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历史学综合考研经验分享
大寒和小暑
楼主二战三跨北京地区985,跨考很不容易,当初走了不少弯路,所以无偿为各位同学答疑解惑。我的成绩一般,在复试名单里排名中等,而且一志愿复试也不顺利,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发这个分享帖,考虑到每个人分析考研的角度不同,所以还是发了,希望能为诸位提供帮助。我的水平一般,各位如果有想补充的可以和我讨论。
一、我的个人情况
本科二本,历史是我高考时就想报的专业,遗憾没有被历史学录取。我考的是历史学综合,报的是中国古代史方向,本科期间读了不少专业书籍,头比较铁,直接冲着某top报了,连考两年。今年一志愿复试被刷,校内调剂到历史时期考古。我的经历不出挑,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都仅供参考。
二、关于报志愿:我对考研的认知
有时候查各项数据就是为了支持自己固有的想法。
首先,985不好考,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容错率非常小。不是单纯的努力就能说明问题的,尤其对跨考生来说。我考的学校(下面简称A校)招生人数少,分差大,复试线低(这都是假象),其实它很压分,题目出得不是很难,但是覆盖面非常广,而且侧重于考察综合能力,所以在“都会写”的情况下考个200分还是不奇怪的,因为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分数扣在哪里。如果落榜,那你面临的调剂形势是很严峻的。我一战调剂就是陪跑,那糟心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会难受。对很多历史学名校来说,初试分数就是个敲门砖,即你一旦进入复试,那请你扔掉初试的一切包袱,不要再用应试那一套去对付老师。分数高也可能被刷下来,A校初复试比重5:3,听起来很友好是吧?其实不然,决定你是否能被录取的因素是综面,老师觉得你综合素质不错,学术能力较强,分数低人家能给你捞上去,相反,如果你综面表现不好,不管多少分也照样刷你。不是说大家都不要报名校,而是说你要做充分的准备和清晰的自我评估。
其次,报志愿是根据你个人的需求选择的,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盲目跟风,你的选择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想去读博的话就报好一点的学校,不想冲的话就放低要求,有名校情结就去报,没有的话结合你感兴趣的方向和未来规划去报考。我一战就是想冲,二战本来不想考了,但是家里支持我考,本来也不想再考A校的,二战报A校就是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心态,也没指望自己能上岸,只是希望能彻底断了考研的执念。again,你的选择就是最适合你的。
二、初试备考心得
我觉得还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切勿奉他人经验为圭臬。历史学学习不要以应试为最终目的。光背复习材料是不够的,关键是融会贯通,能辅之以个人的理解最好。
1.通史知识的学习
我用的是北师大9本,一战的时候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做笔记,边看书边做笔记,然后又花了两个月时间做专题总结,最后一个月上真题。二战的时候因为已经有了上一年的基础了,所以在上一年笔记的基础上边读教材边扩充知识,然后读了一些书,9月之后就一直写论述题巩固知识扩充视野。这一切都基于我对自己复习情况的把握,所以各位朋友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侧重地学习。
教材是根本,我认为市场上的教辅除了名词解释能作为重点参考之外,其他的东西都不能完全依赖。北师大教材重纲目,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编得比较好,但是世界史比之吴齐本要逊色些,不过两套教材无论哪一套做应试用都足够了。
看视频课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北大中国古代史,东北师大世界史,这些课程资源在网上都能找到,看这些视频对我的帮助更大,可能比学教材记忆更深刻。
其他通史书籍不太好推荐(我不是科班出身,只能推荐我读过的书,各位同学如果想要补充的可以评论告诉我)像白寿彝、范文澜等人的通史部头太大,可以选择性阅读,梁庚尧《中国社会史》通俗易懂可以了解,初试考察基础知识的学校可以读一些断代史书籍,例如杨宽《西周史》,王仲荦《隋唐五代史》,陈振《宋史》,我侧重于读制度史的内容。初试考察学术热点的可以读论文和新书(这一点一些期刊和个人公众号都有推介)其实史料学、史学史、文献学的知识也很重要,只是体现在初试卷子上的比重不高,想了解的话可以读陈智超陈高华等著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金毓黼的《中国史学史》。关于一些重点问题,有专门的书籍,如《希腊史研究入门》等,山根幸夫主编的《中国史研究入门》,是九十年代出版的,很厚,有非常浓厚的战后史学味道,介绍了中日学界争论过的重点问题,比较老,但是很基础。这些书不是说都要读,而是说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寻找一些资源,例如学习时发现对近代思想史了解不深,那就去找相关书籍阅读。
2.地图和史料的利用。
这两个东西我放在一起说了。它们都有利于构建历史感,谭其骧的那套地图价值很高,但是基础薄弱的同学其实用不到多少,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不错,意识形态味浓重了些,不过无妨。世界史地图可以买张芝联的那本。怎么用地图呢?当我学习某个时期的民族关系的时候,我会利用历史地图了解他们的动态演变过程,民族分布以及重要聚落或城市。学到西亚史的时候我会参照地图自己画西亚古国的地图。
史料很重要,非常重要,复试尤其看重,如果你读过墓志、简牍并能有所创见那在老师心里是很加分的。但是初试考察得不重,只是考察句读以及以论带史的能力。如果一点基础都没有的话,可以了解前四史。我读这些书只是为了放松用,没有什么目的性,所以吃了不少亏。
三、笔记总结和心态
我的笔记完全是手写的纸质笔记,花了很长时间去做,而且中间遇到了不少问题,几次想放弃,不过也是坚持下来了。做读书笔记、列纲目、画地图都是为了把知识内化于心,很多问题只有动手写才能得到澄清,所以我只背了名词解释,其他东西没有背过,都是写的。
1.根据教材纲目硬啃。我的方法很笨,边读书边在纸上记录,由此做成一轮通史笔记。但是笔记不是抄书,我会按照自己的话总结,读到比较好的句子会抄上去并且记下来。二战的时候我读了统考11本教材中的部分以及《中国社会史》,在原笔记的基础上做了扩充。


2.二轮笔记在教辅论述题目录的基础上做专题总结。一轮笔记做完之后你大概能勾勒出一些重点问题的轮廓了,例如罗马帝国衰落问题,封建化问题和中古城市发展脉络,中国近代思想史,现代史的国共民主派关于中国道路的争论,中国古代租赋,某一时期的历史特点等(我随便列的,没什么逻辑),你可以从时代、地域、党派等角度解读,纵向横向分析,很多问题就变得很立体。


3.心态很重要,我一战的时候因为做笔记非常慢,急得不得了,每天都在质疑自己这么学到底能有什么成果。二战在家学习,从不关注网上的言论,顶多去小组里抱团取暖,学累了就去外面吃好吃的,看书看历史电视剧放松,不再赶着学,而是本着一种深入学习的心态去学。因为口罩原因我发挥得一般,但是最后的成绩也还可以,我相信各位的心态一定会很好的。初试完了也不要完全放松,要坚持学习,我就是一直摆烂到3.20号出名单,脑子很空,短短几天时间根本来不及捡起来以前的东西,整个一疲于思考的状态,所以综面的时候发挥得很不好。
四、我对历史学学习的看法
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啦。
如前所说,学习不能以应试为最终目的,历史学学习更不能如此。历史门槛很低,但是入门很难,不深入读书只靠不到一年的学习即便能进入复试也很难在复试中出彩。
学习不是为预设考什么而学,而是为了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结构、局势、事件,其实考试考查的种类就三种,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历史背景、历史主体的特征(参与者的动机)、历史纵向脉络等方面考察,政治经济文化等面向就是从这些要素里得出的,不是生搬硬套就能用上。这些都要基于你对史实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例如论述三国魏晋南北朝的田租制度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推行屯田,为什么废掉屯田,为什么推行占田,为什么后来推行九品相通?南北朝课税制度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它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何联系?以丁身或户籍为主的租税制度是怎么向地税发展的?分析的过程就是提问题的过程。解答这些问题要从当时当地的事实出发,涉及南北朝差异的就要思考南北朝政权性质,涉及制度的沿革就要思考当时的历史现实。这些知识确实很碎,但是基本史实本身就非常细碎,在把握结构的前提下去记忆,一遍一遍地填充,是没有大问题的。
🔚最后,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把笔记免费送给各位,打印出来寄给大家,需要的话私信我,目前正在整理,有两轮笔记和两个题本,后者是做的论述题+参考一些资料纠正的,有没纠正的题。你们想要哪个跟我说。(但是我个人认为别人的笔记只能作为参考,没有太大价值,因为我当时买的笔记就没看过😂,而且我的笔记是在没有打格的纸上写的,很挤还有错误)不知道帖子会不会有人看🥲
2024.3.21更新:实在抱歉,读研之后比较忙,确实没时间把笔记分享给各位了。尤其是求笔记的朋友也不多,一个一个沟通挺麻烦的。事实上别人的笔记帮不了什么忙,楼主在帖子里已经把做笔记的方法和个别图片分享给各位了,照猫画虎难度不大,只是贵在坚持。祝各位考研人一切顺利,成功上岸。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经验交流|回馈我组,可无偿帮女宝311择校 (我要好好睡觉)
- 大家二战在哪备考呀 (momo)
- 经验交流|有没有24届的 (momo)
- emo升学考|虽然才七月 但已经感觉考不上了 (momo)
- emo升学考|有没有宝宝拼择校和政治刷题(都1r(不妥删 (二十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