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个孩子一样,随心所欲地活着,他们从不内耗
乱弹阿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每年儿童节这天,我妈都会给我发个红包,祝我节日快乐。还被当作孩子是件开心的事,我也很希望自己能活得越来越像个孩子。很多大人在今天都愿意童真一把,吃个儿童套餐,去游乐场玩玩。在小孩子身上,我们这些大人能学到很多。
01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婴儿。我很喜欢观察婴儿,为什么这小小的一坨这么招人喜欢?因为他们完全随心所欲。上一秒还在哇哇大哭,下一秒就绽开灿烂得能把人融化的笑脸。
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笑,跌倒了就哭,哭着哭着被什么吸引了就又笑了。他们不会假装。他们的情绪非常自然地流动,不可能有什么内耗。
而长大之后,我们开始学会隐藏。生气的时候,假装没有生气,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成功了也不敢表现得太高兴,怕别人嫉妒,人前假装不在乎人后偷着乐;伤心的时候,极力把眼泪收回去,觉得表现出悲伤是不体面的事情......
习惯了之后,连自己都分辨不出自己的情绪了。时常看到网上有人问,「身边的人做了件什么事,我应该生气吗?」人们连自己应有什么样的情绪都要问别人。好笑的是,还有很多人煞有介事地给出建议:应该生气!
把自己包裹到,连自己的情感和情绪都看不见了的人,怎么会快乐呢?
有时候把自己当成一个婴儿,让情绪自然流动,看看会不会轻松很多?

02
前几天我在小区的公园里坐着,几个看起来是小学生的孩子在玩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我看了他们很久,他们一遍遍地玩,在抓人的时候,逃跑的人尖叫着狂奔,抓人的人疯狂地追。他们玩得非常认真。我们小时候玩过家家,你当病人我当护士,我给你打针,明知道都是假的,但我们很入戏,在这入戏中体验到快乐。
孩子们玩游戏,就是为了快乐。没有什么目的性,不为了写一篇「玩后感」,不为了什么意义,就是单纯地快乐、好玩。
反观大人,有多少时间是在做纯粹好玩的事情。看部电影也希望看出些意义,如果没有从电影中学到什么意义就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水平不够。花一下午看云,会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人们忙着「提升自己」,一心想着向上走、向上走,丧失了游戏的心态。
多看看孩子们玩游戏,像孩子一样,认真地玩。

03
有一次,我下班后在超市的冷藏柜前挑牛奶,穿了一身红裙。一个看起来五、六岁的小姑娘走过来,仰着头对我说,姐姐,你好漂亮啊。我手里拿着一瓶牛奶,听了这声音转过头,她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望着我。我心里当然很高兴,这突然的夸奖真是给了我一个惊喜。
孩子们的真实、直接,就是如此简单。一个陌生的小孩,觉得你漂亮,就走过来夸你。小孩不像大人有那么多限制,如果是大人可能会想,我这么说她会不会觉得我是变态?会不会觉得我有所图?直接当面去夸一个陌生人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在人与人之间有防备心的社会环境中。
孩子们就没那么多内心戏,他们想说就说了。一句话,就made my day。
大人擅长把简单的事搞复杂,明明可以直接表达的事情非要绕来绕去,还认为所谓的委婉是一种高情商,所以大家都很累。

04
很多艺术家都渴望像孩子一样画画、写作。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的画和诗都相当有灵气,是大人想学都学不来的。他们的认知还没有被家长、社会灌输到定型,世界在他们眼中是新鲜的。随着长大,他们被告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他们被教育,青蛙不应该被捕杀,因为它们是益虫,而不是因为我们本就不应该侵犯其他生灵。孩子的灵气渐渐被掩去,他们成为适宜人类社会的「有用的人」。
幸好,灵性会被掩盖,但不会被剥夺。它依旧在我们身上,随时随地等待被彰显。
把那些成长中一层层加在身上的限制性信念,再一层层地脱掉,让自己的思想中少些「不可能」,少些「别人会怎么看我」,尽情地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把爱直接表达出来,把不满、委屈也直接表达出来。
就像第一次看世界一样,永远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憧憬,去发现,去创造。
祝大家六一儿童节快乐!
持续记录自我探索路上的感悟,欢迎关注gzh:乱弹阿琳
过往文章: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内人树洞|小学的事情往往伴随一生 (朱颜辞镜)
- 是我太敏感了吗 (ham)
- 计划在广州创建公益性的青年疗愈空间,共同生活,相互疗愈。... (寻找)
- 内人树洞|失眠呓语 (岁岁平安)
- 内人互助|读书讨论消解内耗 (敖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