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码之后 | 文科生痛苦的转码回忆录4
来自:马猴烧酒小执杖
几个月后,我算是班上最后几个还没上岸的人之一。
上岸的人们,开上新车,打卡湾区三俗、大厂食堂和为数不多的火锅店。大厂的签字费和搬家费,都是几万几万地发。真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和我在北京刚参加工作时的状态完全不同——他们年纪轻轻的,就失去了烦恼。
后来,市场好转。面试陆续变多起来,有一半电面挂在算法题——挂掉的题目们大概是二分/meeting room/quicksort的变种。最后走到onsite的公司有4个,有一个特别惨烈,某一轮面试太紧张,没听清问题,面试官不耐烦了,说,how hard is it to understand。
最后一轮被manager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本科专业完全不相干,研究生这么短,还没有实习,你能会什么呢。我立刻崩溃了。
我第一次正视一个问题,我有可能找不到工作。
那我的生活费将会用光,OPT的grace period用完,灰溜溜地回国。失去应届生身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待遇也不行,会从“别人家的孩子”瞬间滑落成“别人家的败家子”。而且,我研究生的学费,会彻底打水漂——那可是我家几乎全部的现金资产了,肉眼可见的未来将会过得拮据又憋屈。
当时已经准备去ICC了。如果去ICC,要伪造简历成资深工程师,不一定能通过面试筛选,即使找到工作,工资一半给机构,未来可能还得“赎身”——我第一次开始质疑,当初来美国是不是一个错误。
万念俱灰中,和当年申学校一样,命运又捞了我一把,并且把价码明晃晃地打在赠礼上。
有一家公司给了offer,但必须推迟几个月才能入职。这是一个巨大的red flag。一,我这几个月必须要找个地方“挂靠”来维持OPT身份;二,组里没有经费支持我提前入职,大概率是个贫穷的边缘组;三,公司可能在我入职前撕offer,甚至可能整个组在我入职前都被裁了。
我当时的正确做法是,接下offer,同时刷题,积极面试。
但是我没有。
我从拿到Offer的那一刻就躺平了。拿了签字费,找挂靠,回国休息。
这份工作从一开始,一直都有无数的red flags。
战战兢兢地等到入职,我被“散养”在大组里,大组里都是中老年人,没有年轻人。公司的福利都是别组的朋友告诉我的,很多时候我们组都不批,这在科技公司是很少见的。几个月后,我才被正式分到一个组,组里全是印度人。因为大部分组员在印度,老板经常安排早上7点的会,我经常睡眼惺忪地参会,一言不发。
用的工具非常老旧,还很难用,速度极慢。不用写代码,都是机械的、繁复的工作,这个地方改改设置,那个地方看看log,甚至比我做审计的时候更无聊了。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本地测试的时候,服务器总是报错。
全组只有我一个人在本地办公室,连即时聊天工具都不怎么用,沟通用email,几乎没有文档,都靠口口相传,google到的文档都是十几二十年前的,遇到问题也不知道问谁。
很长时间我都说不清楚,我们组到底是做什么的。仿佛是在做数据相关的工作,接触SQL、业务逻辑、数据分析,但是这些各自都有相关的组负责,问深了我们组什么也不知道。
可以说,我在入职之前,就已经认定,这个组迟早要被裁。入职后看到的种种现象,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因为是校招进来的,拿的是和别的程序员一样的包裹,有公司title,有较好的包裹,面子上也算好看,便一直温水煮青蛙地混着。
我一边躺平,一边心惊胆战,一边又后悔少壮不努力,越混下去越难跳走,这样的分裂状态持续了三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码败组发疯宣泄楼——遇到不顺时来尽情发疯吧 (MasterPeace)
- 失败宣言|熬到毕业是更艰难的开始 (恐龙崽滚蛋中)
- 讨论 | 大家为什么觉得当初自己也能转码呢? (陈尔德)
- 失败宣言|转码没有捷径·写于培训班转码失败后。 (管埋员)
- 真相披露|我做求职中介这三年 (TeddyC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