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享|学术简历撰写参考指南~
来自:irie
大家好,非常高兴加入本组。之前默默潜水很久,感觉被大家分享的经验治愈了…因此也非常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分享一些资讯给大家,也算作一起思考和成长的过程吧!
我目前在国内某高校负责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简历打交道,在简历阅读与筛选的工作中也逐渐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一套自我简历偏好体系。
工作过程中,我也总结了一些学术申请/求职者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一份简历中,究竟什么内容才是重要的?学术简历到底该如何排版?科研成果该如何罗列?如何应对学术空窗期……等等。我想将这些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对正在看这篇文章的读者有所帮助,同时也算是对目前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那么,我们开始吧!
01
什么是学术简历?什么样的人需要打造一份学术简历?
学术简历不同于工作简历,后者用于社会求职,规格大多数是A4尺寸一页纸,内容包含求职者的个人(联系)信息、学历背景、实习经历、获奖及荣誉等;而学术简历多见于学术领域,比如在高校、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求职,又或者是申请前述机构的学术学位等。
一般来说,学术简历会包含如下几个部分:个人信息、教育(学术)背景、研究兴趣或方向、研究成果、学术工作经历、学术服务、学术成就(所获荣誉)、工作技能(软件)、学术推荐人。其中,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及研究(科研)项目;学术工作经历主要包括教学经历或教学助理经历;学术服务主要指学会或编委会参与情况以及期刊评审情况等。
学术简历往往会较工作简历来说篇幅更长,不限于一页纸,不同板块内容的详略程度也会和工作简历略有不同。实际情况中,学术求职或申请者们往往还会并随简历附上单列的个人综述、学术成果简介、学术求职信、近(三或五)年或最具代表性的论文成果、学历验证信息、数封教授推荐信,以及上述材料的英文版本(如有)。在目标院校提供自己的求职申请模板的情况下,申请者们往往还需要填写此类单独的申请表格。
02
接下来,我们就以一般学术简历的展开脉络来梳理各个部分的抒写重点吧。
在开始前,我想就一般意义上的简历功能多谈几句。与大家经常在海外高校官网Faculty List上看见教授们挂网的CV不同,带有申请或求职性质的学术简历,通常都不是个人学术成果的简单罗列,它并不一定是按照时间顺序对个人既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排序或者展示;而更是一封出于自荐目的的个人宣传单,如果它也能含有某种暗示,那么一封简历背后看不见的字应该是“录取(录用)我吧,求求你啦(不是)”。
承接简历自我推销的目的,它的结构、排版与内容设置一定是优先和迎合简历筛选人、潜在导师或者面试官的需求的。这也意味着一封观感好的简历,也许从申请人的抒写视角来说并不是那么完美和舒适。
另外,虽然细节决定成败已是颠不破的箴言,但在现实学术简历筛选场景中,内容和质量还是占据绝对的话语权。有顶刊、有项目、导师头衔多、学术背景一流的申请人,哪怕简历是一张草纸,排版七零八碎,也能在候选池中脱颖而出。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部分通常所占篇幅不多。这个部分唯一重要且必备的信息只有姓名(legal name, the name presented in your national ID)及联系方式。其中联系方式建议包含电子邮箱和工作电话(跨国申请最好能够附上区号)。
许多求职者还喜欢在这个版块附上自己社交媒体账号,如有认真经营或者业内大牛背书的话可以附Linkedin,其他平台对于学术求职来说则没有太大必要。
(通讯)地址是另一个我觉得能够提供有效信息的部分,它可以让潜在的简历阅览者知道申请人目前所在地(国),从而判断如果其他信息合适的话,从何种渠道联系对方是最方便的,比如致电是否需要考虑时差、申请人所在地区是否可以正常使用面试软件等等。
国内申请人一般也会附照片、出生年月、籍贯等信息,这部分能够提供的信息远没有上一段重要,但仍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申请求职过程中也存在强制性添加上述信息的情况。通过照片可以判断申请人的性别,出生年月可以判断年龄,籍贯可以一定程度上推断你是海投还是真心实意有考虑来某高校的想法(适用于国内申请)。国内高校求职者一般都有安土重迁的实际情况,在教职工作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即便条件合适,盛情邀请,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推动流程,最终可能不敌籍贯地的工作机会,或者出现过来几年后又跳槽回籍贯地的情况。
综上所述,作为开宗明义的第一篇章,个人信息部分应以简洁明了为宜,如果最终评定各方条件都合适,学校后续会收集申请人的详细材料,也就是说,这部分材料你早晚都要提供给单位,区别只是在于你是否想要所申请的高校在第一时间掌握你的上述信息罢了。
教育背景
从教育(学术)背景开始,排版就开始变得因人而异。这个部分对于简历筛选人而言,属于“第一眼”重要信息的有学校名称(海外高校请正确书写全称)、所学专业、所获学位及时间。一般而言,只要学校名称书写正确,不存在对申请人的学历信息存在误判的情况,这里提醒的是一些海外高校的翻译名称非通用翻译用名或官方翻译,或者译后与国内高校名称存在相似或重合的情况时,为避免误认,可以增加辅助信息帮助确认。一个辅助确认院校信息的途径是可以增加学校所在地(精确到省市),至于四大国际高校排名,通常无需求职者注明,每个机构会按照自己的筛选标准进行标注或分类。
如存在交换经历或者硕博期间的联合培养(比如CSC),建议同时注明时长和专业,如果最终没有获得学位,也建议表明该段经历的性质。最后,硕士、博士及联培期间的合作导师如系学界知名教授,也可以在此处表明。GPA和所学课程,对于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申请人不是必须的。示例:
XX大学,20XX年X月– 20XX年X月
XX学院/XX专业,XX学博士(导师:XXX),所在地
(含XX大学,XX学院/XX专业,联合培养),时间
/
XX University, Location, 20XX.X – 2022.X(expected)
Ph.D. in XXX(Major),XX University, Time
Exchange Program
研究方向
有的申请人喜欢将研究兴趣或方向写在简历最前端,仅次于个人信息部分;也有人会喜欢结合科研成果部分放置;观感上来说差别不大,重要的是单独成段(部分),简明易寻找即可。部分专业的申请人还会将之细分为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论)Methodology,亦可。
另外,在未提供辅佐材料的情况下,如能够在这个部分找到拟申请的项目名称、院系名称,可以大大节约简历审阅者的时间。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部分,主要包括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及研究(科研)项目。通常而论,按照上述罗列顺序即可。
在学术求职领域,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份学术简历中最重要的部分,从结果导向来说甚至是优于申请人教育背景的;在学术申请领域,在研究成果寥寥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其他板块来辅助提高自己的科研潜力,比如提供在研成果的简介,PS或SOP中明确申请方向和兴趣方向等。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论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已发表论文、工作论文(待投稿论文)和在研论文,后二者也能够合并称为未发表论文。
论文板块信息建议以学科通用和认可的论文格式进行撰写,并进行全文统一。习惯较好的申请人会按照实际论文作者顺序标注姓名,并将自己名字加粗易于查找。除了标注第一作者外,英文期刊可以标注通讯作者,中文期刊可以标注导师一作、学生二作的情况。已发表论文的简介(abstract)通常是不必要的,十分占篇幅,且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少,如果需要介绍你的研究方向,可以另附文件进行阐释。
正确抒写期刊名称非常重要。实践情况中,英文期刊名称是重灾区。比如期刊名里究竟有没有The,中间的“和”究竟是用“&”还是“and”连接,等等。
正确抒写论文状态。论文状态简单来说无非拟/待投稿(目标期刊)、审核中(under review)和接受/拒绝,是“accepted”、“conditionally accepted”、“revise & resubmit”、“reject & resubmit”还是“录用待刊”……?实践情况中,申请人的论文状态可谓五花八门,特别是审核中的论文,这些状态包括已通过外审、小修、一轮审稿中、二轮审稿中、拒稿拟转投……这些仍然算比较正常的描述,其实,正确抒写论文状态的目的无非以下两点:
一是令审阅人知晓论文的目前状态(究竟发没发),二是对于仍在审稿中的论文,审阅流程目前在什么位置,预计还要哪些流程(什么时候发)。
通常我会建议将已发表的论文和未发表的论文分开。已发表论文,作用在于评估申请人既往的学术成果,而仍未发表的论文,包括工作论文和审稿中、写作中的论文,则有助于评估申请人在3-5年期的近未来,比如下一个学位期间或者一个合同期内的科研潜力。
不同的简历审阅人有不同的习惯,个人比较偏向将已发表论文成果按重要性排序,而未发表成果按照时间或者审稿的阶段由近及远排序。
另外,关于拟投、在投、待投稿的论文标注目标期刊的必要性,我是这样看的:原则上你将学科顶刊设为目标期刊,并标注加重加粗的行为,以非科研er的视角而论,就像一个野心勃勃的高考生想报考top校一样……梦想谁都可以有,但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验证。当然,从事学术研究需要有一定的严谨性,绝大多数情况下,申请人的论文还是会向目标期刊投稿,但至于什么时候可以投、投稿后漫长的审稿期、是否存在漫长的修改期等等……这些都是无法预见同时也无法忽视的时间成本。虽然学术简历审阅比工作简历的10秒钟通常来说还是要慢一点,但如果一眼望去加粗的都是你画的饼,从观感上可能会打些折扣,还可能令人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论文情况混淆。
关于论文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即标注期刊等级。来自亚洲的申请人标注期刊等级的习惯普遍优于其他地区的申请人。那么,该不该标注、如何标注呢?
我的理解是依据申请院校的层次而定。排名更高、声誉更好的学校,对于期刊有较为明晰的分类甚至分级标准,如果直接往申请的系部老师邮箱投递简历,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经验往往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不标注期刊等级也没有关系。即使并非直接向资深教授的邮箱投稿,而是通过官方渠道申请或者人力资源处申请,简历审阅人也会有足够的能力鉴别发表期刊水平。还有一种情况是,层次越高的院校,目标期刊的期刊池更为狭窄,如果他们仅仅瞄准学科顶刊的话,申请人即便要标注,可能有效标注也只有寥寥数稿(大牛除外)。
除此之外的其他情况,可以适当进行标注,但要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
国际会议论文的亮点一在于所参加会议的层次;二在于是否在会议上做报告。
科研项目或课题部分的重要信息包括课题的层级(国家级、省级、校级等)、所担任的角色(主持人?参与人?第几参与人?)、课题当前的状态(已结题?进行中?何时结束?)和经费支持情况(如有)。
学术工作经历
学术工作经历主要包括教学经历或教学助理经历。
这个部分可以涵盖时间、课程名称(可附课程编号,这样学校/学院官网可查)、课程受众(本科生?研究生?非学位项目?)和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在抒写时间时,与其写明时间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不如注明学年学期(20XX年秋季学期,20XX Fall/Spring)。
学术服务
学术服务主要指学会或编委会参与情况以及期刊评审情况等。重要内容包括学会/期刊名称、所担任角色(会员、审稿人等)及时间。
学术成就
学术成就(所获荣誉)部分,重要内容有荣誉层次(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荣誉名称、所获等级及或将时间等,如是涉及成绩或者奖学金荣誉,可以增注学习成绩的具体情况,示例如下:
20XX年XX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top1%)
Dean’s List, XX University, 20XX-20XX.
工作技能
关于工作技能(软件)可能理工科的申请人更有发言权,他们往往会标记更多。一般来说,可以按照可整合的职业技能类型分段进行撰写。
学术推荐人
学术推荐人(reference)一般为3位,其中一般包含导师(便于检索申请人的导师信息)。由于简历中并不要求涵盖推荐信的具体情况,在这里只需将学术推荐联络人的基本信息注明即可,这些信息分为两个部分:
一为学术推荐人自身情况,示例:
NAME
Assistant Professor(or specific title)
Department of XX
School of XX
XX University
Address (including office No.)
二为联络方式,至少包含电子邮箱。
这个部分一般安排在一封简历的末尾,标志着一封学术简历的结束。
03
结束了各个板块的详细介绍,我们再转而看一些宏观部分。
在整体排版方面,一般会涉及封面、页码、logo、水印和格式等。
学术求职性质的简历可以不含封页,有需要可以将自己的学术成果简介单独成文并附在附件里;用于学术申请的简历则可以适当附Cover Letter,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的既往经历和将来展望。
超过一页的简历建议添加页码,并且,比起简单的1,2,3页,1/3,2/3,3/3或者“第一页,共三页”这样标注会更加清晰,使得简历更加完整,在分页打印时不容易被审阅人遗漏。
实际情况中,有的申请人喜欢添加自己最高学历学校的logo以彰显正式感,我的感受是可以,但不必要。不过,贴上logo确实可以帮助审阅人确认你的教育背景信息,不会造成误认。
添加水印相比之下不十分必要,透明度太低会过于明显突兀,透明度太高会看不清,反而扰乱整体的排版和美感。
注意简历中的字体和符号。如果使用word版本简历,请一定选用最平常且通用的字体进行简历撰写,避免出现因为不同设备屏幕或型号原因导致的字体和显示错误,从而降低观感。同时,在无法设置屏幕自适应的情况下,建议避免使用的文字特殊格式,比如两端对齐等。
实践中许多申请人喜欢在学术简历的PDF格式下设置外链网址,但是出于简洁明了的目的,个人主页相关网址建议仅放一次,可以设置超链接,如果网址能够体现记忆点或重要信息的话,也可以将网址写出来。比如在个人信息的部分放上精心制作的个人主页,便于观者了解申请人学术之外的成就和兴趣,或者在页眉/页脚添加Google Scholar信息,便于更好抓取个人的科研成果情况。论文板块在数量不多或难以判断申请人学术兴趣领域的情况下,可以加上含DOI的网址,但建议和论文部分的其他信息区分开来。
04
至此,一封学术简历的基本内容和格式已经完成。但是材料准备仅仅标志着一半的完成度,接下来还需要根据院校或者招聘信息进行申请或邮件投递,并在每一次申请/投递时根据各个院校、项目、职位信息的不同而定制化修改你的材料。关于这个部分,涉及到材料的整体性和将申请当作一次项目时的全局把握度,之后可以展开详谈。
在申请或套瓷过程中,给目标院校或导师发邮件是常见环节。那么,当学术求职或申请该如何写邮件呢?
一封合适的申请/求职邮件,不仅仅只有标题、正文和附件,它从你的邮件昵称设置和邮箱地址就开始了,并一直延续到你的邮件签名和后续回复情况(回复是否及时、格式是否统一等)。虽说往往你的成果(申请材料中的重要正文)起到决定性左右,但是这微薄的印象分,已经足以能够令你从一众水平相仿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
请尽量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作为邮件昵称,中英文皆可,同时避免看不出来信者身份的名称,比如“一朵凋谢的花”、“海阔天空”、“superstar”等等,原因不言自明。
邮件标题撰写的基本原则:突出关键信息,少用客套话术;尽量精简,避免冗长。示例:
XX大学-姓名- XX项目/岗位申请/应聘
Application for XX Program (at XX University or under XX notice/announcement) _ Name
邮件正文使用平等温和语气即可。就个人而言,文字风格温暖活泼的申请者总是能给我带来新的能量,洗刷工作的疲惫(……)。虽然我无法代表所有人,并且理应用客观、理性和公平的视角面对简历筛选,但仅以我薄弱的意志证明了简历筛选人也是人,也会存在个人偏好,虽然这种偏好一般并不能为申请人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如果有,那就是再仔细看看你的简历,努力挖掘和寻找亮点,如果发现你可能具有潜力或者存在遗漏重要信息的情况下回复提醒下——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建立在申请人具有足够硬核的实力或者突出亮点或成果的情况下。毕竟,再多的偏好也不能为你无中生有吧,这也有违工作的公平原则了。
在学术申请情况下,邮件结尾就不用写“顺颂商祺”了吧!中文可以写盼(您回)复,英文写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是最简便的写法,并且都可以根据个人风格进行扩写及添加形容词。
签名栏,可以介绍个人学术信息,比如你的姓名、你目前的身份(XX University Ph.D. Candidate、XX公司项目主管……)及联系方式,婉拒一些类似社交软件中个性签名风格的词句。
附件材料如超过三份,就可以考虑以压缩包的形式添加了。但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建议大家可以将简历文件单列,后附一个名为“XX申请/应聘材料”之类的压缩包。因为从节约时间角度,如果你的简历缺乏亮点,很可能审阅人连压缩包都不想打开……
另外,如果要以压缩包形式整理材料,建议先将你的全部个人材料归整至一个以你的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后,再进行压缩。否则,很可能令审阅人出现解压缩后你的材料散落各处的情况,有可能造成材料遗漏。
写了这么多,终究是抛砖引玉。毕竟,为你的简历准备内容才是真正值得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精雕细琢的部分,而相信通过上面提到的一些小技巧,你的专业性与严谨度会在审阅人面前展现无遗。
以上就是近期工作过程中的些微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人都能写出完美的学术简历,梦想照进现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资讯分享|【生物/生物信息/发育生物学】9个全奖PhD岗位|荷... (ccd)
- 已经被n个老师拒了😭😭😭 (苏璃呀呀)
- 不更新的日子 偷偷读了个博士 (Lili-turbooo)
- 提问/讨论|文学硕选hku还是爱丁堡 内含投票 感谢大家! (Charlottée)
- 资讯分享|法国PRAIRIE项目|多学科AI交叉领域博士岗位开放申... (c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