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守严的“网格本”封面设计及其他
陈仓客
2023-05-11 20:54:20
北京
在新中国书籍出版史上,有这样一套书:绿色或灰色的淡雅封面,外框双线环饰,内框围起斜向交叉网格,网格交点上缀以似圆实方的结点,作者名、书名及丛书名分布网格之上,这就是很多读者记忆深刻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爱好者中还有一个昵称:“网格本”。“网格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版,直到本世纪初,整套丛书的出版规模达到145本之多。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者就是邵守严。
人民文学出版社参与过“网格本”的资深编辑张福生,在2020年的一次访谈时回忆道:“我特意请教过美编室已退休的李吉庆先生,他告诉我,最初是请著名装帧设计家曹辛之先生设计,但他的设计样稿在美编室没有通过,便请了当时的美编邵守严同志设计,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网格本’。没想到,邵守严朴素无华的简洁设计,得到了读者的喜爱,以致人们忘记了它原本的名字—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引自《参与过“网格本”的编辑,我感到很光荣》,2020年6月27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微信公众号)。
有关邵守严的相关资料很少,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籍装帧卷中有一小段邵守严的简历:邵守严(1936-1968年),女,北京市人,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毕业,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美编室任编辑,1966年调北京舞蹈学院任舞台美术设计。
从介绍上可知,邵守严在32岁便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人民文学出版社69周年社庆:老照片里的人文社》(2020年3月28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一文中曾发过一幅1960年人文社部分员工在河北丰润县劳作的历史照片,左起第6位那个瘦削的姑娘就是邵守严。
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十几年时间里,为外国文学作品设计的古典纹饰图案封面尤为读者喜爱和称道。
除众所周知的“网格本”封面外,她还曾为1957年至1958年出版的哈代选集系列作品《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1962年至1963年间再版的傅雷翻译巴尔扎克选集系列作品《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 比哀兰德》、《贝姨》、《高老头》、《邦斯舅舅》、《欧也妮•葛朗台》等设计过封面。七八十年代再版的《夏倍上校》、《于絮尔•弥罗埃》等十几部傅译巴尔扎克选集继续沿用此封面设计,只是把书名书法题签统一改成宋体字。《一千零一夜》(1957年12月)、弥尔顿的《失乐园》(1958年8月)、伊瓦肖娃的《十九世纪外国文学史》(1958年10月)、阿尼克斯特的《英国文学史纲》(1959年10月)等封面也是邵守严设计。她给谢觉哉《不惑集》(作家出版社1962年8月)设计的封面采用了中国传统图案。
这些五六十年代出版的著作,大多没有给封面设计者署名,有些在七八十年代再版时才写明封面设计邵守严。
被多部书籍装帧集收录的邵守严设计的左拉《小酒店》封面,笔者没有查找到相关出版物,在网络仅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本,封面图案不同。
笔者收藏的“网格本”封面设计原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月出版的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封面,该书是“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之一,也称“古典网格本”。设计原稿上有制版编辑(似张守义笔迹)的铅笔字说明:①原大制版阴文20块;②切原大底光板40块(封面、封四用)。另在封面打样上有张守义和秦萍的签名。由此推断,此稿为珍贵“母版”,应是1959年为《沙恭达罗》或《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设计,并为后来其他“古典网格本”封面制版所用,至今出版的145种“网格本”均采用这个封面设计。
笔者还收藏有一幅邵守严1962年设计使用的巴尔扎克选集系列作品封面图案原稿,在七八十年代新版和再版时也沿用。巴尔扎克选集中的部分著作是1954年和1956年初版,书名大多竖排,封面设计者不详。和这幅图案原稿在一起的还有一幅未用的书名题签——《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傅雷在1958年就翻译了这本书,但因故直至1978年才得以出版,仍然用当年排好的繁体字版式,巴尔扎克选集丛书的题签书法和封面图案相互映衬,可惜新版都没有再使用。《赛查•皮罗多盛衰记》题签也是在当时准备出版付印。书籍装帧见证了时局变幻。
邵守严的封面设计,独树一帜,善于运用民族和古典图案元素,这和她毕业于实用美术系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建国初期“在设计风格上开始重视了构图,平面的分割,色彩的装饰性和变形处理,与纯粹写实的手法同时并存,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为装帧设计界的‘百花齐放’开拓了美好的前景。”(引自邱陵编著《书籍装帧艺术史》第116页,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那时期的书籍装帧装饰手法大都是以民族图案和欧洲古典图案为主。当然,图案纹样封面设计如果不与内容相协调,也会给读者产生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感觉。
邵守严的人生虽短暂,但她的封面设计,在新中国图书设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群山 (多读闲书,少说闲话。) 组长 2023-05-12 08:44:19 北京
确实,这是目前最大的困难。有许多老先生都已经离世,他们生前并未留下更多可资利用的资料,存世者往往或因年事已高不能有效叙述,或兴趣转移对装帧也已嗒然而不愿提及,社方也因多种原因销毁了不少资料。所以我多次呼吁,要抢救这些资料,怎奈人微言轻,应者寥寥,终于无奈,兀自喟叹而已。
-
陈仓客 楼主 2023-05-12 09:13:14 北京
《书籍设计》丛书里有一些以前给老装帧设计家做的访谈,有张慈中、吴寿松、曹洁、余秉楠,范一辛、宁成春、郑在勇等,现在看来都很珍贵,也是在做一些装帧历史梳理和抢救工作。
-
群山 (多读闲书,少说闲话。) 组长 2023-05-12 09:35:06 北京
这书我注意到了,只是还没有买。您提到的这几位,严格讲似乎应归于书装艺术的中生代,再往前推一下,比如陈之佛、莫志恒、王叔晖、徐燕孙、任率英、吴然、都冰如、何和一、古元、彦涵、罗工柳、蒋兆和等人在49年后的设计资料,查找起来非常困难。
-
柯明 (お洒落な出窓に 花を飾って) 2023-05-12 19:25:33 陕西
您好,文中提到的左拉选集的装帧,近日孔网有卖家上新一本,为软精装,可移步参考:https://m.kongfz.com/integration/openminiprogram?applet=shop&page=detail¶m1=23037¶m2=5827258215&t_sharer=BbgX -
群山 (多读闲书,少说闲话。) 组长 2023-05-14 09:01:39 北京
美术全集插图卷似乎还是有点问题的,其一:有错情;其二:未能具体标出原载文本的准确出版时间;其三:入选作品似有照顾倾向,如权衡一下,有些入选者及作品未必就是上佳者。综合说,作装帧研究必须以大量占有资料为前提和基础,否则极易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进而得出不可靠的结论。就目前来看,似乎还没有一部可靠的中国书籍装帧信史,丘陵先生已经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遗憾的是他的著作相当浅薄,只是部分材料的堆砌和梳理,并未提炼出经验性结论,更为遗憾的是,丘陵百年,后继无人,岂不令人空怀恨恨?!
-
陈仓客 楼主 2023-05-14 10:08:39 北京
是啊,有很多实物和资料散失,或在出版社束之高阁,老一辈当事人过世,研究起来会有很大难度,人美社刚出版的《20世纪中国插图史》也是比较偏重理论。《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插图卷会有一些局限,但是目前收录相对完整的插图选集。而三册拍卖图录,可以作为插图卷的一个补充,可以看到插图的原貌。另外,郭振华早期编辑的两册插图集,和后期的全集插图卷内容虽然有交叉,也很有参考价值。这些也只能看到插图的一个概貌,实际上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如杂志插图、童书插图等等。装帧史的研究,正如您所说,邱陵先生开了头,后继乏人,缺乏系统历史研究。有一些中生代装帧设计家,如邓中和、章桂征等,做个很多工作,出版专著、编选论文集等,但都是阶段性研究。以后能否有人做深入理论研究,尤其对“铅印时代”的装帧设计,也不敢有太多期望,也许会留一个遗憾吧。
-
群山 (多读闲书,少说闲话。) 组长 2023-05-14 10:22:35 北京
是啊,有很多实物和资料散失,或在出版社束之高阁,老一辈当事人过世,研究起来会有很大难度,人 是啊,有很多实物和资料散失,或在出版社束之高阁,老一辈当事人过世,研究起来会有很大难度,人美社刚出版的《20世纪中国插图史》也是比较偏重理论。《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插图卷会有一些局限,但是目前收录相对完整的插图选集。而三册拍卖图录,可以作为插图卷的一个补充,可以看到插图的原貌。另外,郭振华早期编辑的两册插图集,和后期的全集插图卷内容虽然有交叉,也很有参考价值。这些也只能看到插图的一个概貌,实际上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如杂志插图、童书插图等等。装帧史的研究,正如您所说,邱陵先生开了头,后继乏人,缺乏系统历史研究。有一些中生代装帧设计家,如邓中和、章桂征等,做个很多工作,出版专著、编选论文集等,但都是阶段性研究。以后能否有人做深入理论研究,尤其对“铅印时代”的装帧设计,也不敢有太多期望,也许会留一个遗憾吧。 ... 陈仓客是的,杂志的插图至少是半壁江山,这一块儿被大多的研究者忽略了。
-
陈仓客 楼主 2023-05-14 15:15:37 北京
问的好!这个问题是常常困扰收藏和研究者的。在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书籍都没有署名,确定方式一是查找装帧档案;二是咨询相关当事人;三是网络搜寻相关回忆文章和官方记录。前两种方式往往不太容易办到,难度大,后一种有时需要购买相关书籍。邵守严设计网格本封面,有人文社官方文章及再版时的署名确定,毋庸置疑。巴尔扎克选集、左拉选集、《一千零一夜》是根据再版时的署名和《中国美术全集》书籍装帧卷等官方相关记载确定的。《失乐园》、《十九世纪外国文学史》是根据1959年出版的《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目录》确定,《英国文学史纲》与前者是同一系列书,封面图案相同,故也确定为邵守严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有装帧档案,有些也找不到名字,设计原稿上的笔迹,很多是制版编辑写的,如网格本墨稿就没有邵守严签名,只有该书美术编辑张守义和美编室负责人秦萍的签名。人文社1986年出版的《多欲之年》就没有署名,是根据流失到孔网上的稿费单确定的设计者。
-
陈仓客 楼主 2023-05-14 15:48:38 北京
是的,文中所述也只是推断。根据以往收藏装帧稿的经验,系列书的设计墨稿一般只有一个,在编辑后期出版的书时取出借用,有时用完会还回去,有时就夹杂在里面了。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装帧稿里,这种情况就很多。五十年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文学特定时期版本书有一个共同的扉页设计稿,上面专门写明是通用的。这幅网格本墨稿是夹在1962年出版《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一套设计稿里的,铅笔字写有原大制版阴文20块,切原大底光板40块(封面、封四用),从此推断是为后期出版的网格本系列书制版使用的,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古典网格本只有十几种,这个要查出版计划和具体出版时间来确定,如果在1966年运动前,《布》书后边只有几本网格本出版,就可以把这个墨稿时间往前推。至于是不是唯一“母版”,还有没有重新制版,七八十年代后出版的网格本制版情况等问题,的确还需要探究。
-
老姜 (豆瓣是我的书架) 管理员 2023-05-14 16:34:52 上海
是的,文中所述也只是推断。根据以往收藏装帧稿的经验,系列书的设计墨稿一般只有一个,在编辑后 是的,文中所述也只是推断。根据以往收藏装帧稿的经验,系列书的设计墨稿一般只有一个,在编辑后期出版的书时取出借用,有时用完会还回去,有时就夹杂在里面了。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装帧稿里,这种情况就很多。五十年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文学特定时期版本书有一个共同的扉页设计稿,上面专门写明是通用的。这幅网格本墨稿是夹在1962年出版《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一套设计稿里的,铅笔字写有原大制版阴文20块,切原大底光板40块(封面、封四用),从此推断是为后期出版的网格本系列书制版使用的,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古典网格本只有十几种,这个要查出版计划和具体出版时间来确定,如果在1966年运动前,《布》书后边只有几本网格本出版,就可以把这个墨稿时间往前推。至于是不是唯一“母版”,还有没有重新制版,七八十年代后出版的网格本制版情况等问题,的确还需要探究。 ... 陈仓客你好,黑白制版稿不一定一个,要看版本,有时后面的版本需要改动,或第一稿黑白稿损坏、遗失,就要另作了。当然这个稿可以通用,夹在系列档案里也是有可能的。另,看图片这个稿是阴图,你看一下白色线条是白颜料画出来的,还是纸的颜色。如果全部线条不是白颜料画出来的,那么这张可能就不是画稿了。一般这种细密的黑白制版稿不会去画阴图,而是画好了阳图再制版成阴图,因为,画阴图太费时费力了。
-
陈仓客 楼主 2023-05-14 17:09:34 北京
您说的有道理,仔细看是印样稿贴在绘图纸上,用黑墨在四周和中间修涂,用白色颜料勾补局部网格线,另外蓝字像是水笔书写,应该是制版稿,不是画稿,学习受教了!
-
兰藻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2023-05-14 17:13:18 上海
问的好!这个问题是常常困扰收藏和研究者的。在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书籍都没有署名,确定方式一是查 问的好!这个问题是常常困扰收藏和研究者的。在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书籍都没有署名,确定方式一是查找装帧档案;二是咨询相关当事人;三是网络搜寻相关回忆文章和官方记录。前两种方式往往不太容易办到,难度大,后一种有时需要购买相关书籍。邵守严设计网格本封面,有人文社官方文章及再版时的署名确定,毋庸置疑。巴尔扎克选集、左拉选集、《一千零一夜》是根据再版时的署名和《中国美术全集》书籍装帧卷等官方相关记载确定的。《失乐园》、《十九世纪外国文学史》是根据1959年出版的《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目录》确定,《英国文学史纲》与前者是同一系列书,封面图案相同,故也确定为邵守严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有装帧档案,有些也找不到名字,设计原稿上的笔迹,很多是制版编辑写的,如网格本墨稿就没有邵守严签名,只有该书美术编辑张守义和美编室负责人秦萍的签名。人文社1986年出版的《多欲之年》就没有署名,是根据流失到孔网上的稿费单确定的设计者。 ... 陈仓客这种时候就觉得,如果能认识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就好了。比如我曾经在购买的图书中发现藏家书信,第一反应当然是希望能够归还给藏家的子女。可惜无人引荐。
-
老姜 (豆瓣是我的书架) 管理员 2023-05-14 17:49:36 上海
这个稿子应该是在之前的打样稿上(一种很薄的纸)修补后,再利用的黑白制版稿。它的问题一是人们通常不会去画阴图(难画,没必要);二是“原大制版”的问题,一般黑白原稿会放大画(画起来方便一些),制版时按80%70%缩小成原大印刷(缩小后画稿也会更精致一些),这个稿子是利用了档案袋里留存的之前原大的打样稿完成;三是彩色墨水笔好像要在70年代末才慢慢流行开来(这个蓝色太熟悉了)。所以这个黑白稿可能是在改革开放后此书重版时制作的。
-
老姜 (豆瓣是我的书架) 管理员 2023-05-14 18:09:57 上海
如果这本在80年代重版过,那么就是利用了62年档案里的打样来制版,再放回原袋中(可能黑白制版原稿遗失了)。齐全的书籍设计档案袋里应该包含了,彩色或黑白设计稿(有时多件),黑白制版原稿,制版后各个颜色的分色印板(锌版或铜版)打样稿(黑白,多份),彩色打样稿,以及发稿单,设计稿的修改意见等等。有时还会有样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十七年”(1949-1966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图说 (最后的武士)
- 世界动物小说之父: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老版本动物小说... (最后的武士)
- 黄永玉为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木刻插图 (最后的武士)
- 《巴甫洛夫传》的字体设计及其它 (柯明)
- 曹辛之装帧代表作品选 (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