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上篇、中篇和下篇浑然一体
自然减压冥想(微信视频号及公众号、小红书同名)
《亨利六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人们惯常认为,《亨利六世》这组联剧并非由莎士比亚一人所著,许多剧作家都为之贡献了场景和情节。莎士比亚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原创作者,还不如说是整理了一大叠杂乱手稿的编者和校订者。 德国作家路德维希·蒂克认为:《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亚最优秀的剧作。在整个剧本中亨利六世被描写成了一位昏聩无能君王。贯穿全剧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有了强有力的王权,王国才得平安,而作臣下的职责就是尽忠国事,不得为私利横生事非。
该剧上篇写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由于贵族不和而失利。亨利五世去世时,他的儿子才生下九个月。为控制宫廷政治权力,葛罗斯特公爵同温彻斯特主教起了内讧。萨穆塞特伯爵同约克公爵也你争我夺(他们各自以红、白玫瑰为象征,红玫瑰代表萨穆塞特,白玫瑰代表约克)。与此同时,在法国,英国军队正在浴血作战,以保住十年前亨利五世攻占的领土。其主要对手为圣女贞德,直至她被俘、处决,亨利(此时已长大成人)迎娶法国公主玛格莱特(但亨利不知她与他派往法国的萨福克伯爵有私情),和平才来临。 《亨利六世》上篇的问世稍晚于中下两篇,但从剧本内容看,它显然不仅为中下两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广阔背景,而且这里出场的人物、发生的事件都是中下两篇中矛盾冲突发展与激化的代表和先声。先王驾崩、法国动乱,正是在此多事之秋、危难之际,幼主身旁的忠奸之斗渐趋公开,红白玫瑰之争也初露端倪,一场争夺王位的内战危在旦夕。这一切均到中下篇才见明朗,方有分晓。上篇在形式结构上虽是完整的独立一篇,但其内容无疑和下两篇以至《理查三世》浑然一体,不可割裂。
玛格莱特为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在《亨利六世》上篇,她以一个貌似天真的年轻公主的面目首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接受为国王提亲的萨福克的求爱,同他调情,其程度不亚于《无事生非》里的贝特丽丝对待培尼狄克。在此剧中篇,她是个阴险狡猾、有权有势的成熟女人,密谋反对葛罗斯特,通过自己的情人萨福克操纵政治,并在亨利处死萨福克之后公然绕过亨利。在《亨利六世》上篇,华列克因为太年轻,还不能涉猎政治、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没有显示任何成熟的个性,这种个性日后为他赢得了“拥立国王者”的绰号。有关他的描写寥寥数笔,而且仅仅是作为众多支持约克党人的年轻贵族中的一员。在上篇,国王的叔父葛罗斯特之所以显得不同于其他觊觎权势的贵族,主要在于他强有力地反击政治对手温彻斯特。
全剧虽然充满战争、凶杀、野心,但因穿插了亨利六世独坐土冈沉思时的抒情性独自,调节了沉闷阴郁的气氛,在血淋淋的严峻场面中让人感受到细腻的人性在萌动。对人物的刻划也有发展,亨利六世除了软弱,还可窥见其仁厚的一面,理查凶恶之余,不乏奸诈狡狯;玛格莱特既有贵妇的偏狭,又有武夫的狠毒,这些形象的性格变得丰繁和复杂起来。
《亨利六世》中篇约写于1590年,剧名原为《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显贵家族争斗的第一部份及好公爵亨弗雷之死》。 人们惯常认为,这组联剧并非由莎士比亚一人所著,许多剧作家都为之贡献了场景和情节。莎士比亚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原创作者,还不如说是整理了一大叠杂乱手稿的编者和校订者。《亨利六世》中篇写国内贵族的纷争和平民起义,导向内战。 红、白玫瑰战争仍在继续。玛格莱特和萨福克密谋反对葛罗斯特,宣称他的妻子与女巫为伍。因谋杀葛罗斯特,萨福克被处决。其后,约克公爵又谋划推翻亨利。他先是怂恿杰克·凯德率众反叛,继而自己接过了反叛的旗帜。圣奥尔本一战,约克的儿子理查(未来的理查三世)杀死了萨穆塞特,约克党人获胜。
此剧在内容上紧衔上篇,矛盾冲突迅速演进深化。围绕着权力而滋生的野心使满朝臣僚四分五裂,通过描写忠良蒙难、奸佞得志,莎翁对造成这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悲剧的个人野心予以谴责和否定。剧中再次提到亨利四世当年篡位的不法行径,以此解释内战的起因和历史过程的因果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秩序和等级的必要性。这一观念在描绘凯德起义时表现得更为直接明白。华列克到了中篇,他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但举止行为往往像一个急于求成的牛犊,积极为葛罗斯特反对萨穆塞特出谋划策,驰骋奥尔本战场,杀敌人红了眼,但遭到约克的抵挡,挑战强大的对手(克列福)时仅留得性命。
国王的叔父葛罗斯特到了中篇,在经过一代之后,他已经成了整个王国的老资格政客,故其他每个贵族都决定推翻他。而由于他的地位和冠冕堂皇、明智务实的爱国主义,他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不过,后来他们找到了他的弱点——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以此将他扳倒。颇有悲剧性和讽刺意味的是,葛罗斯特的倒台并非因为图谋不轨或自身邪恶,乃是由于“善良”的道德情感。他与妻子在一起的场景,被害前夕的悔恨,是中篇的高潮之一。他害怕一离世,国家便不可挽回地陷入内战之中。这个事实清楚地显示了他的人格中的可歌可泣之处,而他的那些同道则是明显缺乏的。温彻斯特是兰开斯特亲王约翰的私生子, 在中篇,他升上了红衣主教(波福),但仍然凶狠地攻击葛罗斯特,狂热地参与制订推翻他的计划。不过,在这之后,他的作用逐渐降低,最后露面已是奄奄一息,心中充满自责和悔恨。
《亨利六世》下篇约写于1590年,剧名原为《约克公爵理查和好国王亨利六世的真实悲剧》。《亨利六世》下篇写红白玫瑰战争时期的封建内战,红玫瑰贵族集团一度战败,国王被杀。亨利同意约克党人继承王位,条件是必须等到他死后。这一决定剥夺了他的亲生儿子爱德华(威尔士亲王)的继承权。而此时玛格莱特王后发动了推翻约克党人的战争,并将他们打败,处死了约克。约克的儿子爱德华、克莱伦斯、理查又招募了一支军队。出于政治原因,克莱伦斯、理查替大哥爱德华找了一位法国新娘,但爱德华却喜欢葛雷夫人,为此兄弟之间发生争吵。他们的主要支持者华列克叛逃到国王一方。但即便如此,保王党人还是被击败。亨利和威尔士亲王被杀害,玛格莱特王后遭放逐。然而,虽然约克党人此时占据了统治地位,大哥爱德华当了国王,几个兄弟仍然相互操戈。
《亨利六世》下篇比上、中两篇更充分更具体地描绘红白玫瑰家族之间的恶斗残杀,频仍的内战不仅使争夺王位的凶途中白骨累累,也使平民百姓的安宁家园沦为血海屠场。莎翁显然以悲愤的笔调嗟叹战争给人民带来父子相杀的可怕灾难,他也以明确的态度否定导致那种沉痛悲剧的野心、阴谋和仇恨。正是在坚定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莎氏笔下的人物形象开始出现意味深长的对照。亨利六世虽然软弱,但由悲己而悲天下,宁愿以逊位来避开内战的绵延,这不能不说显示出了人道的色彩。而强悍的理查却用天下来满足私欲,并借屠刀摘下王冠而不罢手,那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人性灭绝的罪恶。最后,当亨利六世被暗害时,这个一生无所作为的君王可以说是带有某种悲剧的色彩,而向他下手的理查至此完全变成了“生来就要吃人”的恶犬毒魔。莎翁借着这种诅咒式的描绘,对戕害人性的兽道作了无情的鞭笞。剧本的主题思想由反对战争、反对分裂而增入了反对扼杀人性与人道的新内涵。
在《亨利六世》下篇, 玛格莱特像一个信誓旦旦的复仇者,对亨利,对自己的下属、敌人大发雷霆,羞辱被俘的约克(给他戴纸制王冠)。后来,在交战的几场——此时她已年过半百——莎士比亚突然让她洒上爱国主义鲜血,强调了她的狂怒动机。这种戏剧转折改变了先前观众心中有关她的一切不佳形象,同时更加突出了她的仇敌约克党人的卑鄙伎俩。在《亨利六世》下篇, 华列克终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政客,为约克说话,给儿子出主意,帮助爱德华加冕,前往法国安排能巩固其王权地位的婚姻。但这时,主子出卖了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葛雷夫人)做妻子,令他这个政客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逃到兰开斯特党人那里,但已心灰意冷。一系列的徒劳无益的悲剧带来了他的衰落:他的支持者有的被杀,有的逃走;而他自己,在拒绝爱德华主动给予的宽恕之后,被迫同这位他以前护卫的人作战,结果负伤,被拉出事件的中心(高度象征性时刻),死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以前买过一本很喜欢的十四行诗但是找不见了,死活想不起来书... (警惕食人恶狼)
- 梁宗岱译莎翁十四行诗第3首情感投射变异注疏 (人类世逆熵体)
- 全英版莎士比亚全集 (贾奉雉)
- 看英文原版需要多高的英文水平 (π)
- 想问一下,有没有推荐的莎士比亚改编的电影 (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