本被华夏视为“野蛮人”的吴国有了“华夏根源”,因此获得了认同。这种历史记忆的建构在清朝建立过程中也可见一斑。清军入关之时,皇太极宣称:“满汉之人,均属一体。”他将满洲、蒙古、汉族视同一体,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将“一体”观置于民族关系中,以期塑造“非外来者”的族群记忆,来体现清朝统治的正统合法性。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历史记忆在族群认同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于历史的记忆与失忆,人们可以构造共同的记忆来凝聚分散的华夏人群,同时处于边缘地区的人群也可以通过建构共同记忆融入“正统的”华夏族群,共享资源。
方法论:文献解读与现实田野结合
历史是人类理解过去、预测未来对依据,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须具备深切的现实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华夏边缘》中,作者通过把文献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努力让自己回到历史现场,做到了把“活材料与死文字两者结合起来”。《华夏边缘》第一版完成于1997年,当时作者正以“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为题在羌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作者表示,在他从事了多年的田野研究之后,逐渐体会、认知到羌族历史与其人类生态之间的关系,也借此认识重新阅读及思考过去自认为已经“熟悉”的历史。这是一种由“化奇特为熟悉”到“视熟悉为奇特”的观察、认识自我的途径。
王明珂先生在处理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时也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他认为,历史文献不是由真伪史料集结成的“史实库”,而是一种历史记忆,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厘清内容的真实性,而是从中探析撰写者所处的情境、个人意图以及情感流露。其次,对于考古出土的器物,作者注重分析其功能用途,同时作者认为考古器物的制作与保存也受到当时人们的主观情感影响。
这本书目前我只是粗略读了一遍,因为对题材比较感兴趣,就拎出来几个点思考了一下,查阅了一些资料。有时间的时候还是需要将书细读一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感悟|想要寻找长期读书的书友 (momo)
- 感悟|小王子 (飞起来的佩奇)
- 感悟|梦幻花--东野圭吾 (沧桑的石头)
- 感悟|余华《我胆小如鼠》 (大稳稳)
- 书评|手机断舍离 (有灵son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