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时刻|欢乐的美剧里对生育和dai/yun的刻画
来自:bobo
不知道有没有uu看过这个美剧:《欢乐再满屋》
晚班飞机上落地前半小时点开影音系统随便找了个美剧想轻松一下,没找到怎么选集数,点开就是中间的一季中的一集。之前没看过,完全不知道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看着是一个轻松欢乐的家庭题材情景喜剧,没想到短短20分钟给我留下了冲击和一阵恶寒。
回来找了下网络上的截图,心路历程如下:

我:狂喜中。啊原来是女性情侣吗?那我可不困了

我:开始感觉不对劲。不是她俩的孩子吗?大哥你谁??不确定,再看看

此时才明白,这是dy啊!!并且两人应该是好朋友的关系。


在情景喜剧轻松、欢乐、密集的“笑点”输送中,生/育的代价被漠视,dy行为被合理化
当然,对我而言是因为完全没有对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的了解,所以情节带来的冲击格外强烈。不过dy这件事,想不到任何理由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接受,也不想再去看这部剧去了解。如果基于故事背景,而使追剧的观众接受,那这植入式潜移默化合理化dy的目的不就达到了。
这个话题套上美式情景喜剧的经典表达方式,有种介乎于现实和非现实的怪诞感:较为封闭的室内场景、局限的拍摄视角、背景观众的笑声、简化的行为流程、对台词本身的强调,都在告诉你这是表演,但题材的现实性让你一但用现实的视角去看待,就会有一种怪诞的恐惧感。这部剧里,大家在为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一段求婚而感动,其乐融融那么的甜美,却只有镜头外的我在担心生/育的苦难。
除开情景喜剧拍摄和表达方式的限制使得生育过程轻松的像是开玩笑,剧中人物对于这个生/产的态度也令人恐惧。
dy母亲强烈的工具性:分娩的人还躺在床上,但所有人都在为“真正的”母亲送上祝福,孩子被包裹好首先送到Stephanie怀里,对Kimberly的夸赞是夸赞她完成好了一件事。我不知道要怎么描述清楚看到Stephanie抱着孩子发表着“i am so happy, I can’t do this without you”感言时我的不适感。随后求婚的情节出现抢走全部的spotlight。
男性角色的傲慢:开车的男性在本集中全程都只是在热情地谈论他热爱的三明治,完全看不出来这个时候是他关爱的人正在经历分娩。车上镜头里后排的小男孩,设定是一个故作成熟的小大人,到了医院之后问开了多少厘米,说“我看过每一集实习医生格蕾,我都可以上去接生了”
更恐怖的是还突然意识到,近年来dy真的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之前还很喜欢一个年代久远的美剧《Gilmore Girls》,本来是完全女性视角女性导向的剧,主线是单亲妈妈和女儿的成长故事,剧里其他主要女性角色:外婆、传统亚裔家庭里叛逆爱摇滚乐的朋友Lane,从高中到大学相爱相杀互相激励进步的Paris,她们的内心和成长都有很出彩的探索。但是十年后的续集里,剧中设定里曾明确表达过女性主义思想的Paris却成了一名dy机构的创始人。甚至整个续集都可以说是一部dy宣传的广告片。看完之后的被背刺感无比强烈。
欢乐满屋和gilmore girls对dy的宣传,恐怖在它们不是直接宣传,而是让女性角色自己来表达“这是我的自由,我的追求,我愿意”,完全就是道德绑架,并且用喜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控制观众的观念。这些轻松欢乐的剧本竟也是驯化我们的工具啊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不怕不怕了|一直很害怕在床上吃东西(已解决) (Karin Beckmann)
- 普通之物|害怕过于有活力的视频 (momo)
- 恐惧时刻|非常不对劲的一张宣传单 (SWAN終曲)
- 模糊之物|有人会爱没有四肢的小猫,甚至人为制造 (momo)
- 恐惧本身|害怕黑洞表面被删减的20s镜头 (hyskkom)