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探索|回应“怎么证明别人不是NPC”——我觉得应该换一个问法:“怎么证明别人也有自我意识?”
芳草碧莲天
原贴在此,因为我的答案很长,为了不轰炸原楼主评论区,就新开一贴了
原问题:
全世界我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那么怎么证明别人是真实的,而不是NPC呢?我总觉得,世界是个大型游戏,我是玩家,别人是游戏里的人物。(但是这游戏也太难打了……
第一反应:捅她们一刀,如果你进局子了,她们就不是npc……啊不对,进局子也可以被看作难打的关卡,那……请她们喝酒,如果能跟你聊到emo喝到吐,就不是npc!毕竟你如果跟npc灵魂共振了那说明什么?说明你也是npc 说明她们不是npc!
第二反应(开始较真):
咱们想想npc的全称是什么: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它们与玩家角色的区别——借用楼主的措辞——就是“真实”与“不真实”的区别,或者“活人”与“系统”的区别。在游戏里,这个区别是非常容易划分的。但在现实世界中,这道分界线并不显而易见,甚至可以说,在现实世界中做这样的划分,太过简单粗暴了,并不合理。
我认为这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
1)现实世界的复杂程度比游戏高出不知道几个数量级,我们之所以能那么轻易地判断游戏中的npc不是活人,正是因为它们行为模式的复杂程度远远远远不及活人,我们是以一种俯瞰的视角去观察npc的,这种情况根本无法被类比到现实中来,你在街上看到的任何一个人和自己之间的区别,都和你在自己与游戏npc之间看到的区别没有可比性。说通俗点——你在街上看到的人统统不是游戏意义上的npc,这一点应该毫无疑问。
2)我们之所以能确认「游戏是虚假的、玩家是真实的」,是因为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一道可以由常理判断得出的绝对屏障,后者是“高于”前者的。但回到现实世界,人类的感官限制决定了我们暂时无法确认是否还有另外的世界凌驾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上,因此我们根本无法严肃谈论“真实”或“不真实”(想限制讨论的范围,因此不想扯上ontology)的问题,我们只能做文学想象。我们只能去想象,啊,有可能!有可能!我是假的!但正因为这只是想象,而没有切实、具体、理论化的判断标准,这种语境下的“真实”或“不真实”是只能进行泛指的。套回楼主的问题里,就是说,我们只能想象“所有人都是假的”,而无法指着一个人说“她是真的”,又指着另一个人说“她是假的”——毕竟,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呢?
楼主可能会觉得依据是「能否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我能感受到我自己的感受,意味着我是真实的。而我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感受,因此我不能确定她们是真实的。
但我认为,“自我意识”并不必然导向“真实”。人们倾向于把自我意识与理性思考联系在一起,因此选择性地把目光聚焦在「我意识到自己此刻坐在桌前」这种具象的念头上,用来论证自己的真实性。然而“自我意识”的产物范围其实很广的,你也许能用「我意识到自己此刻坐在桌前」来testify你的存在,但你能用梦境中的「我正在翻山越岭」来做同样的论证吗?并不能。但我们会默认后者是例外,前者是常态。可是例外的存在就足以说明这不是一个可靠的“真实”的判断标准。
你拥有自我意识,只能说明你拥有自我意识罢了。
笛卡尔的「cogito ergo sum」并非在论证「我是绝对真实存在的」,它只是笛卡尔想要搭建的那座哲学大厦的第一块砖,他想要追求一种最最不可撼动的确定性,即,其他的都暂时不确定,但至少我能确定「我能感受到我的存在」。至于“我”是什么,“存在”又是什么,笛卡尔都没有讨论。
因此,楼主的问题,我想要换一种问法——「怎么证明别人也有自我意识?」
这样问呢,就规避了以上提到的种种问题。我可以是假的,但这并不妨碍我有自我意识,并发出这个疑问;我也可以是真的,并且合理怀疑除我之外其他人都没有自我意识。
至于这个问题要怎么回答,就交给评论区吧(?)(>﹏<) 本来就是摸鱼写的……再不干活就要死了……可能过两天蹦上来写一点在别处读到过的有趣思路,或者评论区有趣观点的总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达芬好奇|不婚不育的男性女性在老年后会很悲哀吗? (lulululu)
- 突然发现其实我们已然生活在赛博朋克世界中了。 (失言与浪)
- 毕加探索|喜欢看风景的人到底在看什么呢? (啊啊嗷呜呜)
- 苏格拉倒|如果你被打败了,会掉落些什么? (闲余)
- 马克思考|理解了一个很微妙的比喻:君臣关系如夫妻关系 (Maca B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