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林文月逝世:人美、心美、文章译笔应世风范都美
来自:好读文化
据中国台湾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加州时间5月26日上午九时,著名作家、学者兼翻译家林文月在位于美国奥克兰的家中逝世,享年90岁。林文月之子郭思蔚在社交媒体上写道,遵从不急救、不开刀、不插管的嘱咐,“我们亲爱的妈妈,今天早晨安详地于加州奥克兰家中展开一段新的旅程”,看着母亲“清瘦但仍然平静娟好的脸孔”,他希望母亲此去永无苦痛,“还可与故亲团聚,更能和您娴熟的陶(渊明)、谢(灵运)、紫式、和泉饮觞论文”。

诗人余光中曾形容:“她有一支敏感而温柔的笔,与事态人情、风景况物,做不倦的倾心交谈”。
1933年,林文月出生于上海日本租界,从小接受日式教育,直至1946年回到家乡台湾后,才开始接受中文教育。
1952年,林文月入读台大中文系,遇到恩师台静农,也开始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当时就以清丽文字得到关注。

林文月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和翻译者三种身份。她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包括《源氏物语》《和泉式部日记》《枕草子》等。
柯庆明教授认为林文月翻译《源氏物语》的成功主要的因素在于:“林教授以丰富的学识,女性的细腻,典丽的文笔,对紫式部娓娓道来的叙事,作了传神的中译,并且详加注释与解说,俾便读者深入了解。对书中七九五首的和歌,亦创出三句式楚骚体的特殊诗型,一一巧妙译出,更添译作风韵。初译版与修订版的封面,皆由其夫婿郭豫伦先生,利用台静农先生的题字,根据内容精心设计,亦是文坛佳话。”

除了在学术与翻译专长上的表现之外,林文月的散文创作更替台湾女性散文开创了不同的风貌,融合中国古典六朝文学的瑰丽家及日本文学的色彩,其散文华丽却不浓艳,如一股淡香扑鼻令人永难忘怀。其散文作品过去常被“国立”编译馆选入国、高中生中文课本当作教材。

说起林文月的散文,不得不提她的第一本散文集——《京都一年》,据林文月采访时透露,在1969年到1970年时,林文月得到一个机会,国科会让她到日本去做一个研究,不必教书。后来她就是把家里很多责任交给她的先生,自己一个人去京都那边。正好碰到一个从美国到京都做论文的一个台湾出生美国长大的女博士,她在写博士论文。她们结伴而行,这位朋友很会找路,很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调、山水名画,各种各样的。因为朋友的日本话比较差,但很懂资讯,现在的讲法就是“达人”,而林文月可以讲日本话,但路不认识,她们俩一搭一档,常常一大早礼拜天就出去,就逛街,看这种平原、山川,或者是说很有意义的古迹,甚至还去吃日本料理。

另外一端,就是林文月在去京都之前答应了林海音,要给《纯文学》杂志写稿,“你写一点这种好玩的,大家喜欢看的文章。”林文月答应了,就这样林文月就变成了除了写论文以外,每个月要写一个主题,但是是散文。所以这个就是后来结集了的《京都一年》,她的第一本散文集。

在没有手机导航与旅游攻略的年代,写起寺庙、书店、食肆、茶会、衣饰之所以“洋洋洒洒”,其立意不在个人的旅游体验,而是有规划地化身导览,带读者系统领略异域古都的景致与风俗,如此沉甸甸的责任感,正是身体力行她在另一名篇《读中文系的人》中许下的宏愿:“文化的薪火传递工作,中文系的人应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才对……虽说文化复兴是全民众的事情, 但在这一方面,中文系的人理当更责无旁贷”。

(文章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