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谈起
来自:少卿
在《游叙弗伦》中苏格拉底提出:“虔敬是否因其为虔敬而见喜于神,或者因其见喜于神而为虔敬?”对于这个问题,苏格拉底一方面回答道德的虔敬心虽然是神之所爱,但不是为了喜悦于神。另一方面又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虔敬地听从神的声音。这个看似矛盾的回答实则恰恰反应了人的道德虔敬心是主客观的统一。
人对世界一方面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生下来就有自我意识,知道我是我,周围的客体世界树木、玩具---都不是我,同样他也感受到自己内心天生的有一种道德感,也就是“因其为虔敬而见喜于神”
但是,人对世界另一方面又是客体,他是整个世界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脱离周围的世界而独立存在,这个情况自然而然地就产生神、对上帝祟拜,把神的命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也就是“见喜于神而为虔敬”
不过,这种矛盾又没有区别,因为最后都统一到了人自身(人同时兼备主体与客体双重角色)。然而,对道德的真正认识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人的主体性,因为人唯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现认识世界的有机联系和规律,同样才能构建道德的思想体系。就像苏格拉底的另外一句名言“人认识你自己”。
之后西方又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主体的个体的决断。相比之前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一切的行为都要以上帝为依据,康德却把上帝从外界挪到了我们人类心中。也就是说上帝的根据在我们心里,而不是我们的根据在上帝那里。所以,他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讲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当然,苏格拉底这句话还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当人从精神价值上意识到世界是统一的,他是整个世界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自身也就能分享整个世界精神,那么人就有了对最高精神对上帝的信仰。有了这种精神信仰,人就摆脱了世俗的偶像崇拜,人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这就是圣经中说的“真理让你们得自由”,斯宾诺莎说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知”。而人一旦摆脱了世俗偶像的崇拜,在意识到人是世界精神的一部分的同时,也知道人作为一个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那么就会激发自身不断利用理性思维去探索和认识未知的世界,去批判质疑前人给出的答案,这样自然、人文等等不同领域就呈现出长江后来推前浪的结果。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伽利略比萨城斜塔的实验又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康德吸收了卢梭和休莫的思想,马克思又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这样就有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个只读书的读书群 (最近比较樊女士)
- 庆云书院 公益读书微信群 持续纳新 坐标上海 (庆云书院)
- 高质量读书写作交流群(长期有效) (猪之巅)
- 读书搭子三缺一 (工作到半叶同志)
- 找有输出欲的书友 | 有年龄要求的读书平台 (无尽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