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诗文化|NYT荐书文章分享:诗歌和表演的结合是如何变成一种新体裁的
艾米拉獭獭(watcha!!)
看到了纽时上这篇对于一本有关口语诗历史的新书的推荐文章。我本人对口语诗并没有了解,但出于兴趣翻译了这篇文章。发布于此,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如有错漏之处望海涵。
正文:
在《口述诗:一部文化史》这本书里,Joshua Bennett 追溯了一场依旧在回响的运动的根基、发展和影响。
“你说什么,怎么说,就是一切,”Joshua Bennett在他富有活力的口述诗文化史的简介里写道。“真相根植于讲述中。事实上,讲述是另一种真相。”
在讲述中,口语诗的真实魔力和Bennett对其起源故事的复杂探索得以再现。“口语诗”在文字和文化运动历史层面上仿佛一种引人入胜的冥想,它结合了音乐,剧场,电影,电视,当然还有,诗歌。
书里把spoken word定义为“一种艺术形式,书写的诗句被有意识的加工和被表演出来。”贝纳特密切追溯它的演变,从下东区的Nuyorican Poets咖啡馆的早期,到Slam Poetry的迭代,到一些作家和艺术家当下的图景:这些人在成为显赫的音乐家、演员、教授、活动家、或有文字影响力的人之前,曾是口语诗诗人。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对关键人物的充分采访——以及他自己的个人叙事——贝纳特把关注点最多的放在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起的空间和人物。
诚如一些人所想,口语诗的历史本质上是“一个关于种族,音乐和追寻人类尊严的故事”。故事开始于一个叫Loisaida的社区中心(是继下东区、Loiza之后的一个波多黎各小镇,被记者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d Morales形容为“岛上的非洲文化心脏”)。1973年,一个多元的艺术家群体开始在Nuyorican的最终创立者、名叫Miguel Algarín的诗人、作家兼罗格斯大学教授的客厅举办活动。他们来自于不同背景,有不同的风格和成就。比起因审美而捆绑在一起,他们更多的是在寻找创造性家园和身份认同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友谊氛围而走到一起 ——“在一个不懂他们的世界里相互扶持”,正如Bennett所形容。
“在Miguel Algarín的客厅里的集会,结合了租赁派对和对未来的预演,”Bennett写道,“是一个十字路口的交汇处,不只是业余和专业、诗歌和戏剧,还是学院精英和州立监狱、黑人女权主义者和非殖民主义批判的交汇处。”
当Nuyorican的诗人们走出Miguel Algarín的客厅,他们把每周的阅读转移到了街对面的酒吧,直到Miguel Algarín于1978年在东三街开了他自己的咖啡馆(该建筑于1982年关闭,但7年后重新开放,并在那个时代的“口语诗复兴”中占有突出位置)。
这场复兴既得益于Slam的发明—— 一种口语诗的比赛形式,它从观众中随机选择5人作为评委给诗人打分—— 同时也得到了同时期Hip-Hop爆发的助推。而进一步使它稳固延续的,正如Bennett所指出的那样,是2002年HBO的“Def Poetry”。它开播了六季,将口语诗引入了主流文化,通过介绍从文学到音乐的广泛领域中的诗人,在口语诗和更流行的Hip-Hop文化之间筑造起了联结,并为一部后来获得托尼奖的百老汇剧提供了灵感——“Def Poetry Jam”。随后,一波全国和国际性的青年诗歌Slam团体和节日汹涌而至。
Bennett给这段丰富的历史赋予了引人入胜的散文呈现,带我们走进了这些艺术家流连和居住的城市街区、酒吧、咖啡馆和剧场。最可爱的、同时也是最令这本书耳目一新的是,这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历史。“重现故事的每个部分”,他希望能够作为一个具备独特资格的读者,穿梭于口语诗的历史来讲述。
著名诗人、作家和达特茅斯学院的英语教授,有三本广受赞誉的诗集,以及一本非虚构书作,Bennett将他自己的个人叙事编织在历史中。在这些个人场景中,我们与孩童时期的Bennett相遇,看到他在祖母位于125街的美妆店发觉了他对语言的热爱:“我还不知道怎么拼写“美妆师”,但是我喜欢这个词里同时包含“漫画书“和“彗星”,这两个我当时最喜欢的东西”。
在对哈莱姆现代学校的时光的温柔回忆中,Bennett描绘了每一天是如何以James Weldon Johnson’s的“抬起每个声音和歌唱”开始的,那是他在年轻时候知道的唯一一首国歌。和几百名“来自整个非洲侨民”的同学一道,凭着记忆中的印象歌唱,聚集在礼堂里“把属于黑人的美反射回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看到高中时期的他在Nuyorican参加全市青年口语诗大赛;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三年级时,被邀请到白宫为奥巴马读诗;作为口语诗擂台团体的成员,在奔赴国际青年擂台赛之际,出演HBO的《勇敢的新声》;和他的姐姐、姐夫一道创立Strivers Row这是一个在世界巡回演出的黑人诗人团体。我们也看到作为一个年轻父亲的他,并回顾他曾帮助进入数字时代的那个世界。
这是丰富的人生,Bennett把其中的细节与口语诗的蓬勃历史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讲述不会显得节奏滞缓或沦为简单的年代纪事。这本书不仅是来自一个有成就和资格的学者的充分和广阔的研究,同时、甚至或许更加重要的,更是来自一个热情而具有魅力的,曾经自己就在现场中、在观众里、在舞台上的参与者,对一种艺术形式的柔软和暖心的叙述。
这样一来,在“文化史”这个巨大保护伞下,这本书依旧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尝试在更大的诗歌宇宙中为自己开辟空间的年轻诗人、艺术家或具有创造性的企业家们,这本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教益的文本手册。
“简单来说,口语诗是对任何声称在这个时代诗歌已死或与年轻世代无关的人,最有可能的反驳,”贝纳特写道。而读了他的书之后,对此似乎除了赞同别无他法。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原创口语诗|这绝对不是十四行诗 (喀秋莎)
- 原创口语诗|一只由泡沫构成的蝴蝶 (晨眠)
- 口语诗活动|女性创作者征稿|像《好东西》一样用声音作诗吧! (盔灵)
- 口语诗文化|口语诗电影|夏日诗Summertime 用一部电影爱上口... (盔灵)
- 原创口语诗|春天的花儿啊 (晨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