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伯漆匣铭文破译校正
来自:刘小羽
今天在讨论稻的甲骨文音变过程中,看到所谓曾伯𩃲簠的铭文,我发现历来若干文字学家的破译有一些不妥之处,见:声符的细分;由于原帖篇幅所限,主题所限,特将该问题重新开贴,取名为《曾伯漆匣铭文》,加以扩展,内容如下——

铭文释读:
维王九月初。吉庚午。曾伯漆哲聖。元元。武武。孔密。克狄淮夷。抑燮繁湯。金道锡行。具既卑方。余擇其吉金黃鉛。余用自作旅匣。以征以行。用盛稻粱。用犒用享于我皇祖文考。天晹之福。曾伯漆叚不黃耇。邁年。沬壽無彊。子子孫孫。永寶用之享。
——部分采用湖北卧马先生(李敦彦)的研究成果,见:2019破译曾伯桼簠铭文勘宝簠斋陈介祺180年收藏遗误揭开随曾历史之谜;比如,印-->抑、簠(𠤳)-->匣。但其部分观点我不赞同。因为根据周音理论匣古音cu,与古-𠤳同音,并且簠-𠤳同音也验证了初音理论。
關於這個銘文,我更正了以往文字學家的一些釋讀,比如:铝-->铅,孝-->犒,眉-->沬,䁑-->旸。
关于这些字的修订,我给出的理据如下——
1、铝-->铅

关于这个字=铅,除了古音cong的证据外,还有另外的。比如:铅在一定浓度、密度下是香喷喷的,这在古代到现代仍然用于化妆品。此外,香的甲骨文金文有两种写法,均与此字相似:
①香,从禾,从甘

②香,从食,(㿝xiang)
香有一些异体字:䅨 㿝 薌 麘 皀 𥞌 𣌡 𩠼 𩡄 𩡠 𪏰 𪏽 ,其中,有的类似食下部分,读作xiang。

这个部分就是食字的下部分,如图:

现在大家可以看清楚了吧,这个曾伯匣铭文中的铅字,右侧部分上半类似香字(从禾),下半类似㿝(香的异体字,=食的下部分)。所以,这个字=金+香。指的是一种香喷喷的金属,那就是铅。何况,铅-香的古音相通,为cong(gong)。

2、孝-->犒

这个字上部分=老,下部分=食,写作老+食,以前的文字学家将其释读为孝,这个几乎已经成定论了,也已经编入甲骨文字典。

当然了,孝从子、从老,子古音di,食古音di,似乎将子→食没什么大不了。而且在字义上讲,将美食孝敬给长辈,不也是孝心的体现吗?
不过,如果真的是替换了声符子→食,古音di,那么,根据文字发展规律,早期的声符在音变发生后,失去了声符的作用,故而需要再造一个声符,那这种逻辑就可以反证:这个字应该读作di、shi、si等音,而不是孝xiao这个音,所以,以前文字学家的判断是错的!
孝、考、老、耇等老组字的读音均为o元音,可推定古音co,所以,该字(老+食)的古音应也为co,发展到现在也无非几种可能:gou、kao、gao、kou、guo、huo、jiao、jiu、jue、he、ge……
其实,不用联想那么多,关于吃喝孝敬的词,古来就那么几个:飨xiang,有鼻音,否决。犒kao,正好符合。我们查证一下犒的文字发展史:
犒从高,最早的记录是左传,但出土或传世的字库是说文解字,汉代之后。更早的没有发现。
那么,既然曾伯漆匣是春秋时期,那么可以推定:该字就是犒字。
3、眉-->沬

这个其实没必要改,因为金文中多记载为眉寿,已成定例。但就本铭文而言,该字为沬字,画的是把水盆倾倒,人在下面洗头、洗脸、洗身子。类似于现代的淋浴。
这个字以前分析过,见:诗经48-3桑中上古音大概;关键内容摘录如下——
在甲骨文金文中,沬完全是一个象形字:

沬的异体字:𧗏 靧 𩉖 𩒌 頮 𩔁 湏 𩒳,都残留有洗头、洗脸、洗澡的内涵。页=首=头,皿=盆子。
看甲骨文金文,沬的古文字构件,皿有正常放地上的,也有倒悬的,也有两者叠加,类似今天淋浴+盆浴的,可见沬的字义演化,由单纯的洗脸、洗头,演化为洗澡。
其音源如何,不可知。手、首,古音皆为do,皿古音bing,水古音di,无论如何也不知bi音从何而来。而且现在的洗字,从先,古音ding,显然并非音源。存疑。
并且,在历来书法界,眉字确实有这么一个异体字,


4、䁑-->晹


这两个字在本铭文中同时出现,结构相似,所以造成了混淆。不过,仔细看,是能看出分别的:
锡=金+睗=金+目+易,从目
旸=日+易,从日
两个字是不同的。再者,放在上下文,䁑不通顺。天晹之福=天赐之福,只不过贝→日。
①晹yi,从易,古音di,发生了d-->零化。可视为赐、锡的通假字,表示恩赐。
②䁑-暘yang,从昜yang,古音dong,发生了d-->零化,并产生了介音i/y,这个昜≠易,两者虽然在简体字中归为一字,但来源不同。
在甲骨文中,易=锡,指的是金属冶炼过程,甲骨文画的是将融化的金属液体从坩埚中倒出来。

而昜象征着太阳。以前分析过,见:诗经47-2君子偕老注释2;诗经中记载西施=扬且;

由此可见,以前文字学家将该字释读为䁑(或暘)是错误的,不仅声符错了,义符也错了,是日不是目,是易不是昜。
这个字是旸=赐。
5、元武,这两个字右侧加了重叠符号,

所以以前的文字学家将其释读为:元武元武。以结合上下文构成句子:曾伯漆哲聖元武,元武孔黹,克狄淮夷,抑燮繁湯……
但后来有人提出来:既然是重叠字,就应该释读为:元元武武。但这样结合行下文就读不通:曾伯漆哲聖元元,武武孔黹,克狄淮夷,抑燮繁湯……
所以,湖北卧马先生(李敦彦)将这两个字释读为:亟武,=极大的武力值。因为亟的甲骨文金文确实类似元字,从人。


如果真的是亟武,那么文本上下文更加通顺:曾伯漆哲聖,亟武孔黹,克狄淮夷,抑燮繁湯……
由于该铭文的拓片不清楚,我又找到另外一张更清楚的,见:2019勘误破译京山苏家垄M88曾伯桼壶铭文发现曾伯霂之墓确凿文字证据(作者仍然是:卧马先生)

从这里看,元武二字很清晰,而且重复符号也很清晰。

而且,卧马先生的这篇文章将桼(𩃲)释读为霂,我认为是更合理的。因为桼中间多了一笔,与沐有所不同。这个铭文里显然释读为沐-霂,比释读为桼-漆更恰当。
但在我看来,这个字更像桼,而非霂,因为那个水旁几乎写成平行的两横,这个很像桼的写法。


不过,在卧马先生参考的象形字典网站(https://www.vividict.com)中,桼-沐二字的举例确实无法分辨。
关于元武重叠的解读,我认为元元武武未尝不可。元元=head of head,头领中的头领,王中王,是夸张的手法。同理,武武=warrior of warrior,武士中的武士,勇者中的勇者,也是夸张手法。或者,元元=圆形头颅,偏正结构。武武=武德充沛、武功高强,偏正结构。我更倾向于王中王、武中武的说法。
6、孔黹zhi,沈培将黹释读为:屖xi,见:沈培:新出曾伯[雨桼]壺銘的“元屖”與舊著錄銅器銘文中相關詞語考釋;对此,我不置可否,因为黹-屖(犀)均为生僻字,而且古音均为di。从通假字上说,di音有很多可能,大古音di。孔黹=孔大,也未尝不可。但当时制作铭文的人为何不写成大字岂不更简单?而且屖(犀)字也很简单,尸+辛,远比黹字简单。所以,从笔画简单上考虑,应该不建议这样释读。

有人释读为至,恐怕也不对,因为至更简单。

我认为应该从音上解读,屖xi从尸、从辛,两者古音均为ding,是有鼻音的,所以沈培的释读是完全错误的。黹zhi以前古文字学家释读为象形文字,我认为不确,有以下两个理据:
①黹zhi的下部类似敝bi的左侧下部,


②黹组的字很少,只有:黺黻黼,而且都是b辅音,fen、fu、fu,很容易倒推其古音为bi,币-巾古音也有bi的情况。
结合上面分析,可知黹造字时的读音应为bi,这也符合初音理论。
而且黹为纺织的象形字,可用来形容针线的缜密。所以,我认为此字=密。

但由于bi-->di的音变太过剧烈,我并不确定这个推定是否准确。但从字义上讲,孔黹=孔密=粗中有细,颇符合文义。
20230522上午10:16补充:上面两个版本的拓片,字体、布局有所不同,看来有真伪之分。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屰从大,古音dui? (pluiepoco)
- 与网友临溪树一的对话20250428 (pluiepoco)
- 佛似同源考 (pluiepoco)
- 虎古音du (pluiepoco)
- 古文字学界的回旋镖:惠=助? (pluiep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