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幕后|罗云熙演技之美——言外的意境
来自:微芒
叶嘉莹老师谈宋词,衡量词之美感的标准之一为,言外的意境。也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在读完这首词以后能引发无穷的联想。
在我看来,这句话恰好可以用来评价罗老师的演技,也就是他创造的角色之所以能够做到“各火各的”,正是他的角色每一个都在引发观众无穷无尽的想象,那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完了,而是真正的演活了,让观众心甘情愿的相信这角色曾在这世间真实存在过,所以才会因为角色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去猜测去联想去共情。
那么,罗老师这种言外的意境,来自于哪里呢?私以外,大概可以从下边几个角度来谈。
一是,造境合乎自然,而后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
“造境”一说起源于诗词,但同样可放之于所有艺术作品的呈现之中。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罗老师饰演角色之时,不管是多悬浮的角色,角色的行走坐卧喜怒哀乐等日常一面,一定是合乎自然的,这是角色能够真实的让人共情的基础。
但在此基础上,罗老师饰演的角色之所以丰满,还因为他做到了角色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转变。
也就是他作为演员在理解和揣摩角色时把自己的感情、精神、意志投入到了角色之中,补全了剧本的未尽之意,但在镜头前展示角色时,他又能做到把自己这个个体抽离出角色之外,单纯的用润玉来展现润玉,用澹台烬来展现澹台烬,用冥夜来展现冥夜,在这个时候,观众丝毫看不到罗云熙的影子,也正因如此,罗老师的观众从来不会对他饰演的角色产生混淆。
做到有我之境者众多,多少演员说起角色夸夸其谈,条理清晰,但做到无我之境者寥寥,大多数一到镜头前就全无逻辑,虚假浮夸。
二是,联想与分想,要眇宜修
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也就是一首词的美,要像湘夫人一样美的恰到好处,幽微精致,又内外相合。
就像罗老师的美一样,看起来飘渺空灵,有一种将倾未倾、欲明未明之感,殊不知这种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的美,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更不是运气使然。
我们作为人,其实联想力是很丰富的,因为我们所有的经历和记忆从来都是套嵌在一起的,也就是当我遇见一只鸟时,我同时还看见了树木、天空、云朵和人,比如罗老师要表达悲伤这个情绪时,自身所经历的悲伤可能套嵌在受伤、失望、失去、舞蹈、唱歌等等众多的意象之中的,你单单只把悲伤抽出来,就好比要从一团麻中抽出一根丝来,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种在众多情境中“分想”的能力,是如同“雕刻家在一块顽石中雕出一座爱神来,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副风景画来”一样的一种创造力,在复杂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独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这才能成就一个完美的形象。
先有分想的能力,而后有选择,这便创造了属于罗云熙的独一无二的美。
写在最后
一件艺术作品,在它完成的那一刻起,解释权便已不在它手中,这一个月,我们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但我觉着,那些虚幻的无意义的指责早晚会被时间冲刷殆尽,能长久存世的,永远是一件艺术品引发的对美的思考。
云熙的表演对我来说,已经不单是角色的演绎,更让我着迷的,是它演绎的角色竟然能让我产生无数角色之外的联想和感慨。
其实,美之妙处,在不可言说,赖观看者意会,不应拘于绳墨。作为观众,你能在云熙的角色中感受到什么,便已得到什么。
总之,希望云熙的演员之路愈加通达,你演出好角色,我才能有更多美的享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感觉被困在了长月烬明的般若浮生中了 (光明星星)
- 偏见是座大山,我花了两年才翻越过来。 (停云)
- 第1集|【奇迹烬烬】lsf是真得强真得爱罗云熙真得很会提建议啊! (霜溪冷月溪明)
- 这是我最后一次为黎苏苏说话 (墨鱼)
-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好奇怪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