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提问|为什么很多文学作品里女性人生选择的改变是以性行为作为转折点
来自:嗯啦啦(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李沧东是我还比较喜欢的作家/导演,他的《鹿川有许多粪》我很喜欢,尤其的最后一个中篇《天灯》。但我觉得很奇怪,女主被刑讯逼供受尽折磨好几天,从警察局出来后做的事是跟之前有过好感的男性(虽然这个身份不止于此,是韩国民主运动后女主以为的同僚,实际上是没有能够坚守到最后的人)发生性关系,之后做出决定回首尔。虽然这个改变并不是由性关系产生的,但是性关系是个重要的象征。但我其实不太明白。
同样在李沧东的电影《诗》里,女主也是在面对生活磨难的情况下,自己主动找从前跟她求偶但失败的残疾男人发生关系。
李安的《卧虎藏龙》也是,玉娇龙差不多是通过跟男性发生性行为来寻找自我。第一次是在沙漠里,她出走的野心刚起的时候。第二次是在跳崖,决定终结自己生命之前。
细想一下不止这些,有太多的文艺作品都以性行为作为女性行为方式转折的象征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
3982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加入小组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作品/作者|指责房思琪不反抗林奕含不告的,不如来看看阿黛尔... (宫园薰)
- 讨论/提问|爱女网文推荐 (马克图布)
- 组务&组规|删帖留存楼 (nono)
- 自荐|不美的权利 (Jessi)
- 作品/作者|有些作者你一看就知道是同性恋 (千夜一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