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族|自我牺牲感太强的家长的思维逻辑,潜意识分析
来自:心可溯源

上周末走在路上看到两个老太太闺蜜聊天在,感觉是个严肃的高知老太太,其中一位对另一位讲她对孙女说:“你爸爸不停的在外面出差都是为了你,挣更多的钱,而且你妈妈也为你放弃了很多,特别是很多的荣誉,你不认真学习怎么对得起他们”
刚好今天听曾奇峰老师的课听到有一章讲道“自我牺牲感太强的家庭的潜意识”,他说:看起来父母是因为牺牲而抱怨,其实是为了抱怨而牺牲,因为抱怨带来的索取感,能满足他们婴儿般对外界照顾的渴望, 这是源于他们早年成长环境中未被完全满足的被体谅和关爱的感觉, 导致他们时常会很想“索取回来”,这样牺牲后才能理所应当的达到这个目的。
而这样牺牲氛围过强的家庭里的孩子就被迫成为了父母的“情绪父母”,他们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满足父母匮乏的那部分感受而做的,那么因为是并非自愿,就会出现“表演”的现象。
很多孩子被督促专注和认真,其实这时候孩子即使没有想要主动认真专注的事也会表演出认真专注的样子,以此来缓解父母的情绪,避免被父母的情绪所伤,而这种服从感带来的无法呼吸,也会让他们抓住所有可以不专注的时刻放松自己,让孩子爱上不专注带来的放松感,最后反而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很多家长误以为“我不这样督促他不认真呀!” 在曾奇峰的一次咨询中一位妈妈就这样吐槽到,曾奇峰问她:“那你如果想专注一件事的时候,你希望周围的人怎么做?” 她说:“他们需要安静,不要来打扰我”。 曾奇峰又问:“那你的孩子在做事的时候,你在旁边做什么?” 那位妈妈回答:“我不停的旁边催促他认真点........”说到这里那位妈妈陷入了沉思,仿佛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习惯是在“我愿意/我想做”的前提下形成的,它的起初都是因为做这件事能带来一个好的感受,例如:很少有开朗爱沟通的孩子是在家长的逼迫下形成的这种性格,他们的家长不可能对他们说“你快说话呀、你要外向点、不说够100句话不准休息”不可能在这些教育下变得喜欢说话,一定是因为最初说话的时候受到了家里的欢迎和鼓励,感受到了好的气氛,有了好的感受上才让他们爱上了说话这件事。
所以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爱上某件事,就在那件事上给他一个好的感受吧!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社会规律|我发现年轻人的能量好像在降低 (HHHH)
- 讨论/管理|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自称“主播” (洗清清)
- 这是老手规律吗,刚去武汉江汉菱角万达和相亲女吃饭后,她去... (坚持前进)
- 讨论/管理|啃老和学习无用是束缚底层最大的思维枷锁 (周鹿鸣avian)
- 社会规律|我发现翻看相册是一件快乐的事 (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