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杜鲁门·卡波特的最后一舞|《冷血》线上共读会
快闪楼
已结束
来自:新经典(优质内容的发现者 创造者 守护者)
豆瓣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次的领读人阿轰,很高兴能带领大家一起共读《冷血》。也很开心看到有这么多小伙伴有兴趣阅读这本书。《冷血》是世界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品,它开创了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形式,集传统小说想象力与新闻报道纪实性于一身,完美呈现了犯罪案件报道与复杂人物的交织,几乎是任何从事写作的人绕不开的经典范本。村上春树因为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冷血》英文版,深深感到自己与卡波特才能的悬殊,以至于29岁之前都没敢写小说。
当我读完这本《冷血》之后终于理解了村上春树的感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口气刷完了一部情节紧凑、毫不拖泥水的高分美剧,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哪怕文字如此克制简练,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渗透的关于人心之恶的寒意。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也被后世津津乐道,之后还被改编成电影《卡波特》,展现了本书写作过程中的众多隐秘细节和人物间的微妙情感,所以强烈建议本书和电影搭配食用!
以上是我对《冷血》的一些前情提要,期待之后10天与大家共同探索,一起思考和交流。
为什么要共读《冷血》?
《冷血》取材自一桩真实的犯罪案件。1959年冬天,小镇备受爱戴的农场主一家惨遭灭门,凶手极其凶残的手段却透露着令人匪夷所思的良善。卡波特注意到这矛盾行径的背后原因值得挖掘,便踏上了专访之路。只是没想到这一去便是六年。

一个天才小说家,两个死刑犯,四名受害者,许多与之相关的人生,卡波特花费六年漫漫时光拼凑、理解、重现。他无数次与已经定罪、并被判绞刑的杀人犯之一的佩里·史密斯深谈,从中对佩里悲哀的生存状态有更深的了解,他们有着相似的被父母抛弃的童年遭遇,悲惨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们内心敏感而脆弱的性格。这让卡波特对这位杀人犯生出一种超出友谊之外的同情和爱怜,他在佩里身上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轨迹,甚至坦言“我和佩里就像同一间屋子里长大的孩子,只不过我从前门出来,他走了后门。”
在这种宿命的纠缠之中,包含着卡波特想要描写的故事,那是被压碎在对救赎的希望与难以逃避的绝望之间的人们的身影。卡波特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完全浸泡在那种紧迫的状况中,这超越了取材的领域,俨然成为一场更加个人化、更加人性化的行为。
- 善念与罪恶交织,他们为何冷血?为何是他们冷血?
-杀害一家四口的罪犯佩里·史密斯聪明、机警、甚至富有文艺气息,他本可以安稳地成长成一个吟游诗人一样的青年,却在社会的不公,生活的残酷,家庭的不幸中变得冷血。对于自己的行为,他只草草地说了句:“我的人性只够怜悯我自己”。
佩里·史密斯具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明显迹象。他似乎是在没有指导、没有关爱、没有吸收任何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长大的……他总是怀疑、不信任任何人,总觉得别人在歧视他、亏待他,也不能理解他。他对别人的批评过于敏感,无法忍受别人的嘲笑。他强烈地需要友谊和理解,却不愿意向别人袒露心扉,当他这样做时,又担心受到误解甚至背叛。他经常认为所有人不过是伪善抑或邪恶,因此不管他对这些人采取什么行动,他们都是罪有应得。
-有的父母是冷血的,对于孩子没有一丝怜爱,只有不断的毒打与咒骂。
请听我说,你认为我喜欢我自己吗?哦,我本来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人!但是那个浑蛋从未给我一点机会!他不让我去上学。
-检查方是冷血的,他们用别人的过失邀功与自己的成绩,时间拖得越久,越显得自己的成功。
-卡波特是冷血的,他为了自己的书给佩里续命6年,一次次给予他希望。担当获得所有资料后,他还是撤了佩里的律师,目睹他走上绞刑架。与罪犯的情感连接可能是不道德、不正义的,这种折磨也使他之后再也没有写过任何一本新书。
我们不能停止对于善良的歌颂,同样也不能忽视对于恶的研究。正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王赦所说,“如果这件事情不去试着找出答案,试着去预防,这类的事情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每天都在上演。”
越多人了解罪案背后的深层动机,我们越有机会阻止悲剧发生。

- 天才作家的自我毁灭——“上帝在赐于你才能的同时,也给了你鞭子。”
《冷血》为卡波特带来了空前的声名。从作品根源处释放出的力量、致密到完美的人物描写,几乎令每一个人折服。这又是一本堪称“现代经典”的作品。通过《冷血》,这位驱使着流丽文体的时尚都市派作家,终于变身为不折不扣的真正作家。但是,这本书在带给卡波特声名的同时,也从他身上夺去了很多活力。卡波特不遗余力地利用了那些素材,那些素材也不遗余力地利用、消耗了他。卡波特用他的灵魂交换了那些鲜活的素材——这么说也许太过极端,但我总是忍不住认为,也许在某个隐秘、幽深的地方发生了这样的交易。见证两名杀人犯被处决,使卡波特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似乎再也没有从这一打击中站起来。
——村上春树
同名电影《卡波特:冷血告白》展现了作者写作此书的过程与此后人生崩毁的景况,但真正读到《冷血》一书才真正体会小说的力量——成就一部经典作品,却摧毁了写作它的人。

经由《冷血》,卡波特终于跻身文坛,成为纽约上流社会中广受赞誉的人物。但世事并非总是遂人所愿,诚如卡波特白己所言:“上帝在赐子你才能的同时,也给了你鞭子。”此后的岁月,卡波特像搁了浅一般,再没有像样的作品问世。他不断地出现在媒体面前,却与文学的关系愈来愈远。娱乐节目里的插科打诨,社会新闻中频频爆出他吸毒酗酒、因醉后超速驾驶被捕的报道……
1982年,医生说卡波特的大脑正在萎缩,只有六个月的生命期限,但他好歹又熬过了两年。临终前的某一天,不到60岁的卡波特对萎缩的大脑如是评说,“有时候,遗忘是个很好的归宿。”
失常的童年、冷血的社会机制、温情和恐惧、爱与剥削,佩里最后的一心求死、卡波特最后的颓靡遗世,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
在现实将我们从幻想中拉出以前,诚邀你共读《冷血》,一同感受卡波特在黑白一线间的最后一舞。

如何参与本次共读会?
共读说明:
共读书目:《冷血》
共读时间:5月22日—5月31日
领读人:阿轰(《冷血》小编)
答疑&主题讨论时间:5月25日 & 5月29日 当天晚上 7:00 - 8:00
参与方式:
本次共读包含打卡&自由交流、两次主题讨论&答疑
打卡&自由交流:
共读开始后,大家可以每天来评论区进行打卡,同步自己的打卡时间、阅读进度等等;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读后感、书摘,或者和其他读者一起交流讨论。
主题讨论&答疑:
共读期间,除了自由交流之外,大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并在提问时加上【提问】的前缀,方便我们更快看到问题;
同时,本次共读还会在评论区发布2次主题讨论,并注明【主题讨论】的前缀,你可以就你感兴趣的主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更为聚焦的讨论;
我会在5月25日 & 5月29日 当天晚上 7:00 - 8:00 回答大家的提问并参与主题讨论。
5月25日主题讨论:善念与罪恶交织,他们为何冷血?
5月29日主题讨论:关于杜鲁门·卡波特写作《冷血》背后的事实
活动奖励:
本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从打卡留言并坚持到最后的读者以及分享精彩读后感的读者中,评选3位朋友送出新经典近期新书各1本。(读者可从以下新书中自由选择1本)
1.《随椋鸟飞行》
2. 《利弹穿心》
3. 《同意》
此外,本次活动设置了“豆瓣小礼物”抽奖环节,在5月21日晚上8点前关注“新经典”club并转发该活动帖,即可参与抽奖,我们将在次日公布获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