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实用主义者的爱情》
来自:叮咚
这是一本以六七十年代为背景的言情,女主费霓正是书名“实用主义者”的代表,实用主义并不是势利眼,而是女主会从更现实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她认为仅为了深刻的感情就走入婚宴殿堂,是一种奢侈的消费。男主方穆扬则显得异类,即使在家里困难的时候,除了吃饭的一只碗,都被他拿来调了颜料,他更随性,随心而行。
整本书最打动我的在于,在这个物质条件匮乏、生活贫苦、精神紧张的年代里,机缘巧合下结婚的男女主能坦诚相待,合力把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希望。
-始终做自己的靠山
我很敬佩女主的点是她很聪明又努力,独立,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时代背景使然,她碰上高考取消,只能在制帽厂干着枯燥无味的工作,但她从未停止过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她会通过电影了解世界;会假装买五斤废纸来淘到一本想看的书;会想通过照顾植物人男主来获得上大学的机会。
她很现实,但她争取更好生活的方式从来不是依附于他人,她身上穿的嘴里吃的都是自己一点点挣来的。在和男主协议结婚之前,她曾有个家庭条件极佳的相亲对象。但她发现,如果与这个人在一起,她住什么样的房子取决于她的丈夫,“结婚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别人条件再好,也是别人的,就算我一时占了别人的好处,那人家也是想收就能收回去的。” 女主是个要强的人,从不认为自己比他人差,她所缺少的不过是一纸文凭、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也正是她的这份坚持,男主才有缘和她在一起。
在故事的中后段,随着男主家庭条件的恢复,女主渐渐失去曾经的优势,她并没有因此窃喜觉得走运,而是感到有些焦虑。我十分认同她的爱情观,“她希望两个人能够共同进步,要是差的太远了,恐怕就要靠对方的责任心来迁就了,那可够没意思的。” 如果能和一个人在一起,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那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感情吧。即使在焦虑的时候,女主也觉得“把她对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眼前这人身上,无论对她还是他都是沉重的负担”,所以她一直在积极坚强地生活着。我真的很喜欢女主,自己才是自己永远的靠山。
我觉得作者还设置了个男主“初恋”的角色作为女主爱情观的对照面。凌漪对感情的态度太理想化了,跟着男主到同一个地方插队,结果在真正吃苦后才发现,她对方穆扬的感情战胜不了什么,战胜不了环境的艰难,战胜不了繁中的劳动,也战胜不了对未来的迷茫。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使她之前一切罗曼蒂克的设想都化为虚幻。
-特定的年代背景
除此之外,作者很细致地描绘了许多生活场景,特别给人以真实感,我仿佛亲身感受到在那个年代下,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对于一些年代特有物,我搜了些资料附上。
粮票:20世纪50-80年代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是计划经济的缩影。在那个年代买东西都需要凭票,除了粮票之外,还有布票、油票、盐票、肉票等多种五花八门的票。
外汇券: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市场供应还非常紧张,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来华外国人及归侨的商品与服务的需要,国家发行了外汇券。外籍人士须将所持外币在指定的外汇代兑点兑换成外汇券,并在友谊侨供商店、涉外宾馆等指定范围内使用。通常可以买到一些普通国人买不到的东西。
信托商店:在工资不高、物资匮乏、凭票供应的年代,人们购买力不高,逛不起百货大楼时,信托商店就成了首选,相当于二手市场。
插队:通常是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上山下乡运动,对大多数知青们的确是一个严酷的锻炼,客观上并没有解决我国农村三大差别,由于当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历史环境下,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 ,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是不同的,也存在着下乡锻炼镀金走过场和所谓的永远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现象。
高考恢复: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1977年12月10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570万知青、工人、军人奔赴考场,印刷试卷的纸张都捉肘见襟,调用了一批专用印刷纸,来满足对高考的需求。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感悟|《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刀)
- 感悟|想要寻找长期读书的书友 (momo)
- 感悟|小王子 (飞起来的佩奇)
- 感悟|梦幻花--东野圭吾 (沧桑的石头)
- 感悟|余华《我胆小如鼠》 (大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