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贴士|改变自己的“逃避机制”
来自:Doris一朵云
每个人总有那么段情绪来临的时候,觉得烦、没有意思。对我来说这个间隔是十天左右,甚至比姨妈准时。一般持续两到四天,期间我看谁都觉得烦,内心不断批评自己,做什么事都是错,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兴趣。而我采用的逃避机制是暴饮暴食、刷手机和睡觉。“Beacuse my life is a mess right now,and i compusively take care of other people when i don't know how to take care of myself.”这是动画《马男波杰克》里的猫公主说的一句话。我看是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机制——我把它称作“逃避机制”。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套情绪来临时逃避自我的伎俩。她通过处理别人的烂摊子来获取成就感,有人通过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来给自己打气、有人疯狂地打扫卫生、有人必须要出去走走…而我的摆烂式逃避机制,和动画里的Diane是一样的。
逃避机制和“不开心了找点事情做”是有很大不同的。那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没有心理负担的消遣,而是如果不触发这个机制,人就会陷入痛苦,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我的观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惯用的逃避机制,如果这一次情绪来临时感觉很不好受,不妨在下次换一种吧!但长时间的一项逃避机制,是有触发在高负荷情绪状态下的人的自我怀疑的:我是不是强迫症?一旦怀疑了就会开始痛苦的人。所以如果你本来的逃避机制是搞卫生,也许你下次可以尝试出去走走,散步完之后再决定自己要不要搞卫生,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种行为模式里。
每个人逃避机制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我回忆我的成长经历,曾要求我达到“高标准”的是我的家人,但长大以后,也早就脱离家人的掌控了,我内心的声音却代替了他们成为了批判自我的那个人。其实,情绪来临时我有一种类似于甩锅的心理:终于有个出口了!其实我一直都很压抑!不想去面对这样的总是达不到我期望的自己!于是我暴饮暴食、睡大觉、将自己与周围隔绝,我想,我应该感到快乐才对啊,可是为什么内心满满的负累!这样是摆烂!会被视作废物!但更深一层的我又想,那么我就当废物好了,让他们把我当废物吧,至少此刻我是真的很压抑啊!开始又一轮摆烂,在这轮摆烂的末尾,我得出终论——我竟然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是个废物!可是,哪里有“他们”在评判我?即使是处在压力环境中,对于我来说逼迫自己、对自己最不好的也从来不是他人,从头到尾都是我自己罢了。我想,虽然逃避机制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原因是我们没有好好爱护某个部分的曾被压抑的自我。我们应该是最应该给它一个拥抱,告诉它没什么大不了的人才对,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攻击它,让它越来越想躲起来,让它下一次被我们伤害是爆发出更大的破坏力。我的意思不是不要对自己高要求,适当的高要求是有利于进步的,而是把对自己的“批判”思维转换为“发掘与审视”,那种感觉就像对自己说:哦!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呀!分享一句我喜欢的up“我是安揪”说的话:我们应该work with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不是work against it.我们可以准备一张纸,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写上周你做过的事,畅所欲言,小小的进步也可以,例如:我这星期喝水特多。尽量不要情绪化表达,而是把一件不那么好的事也视作一种收获,想想它的好处所在,例如:和自己闹脾气了但我也因此有所感悟;我拖延了一周,深刻感受到了拖延的痛苦。;我熬夜了一周,熬夜真不舒服啊!纸的下半部分,写你想在接下来一周里做的事,注意写的时候可以先不写太有难度的目标,比如“每天都早起”,也不必出现“至少、要”之类有要求性的字眼,单纯写“早起两天”就好了。纸的右下角写下日期,这张纸的背面则用来一周后写下你是否完成了你想做的事和你额外完成的事。尝试过这个方法后,我惊讶地发现,虽然经常在内心责怪自己,也经常不想做事,但不知不觉一周里做到的事还是挺多的,为我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留下了足迹和证据。
还有我特别想说的一点是,如果是像我一样高敏感、容易自责的宝宝们,“摆烂式”的逃避机制是万万不可的,因为这种逃避机制是上述所有机制里最难找到突破口的一种。我们本来就不是“心大”的人,内心总格外充斥想法,平时就会容易追求,这件事有没有用?有没有“意义”?偏偏这种逃避机制没有任何的成果可以直接感受到。没有克服了很难的工作、没有把家里打扫干净、没有获得内心的放空和治愈,只有不断无效娱乐后留下的虚无。如果没有人拉一把,在沉沦的状态中很难走出来。思维会陷入一个循环怪圈:即使是拿个快递这种小事也不想做,清醒知道自己无效娱乐是浪费时间,就像气球吹过了气会爆掉,可别的事情又有什么意义?我那么不快乐了,让我做点“正常时我会感觉快乐”的事情吧,回过神了之后又追悔莫及,特别拧巴。我下一次准备尝试的机制是打扫卫生,干净的环境对人状态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也可能结合出去散步,也可能是阅读一会,用阅读来取代刷手机也总会好一些,起码不是短期资讯。
在平时的生活里,要做一些不同于逃避机制的改变。比如平时喜欢睡前躺着刷手机,那么意识到了这点以后最有效的应该不是一味地抑制自己不去刷,毕竟很容易饭堂,而是想刷手机了,也要坐着看手机,别躺着看,离远点儿,经常变换姿势(有助于活络思想),一旦出现“这也没啥意思,不是我想要的”的想法,就立刻停止。我觉得,立刻停止这一点其实才是最难的,需要从很多日常的小事来锻炼。比如最重要的起床,是一鼓作气,还是磨蹭着又昏睡过去了?之前我每次起床之后都特别懊悔我的“起床表现”还不够好,不够干脆,本来就爱赖床,那时我的潜在心理就更抵触起床了…懊悔→埋怨自己→我很没用。其实,慢慢摸索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并不是我太没用,而是我还没有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最近我在尝试的是,闹钟响了半睡半醒的时候先踢被子,离开温暖环境,再动动手动动腿,把沉滞的头脑唤醒一点儿,然后翻个身,整个人趴着的姿势,再把闹钟关掉,因为趴着不会有躺着那么舒服。我也有看别人是先做个俯卧撑再起床,爱运动的宝宝也可以试试。然后起了之后,要先去接触光源!!!这点很重要。去有自然光的环境走走、做做操什么的,先放空思绪,感受早晨大自然的美好,才能为接下来上午的清醒状态增长精神,也能让自己爱上这刻的美好,或许以后发自内心地早起也说不定呢!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采取“立刻停止”的行动,比如感到焦虑时深呼吸/触摸和拥抱自己/做一次十分钟的冥想。不要害怕这种暂停,暂停不仅是为了更高的效率,更是为我们自己养成了更好的身心。
最后分享几个最近看到的有感触的视频吧~~~
这个视频让我明白“情绪漩涡”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以及拥抱自己总比强迫自己好得多~
最喜欢的安揪说的,“work with”而不是“work against”的出处~
关于正念自我关怀的实操~up说了,看十个学习视频不如把一个学透,所以里面都是干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出谋划策|嫉妒好朋友命好导致自己内耗怎么办? (爱咋咋地)
- 出谋划策|毕业在即,感觉前途黑暗怎么办?家庭关系糟糕不知... (momo)
- 思考及感悟|内在薄弱怎么办 (momo)
- 思考及感悟|做了一个SPA,突然就对“成长”下头了 (韩天澍)
- 思考及感悟|暗示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 (不爱吃肉的胖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