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瓷反映中葡贸易史
来自:libi(脚步不停)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藝廊現正舉行「陶瓷下西洋──早期中葡貿易中的外銷瓷」展覽,是次展覽是城大中國文化中心2001年開始進行的陶瓷下西洋研究項目,首階段舉辦了十二至十五世紀外銷瓷的研討會與展覽。今次展覽,時間上承接上一階段,介紹十六至十七世紀,即明代後期至清初的外銷瓷。 城大正展明末清初瓷器 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陶瓷下西洋」項目高級研究助理周越表示,是次展覽重點介紹中葡貿易的情況,以及澳門開埠以後,外銷瓷瓷器種類的變化,特別是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這段時間。在世界各地收藏、出土及出水的紀年瓷器中,很大部分可以在澳門找到同類器物,說明在這一時期,澳門是東西方瓷器貿易的一個重要中轉站。 展覽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展出澳門收藏家潘國雄自一九九四年至今,在澳門本土多個地點採集的外銷瓷殘片一百件,這批出土文物反映了澳門過去的貿易史,證明了澳門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澳門本土面積很小,數百年來不斷的填海造陸,使很多歷史遺物被深埋地下。一九九五年,澳門龍嵩街凱旋門廣場動工,發現大批明末清初陶瓷器殘片;一九九八年營地街市改建又再發現大批明末瓷片,澳門出土瓷片的地點遍布沿海地區,包括南灣、西灣、下環、河邊新街、巴素打爾古街、海邊新街,沙梨頭海邊街、提督馬路、台山等地區。年代由明嘉靖一直到清康熙時期,器物以外銷瓷器為主,青花瓷數量最多,另有少量青花五彩、紅綠彩瓷器等。 澳門多數出土克拉克瓷 在這次展覽中,澳門出土的瓷片多數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生產於十六世紀下半葉,是一種中國生產的外銷瓷,這類瓷器的器型和紋飾都具有鮮明的特色,以迎合外國人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從世界各地出土和出水的克拉克瓷片分析,克拉克瓷的始燒年代應在明嘉靖後期至萬曆早期,持續時間大約一百年左右。清雍正以後,仍有克拉克風格的瓷器延續生產,但器型和紋樣都與克拉克瓷有所出入。 燒製克拉克瓷的窰口,最早為瓷都江西景德鎮,隨著歐洲訂貨的增加以及克拉克瓷高利潤的誘惑,福建的漳州、德化等窰場也有仿製。 克拉克瓷大多較為輕薄和大型,器型多為碗、盤、大碗、杯、長頸瓶、軍持、蓋盒、葫蘆瓶等,以盤數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胎體潔白,大多數為釉下青花裝飾。紋飾較為繁複飽滿,多分層裝飾,滿布整個器物的表面。碗盤內多繪以山水樹木、樓台人物、山石花卉、池塘禽鳥,或叢林動物紋樣。底部通常不見底款。絕大多數克拉克瓷用於外銷,極少量在中國的墓葬中作為隨葬品出現。 今次展覽特又把藏於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宮及伊朗阿德比爾神廟中的克拉克瓷圖片,與展出的瓷片作出對比,均有很多的共通點。 上川島為早期貿易據點 展覽的第二部分,展出廣東私人收藏家收藏上川島青花紅綠彩瓷。上川島位於今廣東省台山市西南,是中葡早期貿易的重要據點,為古代中國通往東南亞地區重要航道的必經之處。在上川島聖方濟各.沙勿略墓園下方海灘散見許多明代中期的瓷片,種類包括青花、青花紅綠彩和紅綠彩三種。器型以碗、盤為主,另有少量罐、壺等。考證史文獻可知,在澳門一五五七年開埠之前,葡萄牙人曾在上川島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其中瓷器是貿易貨物中的主角。 歐洲十六世紀早期航海地圖中稱上川島為「貿易之島」,到十六世紀晚期的地圖中仍然明確地標出上川島的名稱,表明上川島在當時葡萄牙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當時島上的盛況。 展覽的第三部分,展出香港中文大學館藏的明萬曆號沉船出水的克拉克瓷器,萬曆號海船殘骸是二○○三年在距馬來西亞海岸六英里水下發現的,由瑞典人Sten Sjdstrand進行打撈,共打撈到碎瓷片超過十噸,其中有數千件為完整器。據打撈者推測,該船屬於葡萄牙,在十七世紀與荷蘭人的戰鬥中爆炸沉沒。萬曆號上發現的瓷器種類很多,大部分由景德鎮生產,以青花瓷為主,其中大部分屬於克拉克瓷。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资料】《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 (libi)
- 美院艺术/学术交流群📖 (མི་རྟག་པ།)
- 【无底价拍卖】女艺术家签名书、古代陶瓷签名大画册 (独乐斋主人)
- 【资料】冢本善隆佛教史著作下载 (libi)
- 百年绘事说缘起 (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