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47-2君子偕老注释3
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2.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3.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 □□□● □□□● □□□● □□□● □□□● □□□● o
□□■□ □□●□ □□□◆ □□●□ □□◆□ □□■□ □□□■□ □□□◆□ □□□■□ i+o+ng
□□●□ □□◆□ □□■□ □□◆□ □□◆□ □□□◆□ □□□◆□ □□◆□ ng
附注:前面两节注释了最难的字词,接下来讲一些次要的难点。
1、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
这是类比句,前面讲过,扬且=西施=珍珠,古音ding du。扬且之晳=西施之皙=西施之白。
那么,玉之瑱、象之揥,应该也是类比形容女主人公之白,只不过玉、𧰼牙、西施都是白的,白的程度不同,白的类比不同。
玉=白玉,象=𧰼牙,扬且=西施=珍珠。但从后文「扬且之颜」看,扬且确实是人名,因为颜从页(首、头),珍珠是没有头的。但不排除西施的人名来自珍珠之称。不过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不影响本诗解读。
玉之瑱,这个瑱可能指的是和田玉,因为和田古称于阗,阗从真,瑱从真,应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爱用玉,对于玉石的色彩非常洞悉,那么,玉色并非只有白色一种,诗人强调瑱字,可能就是特指和田羊脂白玉。但作此解,就有一个疑惑:春秋战国时,有于阗这个地名或类似ding音的和田古名吗?
恐怕是有的,于阗可追溯至上古,匈奴人称之为:于遁。而且其他别名有:于填、于置、于殿、于窴。更奇妙的是,填、阗、瑱均有填充之义,而且历代经学家对瑱的释读,大多误以为是一种耳坠,其更早形态是一种塞进耳朵里的玉器。
于阗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君主国姓为尉迟(读音yù chí),因仰慕唐朝,有两位君主改姓李,他们分别是尉迟僧乌波(李圣天)、尉迟苏拉(李从德),国祚长达1238年。
——于阗国_百度百科
西汉年间,尉迟氏在此建立于阗国。但建国之前,此地名必然更久存在。
象之揥=象之牙。因为大象全身上下,牙齿的白是最突出的,虽然脚指头也是白的,但那个在地上与泥土为伍,脏兮兮的,哪有𧰼牙来的超然卓然?
那么,这就要解释一个问题:揥=牙?
我认为是合适的。无论是前贤们释读的类似簪子,还是剔发的工具,都是尖锐的物品。大象身上尖锐的物品肯定是獠牙啊!
那么,我怎么释读揥呢?揥从帝,古音di。是不是很像英文的tooth、teeth?
牙古音do,是不是类似tooth?应该是同源的。再者,齿从止,古音di,是不是类似teeth?
不管与英文或日耳曼文有无渊源(我认为是有的,因为例子很多,在编写《周音》的过程中,以及在注经过程中,都遇到很多),齿-揥的古音di确实相同。可以这么理解:揥=齿,通假。
同时,英语tiger一词的ti,本身就是原始印欧语尖锐之物,可能上古汉语与印欧语在此处也是同源的。因为诗经中记载的梼杌、驺虞、草虎,本来就是上古人类所见的剑齿虎,獠牙非常突出,如野猪一般,见:诗经25-2驺虞注释2;那么,可以这么解读,上古对于野兽獠牙的用词,就是齿di,后造字揥。如此非常明了。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玉之阗也,象之齿也,西施之晳也。
2、副笄六珈
这个毛氏注解为六个簪子,而且副=假发。对此我是不太赞同的,因为上两节已经分析了,女主人公发量茂盛,不需要盘起来就很浓稠,而是自信地披发、直发,如野鸡翎一样卓然垂下。
那么既然是真发,就不需要假发了,那么,这个副≠假发。毛氏的解读应有误。
直发,没有盘发,就不需要簪子了啊,为何本诗还用簪子?
其实,不盘发也是可以用簪子的,网上视频很多,我选一个:不用盘发就能用发簪的简单教程
那么,这个副=?我认为=负,副从畐,古音bi。负从贝,古音bi。两者同音通假。
珈=?毛氏注解为施加,=将簪子施加到假发(副)之上。
现在既然明白副≠假发,那么他这种释读定然错误。
我认为,结合后文的瑳=差,玼=此=直来看,珈=加,这个玉旁也是为了尊美人如玉之称,而非实际上的玉簪子。这一点,历来注释家可能未曾意识到,不过毛氏将其释读为珈=加,看来也暗中聊到这层假借关系,玉仅为尊称的偏旁,非实际玉器含义。
珈=加,我是认同的,但加=?
我认为加从口,古音co。个、介、個、箇古音co,兩者通假。也即,副笄六珈=負笄六箇=戴了六個簪子。
为什么戴六个簪子呢?前贤有的释读为表示地位尊贵(曰:侯伯夫人才能戴六珈。但这个言论我并未看到上古文献出处,不知可有考古证据?),有的干脆把珈=簪子上的玉石点缀、玉石垂珠、或簪子插上之后另加的玉石饰品。。。
其实,我认为,这仍然是形容发量多。发量多才需要那么多簪子,对吧?
20230429下午15:30补充:
关于六珈=簪子旁边的六种饰品,这种论断最早出自后汉书: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谬,一爵九华,熊、虎、赤罴(pí,棕熊)、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
——《后汉书·舆服志》
我认为未必可信,距离诗经记载的年代太远了,不排除是当时根据汉儒注解进行仿制。
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笄,衡笄也。珈,笄饰之最盛者,所以别尊卑。
——《毛诗传》
这些文献证据,说明汉代是这样装束,至于诗经所言是否为此,不得而知。汉代簪子用法如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