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其进步之速,为古今万国所未有”,对日本的侵略性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多次警告清政府当局——黄遵宪
来自:Da Yong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和诗人,是中国近代较早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少数“先进中国人”之一,他的一生,与日本的关系甚巨。1877 年,黄遵宪担任中国近代第一任驻日本使馆参赞,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生涯;1898 年,黄遵宪被光绪帝任命为出使日本的大臣,但因病未能就任。随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黄遵宪从此退出政坛,南归故里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黄遵宪编纂了近代中国最全面、系统研究日本的巨著《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成为近代中国了解日本的第一人;在中国近代,最早明确提出以“日本为师”的当属黄遵宪。综观黄遵宪一生的经历、思想及政治、外交活动,都与日本有密切的联系,黄遵宪与日本关系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已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特别是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进一步方便了西方列强直接加强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也被迫对外建立使馆和派驻使节。1877 年底,黄遵宪以参赞身份随何如璋出使(292页)日本,到1882年春离任,共4年多的时间。
……
二、在日本的四年多的时间里,黄遵宪在了解日本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促使黄遵宪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黄遵宪在出使日本之前和到达日本之初,尽管也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表现出对清王朝的腐败政治制度及科举制度的严重不满,有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他仍然是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范畴,与洋务派处于同一认识水平。到达日本之初,对明治维新初期日本“举国西化”之风,黄遵宪不以为然,还时常讥讽明治维新的社会变化为民风衰败。“新旧同异之见,时露于诗中”。然而,通过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各个方面情况的 全面考察和了解,黄遵宪亲身感受和亲眼目睹了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其进步之速,为古今万国所未有”,“乃信其改从西法,革故取新,卓然能自树立”。开始相信“万国强由变法通”。建议中国要学习日本“维新之利”。在此期间,黄遵宪还接触到当时日本非常流行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著作, “心志为一变,以谓太平世必在民主”。并且断言,“三十年后其言必验”。所有这些,都成为黄遵宪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来源,标志着黄遵宪已由地主阶级改革派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同时,通过在日本的实地考察和了解,黄遵宪对日本的侵略性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他到达日本之初,即(298页)对此有所察觉,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逐渐抬头。由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急需原料产品和产品销售市场,而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再加上日本本身是一个不彻底的、带有严重军事封建性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会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对此,黄遵宪多次警告清政府当局:“日本维新之效成则且霸,而首先受其冲者为吾中国。”(《黄遵宪诗选》,第 463页。)黄遵宪认真分析当时日本的现状,认为日本无论从经济或者军事方面,都不能算是强国,因此,黄遵宪替何如璋上书总理衙门时曾建议:“为各国纵横之局,必先审势而后可以言理。”要朝中大臣认清形势,慎重对待。“今日时势纵横,安内攘外之方,舍实力整顿海陆军外别无奇策,必敢言兵而后可用兵”。(郑海麟:《黄遵宪与近代中国》,第 24 页。)他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坚持强硬手段,彼必为我所屈。黄遵宪作为一名杰出的、有政治远见的外交家,进一步从整个亚洲的战略意义上来考虑这一问题。他指出:论亚细亚大局,日本与我,“原当联为一气,乃我让彼,彼益轻人。不特缓急不足恃,且将日长其侵夺之心,不如乘其国势未固而持之,尚可折其谋,挫其气,以渐合同洲唇齿之交,而弭无穷之隐患。”继而他又向总理衙门提出警告,“日本今日灭球矣,明日且及朝鲜,欲必未厌也,其势且将及我。”“又况琉球迫近台湾,我苟弃之,日人改为郡县,练民兵;琉人因我拒绝,甘心从敌;彼皆习劳苦而耐风涛之人,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湾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因此,黄遵宪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趁“今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与日争衡,犹可克也”。否则,“隐忍容之,养虎坐大,势将不可复制”。(郑海麟:《黄遵宪与近代中国》,第25 页。)于是,黄遵宪代何如璋上书总理衙门,提出解决琉球问题、对付日本的上中下三策:“为今之计,一面辩论,一面遣兵舶责问琉球,征其贡使,阴示日本以必争,则东人气慑,其事易成,此上(299页)策也。据理与争,止之不听,约球人以必救,使抗东人,日若攻球,我出偏师应之,内外夹攻,破日必矣。东人受创,和议自居,此中策也。言之不听,时复言之,或援公法,邀各使评之,日人自知理屈,球人侥幸图存,此下策也。”(郑海麟:《黄遵宪与近代中国》,第 25 页。)黄遵宪希望清政府能够采纳他的上、中两策,对日本坚持强硬态度,通过斗争求得和平,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权,及时阻止和粉碎日本的侵略扩张计划。然而,由于清王朝一味妥协而根本无法实施,以后的形势发展就和黄遵宪所预料的那样,日本步步进逼,清政府节节败退,先吞并琉球,其次占领朝鲜,然后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也充分说明黄遵宪对日本的认识、分析是深刻、准确的,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远见卓识,不愧为中国近代了解日本的第一人。 当然,黄遵宪在了解和介绍日本的过程中,也为加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做了大量的工作。黄遵宪作为和平的使者,与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日本四年多的时间里,黄遵宪用他的才智和真诚,结识了很多日本朋友,其中有汉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等,著名的有伊藤博文、木武扬、大山岩、浅田惟常、重野安绎、宫本小一、大诏元、南摩纲纪、龟谷行、蒲生重章、青山延寿、小野延寿、小野长愿、冈千仞、鲈元邦等(《我国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黄遵宪》,《广东文史资料》第 29辑,第161 页。)。黄遵宪以其卓越才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日本人民的尊敬。“日本人士耳其名,仰之如泰山北斗;执贽求见者,户外屡满。而先生为之提倡风雅,于所呈诗文,率悉心指其纰缪所在。每一篇出,群奉为金科玉律,日本开国以来所未有也”(《黄遵宪诗选》,第457 页。)。“东人喜读中人之诗,中人又喜闻东国之事,一时风行,遐迩流布”(《日本杂事诗·自序》,陈铮編《黃遵宪全集》上,第5~6页。)。黄遵宪的许多著作,也得到日本友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如《日本杂事诗》,“此篇草创于戊寅之秋,脱稿于己卯之春。……(300页)
「论黄遵宪与日本」嘉应学院政法系 韩小林
《黄遵宪研究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史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编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文物|转发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 2025年4月14日 2000多年... (月在梨花)
- 文物|转发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 2025年4月12日 这不是茶... (月在梨花)
- 绵阳李业阙 (佳时扬帆)
- 文物|转发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 2025年4月19日 带上800字... (月在梨花)
- 文物|转发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 2025年4月18日 穿越百年 ... (月在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