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 · 《自我决定的孤独》线上共读会
129篇内容 · 7.6万次浏览
你渴望被拥抱吗?|《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线上共读会
-
之一 2023-05-08 23:29:36 海南
5.8 Day14 许多人因为孤独,把缺失的陪伴诉诸其他方式以解决问题,例如出门时也开着灯,这样晚上回家会有一种有人在等自己回家的感觉。 提高成本如果就能消除内心的部分孤独感,那么也不失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解决方法。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已经有了选择居住空间大小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独自生活,但是很多人却因此非自愿地陷入孤独。
对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而言,最初,一切的接近(这里应该是说同类的接近)被视作保护,他人的不在场才被视作威胁。 这样的情况的改变不知道和人类的自相残杀和战争的多次发生有多大的关系。 感到孤独的人确实常常对他人和社会感到戒备,即使渴望他人的接近但同时对他人的接近感到紧张和害怕。 孤独者有“物质化”倾向,对于他们,物品的吸引力比人更强。
是否有孤独的感觉取决于人是被迫还是自愿选择独自一人,也取决于人际关系的质量是好是坏。孤独感会给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带来伤害。 而且,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
咕叽咕叽 2023-05-10 10:42:16 广东
【提问】究竟是自我决定还是迫不得已?我指的不仅是孤独,而且很多看似自由的选择,好像都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孤独看似是心理问题,《自我决定的孤独》这本书就谈到很多社会因素,让我们不得不选择孤独,城市化也好,社会观念也好,社交媒体也好,所谓的“绩效社会”也好。但是从社会环境因素中寻找个人困境的原因,总会让人生出一种大势难逆的渺小无力感,以前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努力那一套虽然忽悠人,好歹也给人一点希望。作为社会学研究者,老师您觉得是否可以用社会因素为个人的境遇做辩护?社会观念趋向保守,我们一边内卷一边躺平,强调个人努力还有意义么?
-
之一 2023-05-11 22:58:24 海南
5.11 Day17 作者通过几个例子说明对自我贬值自我包装这样自我物化的抵制。 包括小说作品,医学家及社会学家的思想论点。
这里种草了马克·乌维·科林反的乌托邦小说《品质乐园》。 对这本书的描述让我想到黑镜。
医生、哲学家、心理学家托马斯·福克斯反对市场,反对虚拟世界,拒绝将他者的身体消除,也拒绝将每个人的身体物化。 他提出“具身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通过重塑自身,而是通过与他人的相遇接触感受真实的自我。 “他者的真实存在是我们判断自己是否存在的唯一可能”,因此,他者的在场可以将我们具象化。
-
猪柳蛋麦满分、 (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奶奶。) 2023-05-13 19:07:36 湖北
社交媒体让人们忽视身边的人。我记得之前有一本《无处安放的同情》,也讲述了类似的伦理:同情远 社交媒体让人们忽视身边的人。我记得之前有一本《无处安放的同情》,也讲述了类似的伦理:同情远方的灾难,忽视身边的不幸。我们很容易陷入社交媒体设计的陷阱,它精准打击我们的弱点或痛点,让人难以自拔,一刷就是一晚上。它被设定的程序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现在媒体都不提内容为王啥的了,直接明牌:就是要抢夺注意力,只是它没说从谁那儿抢。这么说有点阴谋论了,我总觉着程序再牛逼,也只是工具,我们可以选择,躺着刷屏是一天,学习看书也是一天。老师你觉得:孤独、社恐,或者社交媒体给我们造成的其他问题,我们应该怪工具还是怪自己? ... 格瓦拉说得非常好!这本书描述的现象,尤其是人们似乎逐渐在日常面对面的互动中失去共情能力,我想我们都在生活中有所体会。我想我们当然不是任社交媒体摆布,我们也应该努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
猪柳蛋麦满分、 (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奶奶。) 2023-05-13 19:13:54 湖北
确实,而且福柯、埃利亚斯、吉登斯等人也有类似的论述。这当然不能归咎于个人,因为这是全人类的历史演变趋势,而第四章所说的这种现象和这一章提到的陌异现象是相通的。最后提到的罗萨所说的“共鸣”,似乎是作者所设想德意志解决思路,可惜没有展开说。总之,反思性是我们人类的武器。
-
猪柳蛋麦满分、 (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奶奶。) 2023-05-13 19:28:15 湖北
【提问】刚看完第三章。关于社交媒体的论述印象深刻。我在微信读书上看的,摸着光滑的屏幕和纸张 【提问】刚看完第三章。关于社交媒体的论述印象深刻。我在微信读书上看的,摸着光滑的屏幕和纸张的感觉完全不同,我已经习惯这种光滑,就是书里那位触觉研究专家气急败坏批评的“在一个平台、光滑的世界里腐败”,我习惯了虚拟的,因为虚拟的东西,它看起来都是好东西啊。作者说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让我们养成习惯,真实的人是否在身旁变得不再重要——网上有大把更好的“他者”,完美的躯体和容颜、尽善尽美的偶像人设、优渥舒适的生活……老师您是否认同项彪说的“附近消失了”?它是一件坏事吗?还是说其实人类只是在步入一个新纪元? ... 昆德拉加我大概知道您说的,我也对未曾谋面的您和其他都有抱有美好的对虚拟物的感觉,不希望被线下的现实所“玷污”,但我比较老实,还是希望回到现实。所谓的“附近”,应该说是在虚拟空间里转化成了另一种存在。
-
猪柳蛋麦满分、 (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奶奶。) 2023-05-13 19:31:52 湖北
【提问】究竟是自我决定还是迫不得已?我指的不仅是孤独,而且很多看似自由的选择,好像都有一双 【提问】究竟是自我决定还是迫不得已?我指的不仅是孤独,而且很多看似自由的选择,好像都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孤独看似是心理问题,《自我决定的孤独》这本书就谈到很多社会因素,让我们不得不选择孤独,城市化也好,社会观念也好,社交媒体也好,所谓的“绩效社会”也好。但是从社会环境因素中寻找个人困境的原因,总会让人生出一种大势难逆的渺小无力感,以前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努力那一套虽然忽悠人,好歹也给人一点希望。作为社会学研究者,老师您觉得是否可以用社会因素为个人的境遇做辩护?社会观念趋向保守,我们一边内卷一边躺平,强调个人努力还有意义么? ... 咕叽咕叽看到结构性因素对个体命运的塑造甚至支配性作用,并不需要我们持有悲观态度,毕竟人是有反作用于环境的能动力的,至少我们可以反思。作为教社会学的人,我不会说这个社会是公平的,但我从不认为不公平是我们放弃努力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